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2024年04月01日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现正招生!

课程编号:A1M106

修读模式:一年全日制

截止申请日期: 2024年4月30日

最新消息

 

 

第五场全球教育史对话于 2024 年 4 月 10 日举行,讨论了学校教育的实质问题。来自瑞士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Northwestern Switzerland和Schwyz University of Teacher Education的 Frederik Herman 博士介绍了理解教育物品的理论框架,并提供了关于学校课桌、建筑和教室传记的实证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李林教授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黑板历史的研究计划。讨论强调,即使在今天,在遥距学习和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学生向老师学习时课堂内设置的材料环境仍然很重要。(2024年4月15日)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致力于将教育史领域的顶尖学者引入香港教育大学校园。丹麦Aalborg University 的Christian Ydesen教授在参加第四场全球教育史对话后,于2024年3月1日再次发表演讲。Ydesen教授介绍了他在2023年与Maren Elfert合着的书《全球教育治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历史与当代纠葛》。演讲讨论了国际组织在制定教育政策方面的角色,并强调历史对于理解当今教育的重要性。(2024年3月7日)

 

王萌博士,身兼博士后研究员及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最近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香港儿童的空间与日常——战间期》。该作品将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香港教育的不同面向编织在一起,例如学校卫生、职业教育和女童军运动。为了庆祝这项成就,2024年2月29日举办了新书发表会,在众多同事及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的学生面前,王萌博士发表了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深刻地介绍这本专着的主要论点。( 2024年3月6日 )

 

第四场全球教育史对话在2024年2月28日举行。来自丹麦Aalborg University的Christian Ydesen教授概述了他对教育治理综合体的概念。杭州师范大学的赵伟黎教授探讨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课程改革。演讲展示了自二十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如何共同塑造教育。会谈也重点讨论了中国等国家如何在与全球发展的对话中改革其教育体系。第二天,Ydesen教授和赵教授与 MAGHE 学生进行了讨论和对话。(2024年3月4日)

 

王萌博士,身兼博士后研究员及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教学团队的成员,最近在期刊《教育史季刊》(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发表了她的文章——〈期刊界的「新女性」:描绘香港圣士提反女书院的作用(1921-1941 年)〉。这篇文章展示了该所香港女子学校在二十世纪初如何促进对中国女性的新理解。此外,该篇论文亦于王萌博士在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中任教的「性别与教育史」科目里被引用。(2024年1月30日)

 

第三次全球教育史对话于2023年11月15日举行,来自中国厦门大学的周颖博士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Thorben Pelzer博士到访本校,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同事和学生进行讨论。两位学者都发表了关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思想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接受情况的前沿论文。周博士专注于公民教育,而Pelzer博士则展示了杜威的方法如何在中国工程师的培训中发挥关键作用。(2023年11月24日)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迈入第二年!新生们在课程主任Klaus Dittrich博士于 2023年8月22日主持的迎新活动中首次见面。2023-2024学年总计有52位学生注册了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将近25%。新生们十分期待由教员讲授的精彩课程,他们亦将受益于量身打造的专业发展工作坊以及客座讲师到访的研讨会系列。(2023年8月29日)

 

 

教育史是一门具制度化和国际化的学科领域。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的教师为这个学术界作出了贡献。 Klaus Dittrich博士最近被任命为《教育史》(Histoire de l'éducation)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该期刊是法语国家教育史领域的主要刊物。Klaus Dittrich博士目前还担任了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Palgrave Macmillan)全球教育史丛书的联合编辑,任期为四年。 此外,他还参与了欧洲教育研究协会 (EERA) 第 17 个网路―“教育史”―联合召集人的工作,该网路每年在欧洲教育研究会议(ECER)上举行会议。 (2023 年 8 月 1 日)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主任Klaus Dittrich博士与来自柏林的Dolf-Alexander Neuhaus博士合作出版了《教育史》杂志的特刊。 该刊的最新一期汇集了八位顶尖学者,他们探讨了韩国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教育热」现象。 这些文章解构了韩国社会对教育“狂热”的刻板印象, 揭示了儒家思想、外国传教士、日本殖民主义、发展性国家政策、民主化等各种因素如何不断重塑教育在现代韩国社会中的角色。 (2023 年 7 月 31 日)

 

 

Klaus Dittrich 博士和王萌博士于2023年7月18日至21日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International Standing Conference for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SCE44),是次会议是教育史方面重要的年度会议。Klaus Dittrich 博士于会上发表题为「1870年代至1910年代教育化被视为补足工具:日本的工业学校与全球经济竞赛」。王萌博士则发表了三篇有关香港战争时期的论文,分别为「花园城市:城市形态、殖民地家庭生活和儿童游戏空间」、「儿童医疗保健:学校卫生部门」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公共卫生运动」。(2023年7月24日)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主任 Klaus Dittrich 博士于2023年6月29日至7月1日期间参加了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七届欧洲全球及世界史大会。于会中,他发表一篇名为「十九世纪中欧洲的国际中学」的论文。国际教育一般被视为二十世纪的产物,而这篇论文聚焦在1860年代对于国际教育的激烈辩论,这些辩论至今仍未得到充份研究和关注。在这些辩论的影响下,第一批国际学校在巴黎、伦敦和德国波恩市设立。(2023年7月5日)

 

Research Project Presentation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修读专题研习课取替两门选修课。第一届共有十名学生选修了专题研习。今年5月16日,他们向教授们和同学们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每位报告学生有20分钟报告论文内容及 10分钟回应提问。学生们的研究题目涉及教育史上一系列的议题,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女性传教士办大学到苏联的国际寄宿学校等等。(2023年5月19日)

MAGHE dialogue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 于4 月19日举办第二场「全球教育史对话」系列讲座。这次讲座主题为 “东亚教育及性别史"。蓝云博士 (港大) 以「通商口岸:家庭作为中国女性的知识」为题,探讨她近期发表的作品:现代中国家庭的兴起---以天津为例。朱益宜教授(浸大)则介绍自1925年以来美国天主教修女创立的玛利诺修道院学校的历史。在论讨环节中,讲者和学生一致认为「我们需要创造和探索一个全新中国的妇女史和文化理论,而不是将现代的西方理论应用在中国上。」(2023年4月24日) 

 

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课程推出「全球教育史对话」系列讲座。讲座系列每学期会至少举办两次,并邀请知名学者到教大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场研讨会已于2023年3月8日举行,当中讨论了东亚国际教育的历史和现况。许顺利教授和吴文曦女士(中大)介绍了国际学校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长期发展轨迹,而李嘉铃博士(浸大)则着重介绍二十世纪初上海市议会的学校。 (2023 年 3 月 13 日)

 

Dr Stella Wang

 

王萌博士于2022年末加入全球教育史文学硕士的教学团队。王博士于2021年获悉尼大学博士学位。她从性别观点出发研究教育史。目前正在写她的第一本专着《Space and Everyday Lives of Children in Hong Kong: The Interwar Period》。此外,王博士亦开展了一个关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女大学生的项目。(2023年1月31日)

 

课程资料

 

课程编号:A1M106
修读模式:全日制,为期一年
课程主任:Dr Klaus DITTRICH (kdittrich@eduhk.hk)
课程查询:(852) 2948 8647 / maghe@eduhk.hk 

 

Disclaimer: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correct. Changes to any aspects of the programmes may be made from time to time due to unforeseeable circumstances beyond our control and 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make amendments to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without prior notice. The University accepts no liability for any loss or damage arising from any use or misuse of or reliance on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研究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