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正字法意识与中文二语学生字词认读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

2020年12月23日
正字法意识与中文二语学生字词认读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

小时候学中文时,可曾试过抓住生字任何蛛丝马迹,推敲生字音义?香港教育大学(教大)中国语言学系助理教授廖先博士采用元分析法,梳理及统计过去二十年的研究发现,这种推敲的方式对以中文为第二语言(中文二语)学习者的字词认读有重要作用。

 

认读字词往往是中文学习路上的首要难关。

廖博士研究的「正字法意识」就是闯关秘诀之一。学习者在熟悉汉字字形规律后,推敲新生字的意思和读音。无论是母语学习者与否,这类学习例子俯拾即是。

 

「正字法意识」:「有边读边」等初学中文必用招数

语义方面,部首往往是重要线索。例如「炒」、「烧」、「炖」等都是「火」字旁,当学习者看见火字旁的生字,便知与火有关,将之归类。

 

读音方面,人们常用「有边读边」的方法推断,如「清」、「授」、「铜」等形声字,但也不是每次都奏效,例如「填」和「妙」等便未能应用。廖博士总结前人的研究强调,其实中文字中的语音线索准确率不到30%,这点会增加中文二语学习的难度和挑战。
 
汉字部件的合成结构同样也有助学习者认读汉字。日子有功,学习者自然懂得相关部件的固定位置,例如「刂」只会出现在右边,「𥫗」只会在上方。针对这点,部分研究更会用「真字」和「假字」来测试学习者的认读能力,例如要求学习者写出「真字」中被切割出来的部件,或考验学习者能否从被替换为图画或者数字、增删笔划、转换方向的「假字」中,找出问题所在。

 

教学者应提前规划 发挥「正字法意识」最大效能
廖博士指出,目前关于「正字法意识」如何影响中文二语学生字词认读的研究,仍有差异和争议。在分析和归纳过去二十年的研究中,他发现「正字法意识」虽有正面影响,但两者的关联性未算很高。在不同情况下,测试结果会略有不同。例如采用繁体字、真字的效果,会较采用简体字和「假字」的明显;而其在青少年中的效能或较之在成人学习者中的影响更大。
 
廖博士也提到,中文二语学习者就跟以中文为母语的儿童牙牙学语一样。有研究将其「正字法意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储备阶段 、迁移阶段 、成分加工阶段;学习者要到最后阶段,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习生字时才能发挥「正字法意识」的威力。

 

储备阶段的学习者尚不能把汉字分解为有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到了迁移阶段,学习者会有意识地运用他们的正字法系统的结构知识,来区分汉字的声音和意义。成分加工阶段时,学习者能运用系统的策略,根据汉字的声音和意义的构成来猜测生字的意义和发音。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中文更甚。廖博士建议,前线教学要把握先机,规划「正字法意识」的教学,让学习者尽快适应中文方块字的特征,才能洞悉当中隐藏的线索,同时配合其他中文知识例如认识表音部分,分辨同音字等,才能够提升学习表现。

 

此研究由廖博士与教大中国语言学系哲学博士研究生蔡明佳小姐合作进行。

研究学者

廖先博士
廖先博士
助理教授
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系
研究领域
  • 读与写的认知过程
  • 口语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