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遊走於教育與文學創作之間 詩人分享始於人文的創作路

  • 2021年02月23日
  • 學士課程
  • 人文學院
 
photo
 

 

有人修讀教育,畢業後成為教師;有人則另闢蹊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香港教育大學(下稱「教大」)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下稱「中文教育課程」)畢業生曾淦賢是香港本地年青詩人,曾出版詩集《苦集滅道》。先後榮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等重要獎項的他,到底是如何走上文學創作的路?

 

中學時期已熱愛文學創作的曾淦賢,修讀中文教育課程時上了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王良和博士的文學創作課,因為要交功課開始寫詩,他第一首詩〈腦科手術〉亦因而誕生。因此王博士算是曾淦賢文學創作上的啟蒙老師。

 

除了因為功課而寫詩,參加薪傳文社亦為曾淦賢日後踏上文學創作之路,奠下基石。當時王博士找來曾淦賢那一屆的同學幫忙重辦薪傳文社,曾淦賢成了文社社長。因為要研習不同的文學作品,作出對照研究,曾淦賢坦言當時壓力頗大。過程中有幸得到王博士的指導,令他更有信心創作文學作品。完成文學創作後,社員會互相分享、批評,王博士亦會作出點評。他又指,文社提供了機會讓同學學習課程以外的內容,自由自在地創作、閱讀文學作品。始於人文的文學創作路,一點都不孤獨,甚至有點熱鬧。

 

畢業後,曾淦賢沒有如其他同學般當上日校教師。他曾當上文學雜誌編輯、文學創作導師及駐校作家、亦曾出版各類補充練習。當然,他亦沒有放棄文學創作。遊走於教育及文學創作之間,他表示教大人文學院提供的各種學習經驗,特別是加入薪傳文社,令他獲得之前從來沒有想像過的經歷,亦令他在文學創作及個人成長上得到莫大裨益。

 

對這位畢業於教大中文教育系的年青詩人來說,語文教育究竟是甚麼?「教育是情感的分享和思維的訓練。而中文教育更是溝通的藝術。因為中文其實就是一種溝通的方法,而教育更是溝通的藝術。中文教育是雙向的溝通。老師想辦法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情感,而同時要懂得了解同學的需要和心思。」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均衡發展學生在語言、文學、文化、語文教學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由王良和博士領導的文學創作課及薪傳文社更是不少青年人的文學創作起點,影響學生的創作觀。除任職專業教師外,畢業生還可以到多個行業發展,例如政府部門、新聞機構、出版社等。

 

其他文章:

 

「港漂」無懼文化障礙 進入校園實習克服挑戰

讀障生跨過低谷成老師 冀為學生帶來公平教育

教大語文研究  助畢業生興趣出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