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理論與實踐並重 - 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培育學生掌握教學技巧

  • 2022年11月18日
  • 專題故事
  • 人文學院

教師常常被喻作指路明燈,不過要成為一盞引導學生應付中文科的明燈,似乎更不容易。教大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副主任譚志明博士認為:「懂得知識和懂得如何教授知識,是兩回事。」而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正正能透過理論與實踐,培育學生成為具有質素的中文科教師。
 

此課程為期五年,針對香港中國語文科的教學需要,旨在讓學生於語言、文學、文化、語文教學四方面皆能均衡發展,為學生打下紮實語文基礎。譚博士直言,本課程的畢業生在本科知識上相對其他中文系畢業的同學更有優勢。他解釋道:「本課程涵蓋本科知識和教學理論,並由同一批老師教授,使學生更容易適應學習。」

除了涉獵不同教學法,學生也會鑽研有關香港中、小學中文科的課程和評核,並充分了解當前面對的教育問題,例如非華語生的中文學習等。課程亦提供「國際漢語教學」等相關科目作爲副修,與本科知識相輔相成,讓學生為未來的教學生涯作好準備。作爲一門教育專業的科目,譚博士認為課程的師資團隊就是最佳的身教:「我們的師資除了本科知識豐富外,也受過專業師訓,對學生來說有很好的教學示範。」除了理論知識,課程更設有必修的學校體驗,即「教學實習」,有助學生實踐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
 

平衡教學的實用與趣味 避免課堂枯燥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中文科向有「死亡之卷」之稱,「之乎者也」不免使中小學生頭昏腦脹。因此,如何平衡教學上的實用和趣味、避免課堂變得枯燥,成為了教師的常見難題。譚博士認為教學關鍵在於釐清學習目標:


「《靜夜思》並不是李白最出色的作品,但為何我們要讀它呢?」他解釋,教學有別於文學賞析,不同作品有助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不同知識技能。而《靜夜思》這淺顯的例子,可讓學生掌握唐詩的音韻。「當教師接到新篇章時,便要思考用什麼進路去衡量作品,以達致學習目標。」他補充道。


從這個角度出發,教材在生活中俯拾即是,如學生避而遠之的十二篇文言文範文,到流行文化、歌詞及動漫等。分析電影的呈現手法可以印證文學理論,流行曲的歌詞既可用作分析語文修辭,也可用作教授文學的普及性,一石二鳥。「有些詩歌我們今天讀起來覺得一般,但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來說,可能是一種需要,因此它們變得普及,正如現時一些流行曲因為作詞人而流行起來。」譚博士娓娓道來。


談起教學法,譚博士樂此不疲。在他手中,教材和教學手法的運用層出不窮,例如可以利用動漫裡的情境,教導學生描寫文常用的步移法。

 

赴內地沉浸式學習 擴闊視野跳出框架

不少學校陸續加入普教中元素,旨在培養學生兩文三語能力,因此大學也要及早裝備未來的教師。譚博士指出,學生還須赴內地大學參加沉浸課程,提高普通話口語能力的同時,更讓他們親眼看看園林、兵馬俑等,考察當地的文化內涵,體驗內地的教學生活。隨著兩地往來日益頻繁,不少學生跨境上學,譚博士認為學生的眼光要放得更遠,「在未來,大灣區的教育也是我們學生需要關注的焦點。」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譚博士也鼓勵各位準教師應把握機會參加海外交流活動,增廣見聞,學會欣賞不同社會的文化和價值。他舉例說,在香港有不少人認為學好普通話和英文都是難題,惟他記得,曾有學生到歐洲交流時,發現當地的學生同時要學三、四種語言,才明白到原來語言之間不一定有衝突。

 

擁有註冊教師資格 各種技能終身受用

社會對教師需求殷切,有志投身教育行業的人也為數不少,惟教育文憑課程一席難求。不少想報讀教育文憑的學生會先在中、小學任職教學助理,冀增加獲錄取的機會。譚博士指,教大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為期五年,比一般大學課程多一年。畢業生完成學業後,便已符合申請成為註冊教師的資格,可在香港的小學或中學任教中文科。

除了成為專業教師外,畢業生也能透過這個課程培養到終身受用的技能,例如溝通和與他人協作的能力,以及專業寫作和從事研究的能力。因此譚博士認為,即使他們不投身於教育行業,也很適合從事其他與文教相關的職業,例如編輯或學校行政工作,出路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