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正字法意識與中文二語學生字詞認讀的關係:一項元分析研究

2020年12月23日
正字法意識與中文二語學生字詞認讀的關係:一項元分析研究

小時候學中文時,可曾試過抓住生字任何蛛絲馬跡,推敲生字音義?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廖先博士採用元分析法,梳理及統計過去二十年的研究發現,這種推敲的方式對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中文二語)學習者的字詞認讀有重要作用。

 

認讀字詞往往是中文學習路上的首要難關。

廖博士研究的「正字法意識」就是闖關秘訣之一。學習者在熟悉漢字字形規律後,推敲新生字的意思和讀音。無論是母語學習者與否,這類學習例子俯拾即是。

 

「正字法意識」:「有邊讀邊」等初學中文必用招數

語義方面,部首往往是重要線索。例如「炒」、「燒」、「燉」等都是「火」字旁,當學習者看見火字旁的生字,便知與火有關,將之歸類。

 

讀音方面,人們常用「有邊讀邊」的方法推斷,如「清」、「授」、「銅」等形聲字,但也不是每次都奏效,例如「填」和「妙」等便未能應用。廖博士總結前人的研究強調,其實中文字中的語音線索準確率不到30%,這點會增加中文二語學習的難度和挑戰。
 
漢字部件的合成結構同樣也有助學習者認讀漢字。日子有功,學習者自然懂得相關部件的固定位置,例如「刂」只會出現在右邊,「𥫗」只會在上方。針對這點,部分研究更會用「真字」和「假字」來測試學習者的認讀能力,例如要求學習者寫出「真字」中被切割出來的部件,或考驗學習者能否從被替換為圖畫或者數字、增刪筆劃、轉換方向的「假字」中,找出問題所在。

 

教學者應提前規劃 發揮「正字法意識」最大效能
廖博士指出,目前關於「正字法意識」如何影響中文二語學生字詞認讀的研究,仍有差異和爭議。在分析和歸納過去二十年的研究中,他發現「正字法意識」雖有正面影響,但兩者的關聯性未算很高。在不同情況下,測試結果會略有不同。例如採用繁體字、真字的效果,會較採用簡體字和「假字」的明顯;而其在青少年中的效能或較之在成人學習者中的影響更大。
 
廖博士也提到,中文二語學習者就跟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牙牙學語一樣。有研究將其「正字法意識」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 儲備階段 、遷移階段 、成分加工階段;學習者要到最後階段,有豐富的閱讀經驗和知識儲備,學習生字時才能發揮「正字法意識」的威力。

 

儲備階段的學習者尚不能把漢字分解為有意義的組成部分。而到了遷移階段,學習者會有意識地運用他們的正字法系統的結構知識,來區分漢字的聲音和意義。成分加工階段時,學習者能運用系統的策略,根據漢字的聲音和意義的構成來猜測生字的意義和發音。學習語言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中文更甚。廖博士建議,前線教學要把握先機,規劃「正字法意識」的教學,讓學習者盡快適應中文方塊字的特徵,才能洞悉當中隱藏的線索,同時配合其他中文知識例如認識表音部分,分辨同音字等,才能夠提升學習表現。

 

此研究由廖博士與教大中國語言學系哲學博士研究生蔡明佳小姐合作進行。

研究學者

廖先博士
廖先博士
助理教授
人文學院中國語言學系
研究領域
  • 讀與寫的認知過程
  • 口語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