跳到主要内容

保护在疫症中的长者免于孤独:介入研究 公布研究结果

2019冠状病毒病于全球蔓延,为香港带来各种负面影响,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中,在足不出户的抗疫日子里,独居长者除了要面对感染的风险,更要面对因应社交隔离措施而衍生的孤立无援感及与家人朋友的分隔。本研究旨在评估如何透过心理学的行为介入方法,保护在疫症中的长者,减轻孤独感及提升幸福感。为实现该目标,香港教育大学(教大)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学系周基利教授,教大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副教授蒋达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杨婉兰教授与本港、美国及德国的专家合作,于2021年至2023期间进行了一项行为介入研究。

 

研究结果于今日(4月17日)公布。是次研究由两个随机对照试验组成,以两类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义工长者(下称:义工)及低收入独居长者(下称:长者)。两者在参与研究之前均自评有显著孤独感。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参与义工活动是否能够降低孤独感。

 

研究团队招募了375名有意参与义务工作的50至70岁孤独长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即义工组和对照组)。义工组接受相关训练工作坊培训(共6个星期,每星期2小时),包括为长者提供静观介入(Mindfulness)、积极行为介入(Behavioural Activation)及「友同行」(Befriending)的义工服务,他们亦需要提供义工服务6个月或以上。而对照组则接受同等时间的心理教育培训。研究发现,参与义务工作6个月以后,义工组比对照组的孤独感显著减少,幸福感和社交支持感显著提升,心理压力减轻、抑郁症状减少,以及焦虑水平降低。

 

第二个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静观介入,积极行为介入和「友同行」是否能够有效降低低收入独居长者的孤独感。研究团队招募1,151名65岁或以上,有孤独感的低收入独居长者接受上述义工提供的其中一种行为介入服务。当中,静观介入和积极行为介入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友同行」介入进行比较。介入活动一共4个星期,8节,每节30分钟。

 

为增加介入研究的可扩展性,三组介入活动均透过电话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接受静观介入和积极行为介入的长者,比接受「友同行」的长者,于介入后6个月呈报更低孤独感,更高睡眠品质,抑郁症状减少,以及焦虑水平降低。

 

是次研究始于2021年COVID-19冠状病毒病爆发,持续到2023年初隔离和强制戴口罩等措施解除,大部份人生活逐步回复正常。我们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政府和相关社福机构可以为有能力在社会出现危机时贡献力量,且相对年轻的长者(即本研究中的义工)提供适切的训练(如义工服务等),令其在人手短缺的时刻作出贡献。不仅提升长者个人幸福感,亦能众志成城解决社会问题,并对整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于相对年长且资源较少的独居长者,义工的角色是成为长者的伙伴,通过长者影响长者的方式,使接受介入的长者能够感受到关爱,从而更容易接受各种介入的资讯。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考虑采纳这种同龄间的互助方式,以实现多方共赢。

 

附件:研究资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