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教大博士生获职业安全研究奖
专注安全教育 迈向专业之路

教大教育博士课程四年级生陈胤玮(Kevin)(右一)凭「安全智慧工地系统」的研究,在「职安健最佳项目奖学金2023/24」中获优异奖
教大教育博士课程四年级生陈胤玮(Kevin)(右一)凭「安全智慧工地系统」的研究,在「职安健最佳项目奖学金2023/24」中获优异奖
Kevin(左一)现时在大专院校担任讲师,教授职业安全知识
Kevin(左一)现时在大专院校担任讲师,教授职业安全知识
Kevin(右一)曾任安全主任,毅然决定转跑道成为讲师,并在教大深造教育博士
Kevin(右一)曾任安全主任,毅然决定转跑道成为讲师,并在教大深造教育博士

 

在香港建筑工地的喧嚣中,安全始终是悬在每位工人头顶的课题。业界近年积极引入创新科技,应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统」(Smart Site Safety System,4S)。陈胤玮(Kevin)现时为教大教育博士课程四年级生,专注研究职业安全教育。今年,他凭着「安全智慧工地系统」的研究在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职安健最佳项目奖学金2023/24」优异奖。

 

香港政府近年积极推动的4S,以进一步提升建造业安全表现。鼓励工地加入智能安全设备和感应器,包括烟雾和火灾检测器、实时定位监测器、危险情况警报系统等,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央管理平台,以进行监察及分析。工地管理人员能更全面地掌握安全状况,及时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提高工地安全。然而,系统要「落地」亦非一帆风顺,例如工人对系统的态度和管理层的执行方式,都会影响实际效果。

 

Kevin就此展开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两个已实施4S的建筑工地。他访谈了工地安全主任、中央管理平台操作员、地盘主管和系统开发人员,从不同角度探讨4S的运作模式。研究发现,4S确实能提升安全标准,例如:数位化追踪系统可监控工人位置,防止进入高危区域;VR安全培训模拟场景,帮助工人学习应对危险;智能监控设备可即时监察个人防护装备。过程中,他也了解到挑战存在于年长工人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更依赖经验而非数据;管理层可能过度依赖系统,忽略现场沟通;技术故障或误报也可能影响信任度。

 

在教大,Kevin遇上他的指导老师——科学与环境学系副教授及研究生院助理院长曾耀辉博士。在曾博士的指导下,Kevin得到了宝贵的建议,突破了研究瓶颈,成功将教育理论与安全科技结合。他表示,教大着重跨学科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心理学及数码学习理论等知识,亦会不断鼓励同学尝试突破。他分享自己在研究的初期曾陷入了实务与教育理论的拉扯,说:「如果没有曾博士的指导和鼓励,我可能还在研究问题的设计上钻牛角尖,更加未必能够夺奖。」

 

获奖后,Kevin更加坚定自己就是要成为职业安全教育讲师。他说:「香港有完善的职安条例,但要前线执行仍有困难,大概是知识上的断层吧。」他举例,许多资深工人凭经验行事,对新科技持怀疑态度。而年轻管理层则可能过度依赖数据,忽略现场沟通。「我的使命是弥合这两端的鸿沟。」Kevin 道。

 

Kevin的职涯也是起步于建筑地盘,担任安全主任,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从前线安全管理人员毅然转跑道成为讲师,再深造教育博士,皆因他深信教育可以点亮人的生命,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锐志投身教育界教授职业安全知识的Kevin,三四年前报读教大教育博士课程,踏上寻求教育专业的路途。「教大是香港唯一一间以『师范教育』为核心的大学,培育学生成为『教育者』,点亮别人的生命,这是修读教育专业的唯一之选」,他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