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學術研究

  • 創造聯繫:視藝教師作為策展人的教學果效及影響力研究
    項目負責人 - 譚祥安博士
  • 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
    項目負責人 - 馮志弘博士
  • 在華人語境下多語言學習者的第三語言語音發展
    項目負責人 - 陳雪珠博士
  •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古玻璃探究
    項目負責人 - 林巧羚博士
  • 音樂欣賞的興起:20世紀初媒介教學法歷史研究
    項目負責人 - THIBEAULT Matthew Doran 博士
創造聯繫:視藝教師作為策展人的教學果效及影響力研究

視覺藝術科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讓學生評賞和創作藝術。透過利用藝術館和圖像資料庫提供的網絡資源,教師較以往可以更有效地運用藝術作品於課程設計及教學實踐。網絡科技的應用洐生以下的問題: 視藝教師能否以藝術展覽策展人的角度,為學生創造網上的虛擬展覽,促進他們學習?教師應該如何去準備這種「教師策展人」的教學?以主題展覽的模式展示藝術作品能否提升學生思考藝術的能力?虛擬展覽能否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升他們運用網絡資源的能力?「教師策展人」教學的概念、組織和建構方式,會對視覺藝術學習產生甚麼影響和效果?本研究計劃希望透過「設計為本」研究法探討以上的問題。三間中學和三間小學的教師和學生(約165人)將會被邀請參與本研究計劃。第一階段將會集中於訓練教師參與者運用「教師策展人」的教學策略。第二階段為教學試驗。教師參與者將會策劃兩個虛擬展覽,以及相關的面授、展覽參觀和網上學習活動。第三階段為教學評估。資料搜集將會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進行,用以分析有關教學方法的影響和效果。本研究將會於香港本地的文化情境下進行。以視覺文化為主的M+展館已定於2020年開啟,而經過翻新的香港藝術館亦於2019年重新開放。除了具備各種完善的文化設施,我們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具備欣賞藝術的文化素養以及成為展覽及文化活動的慣常參與者。透過積極地運用藝術館的展品進行教學,本研究將會有助培養具批判力的觀眾,長遠地促推香港的文化建設。透過策劃主題展覽、選取具連繫的藝術作品以及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本研究將會有助提升教師的能力和自主性。透過應用數碼科技於教學,研究結果亦將會有助發展網上視覺藝術學習。


年份: 2020 - 2023

項目負責人 -

譚祥安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889,420

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

慶曆至熙寧、元豐年間(1041-1085)的政治變革與文體革新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如何解釋這現象?北宋最負盛名的文人不僅是文學人物,也是當時的思想領袖;他們如何在「世變」的時代,通過更廣泛的「文」的形式,按自己的理念承傳「斯文」,立天下之「典範」?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探討北宋「文道觀念」和「王言之體」以及「禮」的聯繫。


年份: 2020 - 2022

項目負責人 -

馮志弘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在華人語境下多語言學習者的第三語言語音發展

香港作為一個多語言盛行的社會,其居民的第一語言為廣東話,第二以及第三語言為普通話或者英文。現有文獻表明,多語言習得是非線性且交互作用的(Jessner, 2008)。三語學習者在認知靈活度,語音發音,感知和語言學習意識方面比二語學習者有更強的能力。這些能力能幫助三語學習者更好的學習一門新的語言(Gut, 2009)。考慮到語言教學和習得的複雜性,本項目旨在檢視第一語言,第二語言以及第三語言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且為香港的語言教師和語言學習者提供多語言學習的深入見解 。


年份: 2020 - 2022

項目負責人 -

陳雪珠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古玻璃探究

至今大部分關於中國古玻璃的研究,都集中於討論其起源問題,亦將古玻璃物料的出現,視作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憑證。然而,本研究聚焦探討那些視為中國本地製作、形制亦為中國所特有的漢代古玻璃製品。由於中國古玻璃物料的外觀與玉石和陶器肖似,因而古玻璃製品不時與玉石或陶器混淆。因此,本研究首先會將不同的資料謹慎比對和進行實物觀摩,以圖重新檢視和釐清報告當中被混淆的古玻璃器物。此外,同樣由於外觀相近,中國古玻璃一直被視為玉器的廉價替代品,但是從一些考古材料顯示,此情況不是如此簡單和必然。此研究將會依據考古出土材料和相關的分析報告,以物質文化及風格分式等研究方法,重塑漢代墓葬中古玻璃的使用情況和意義,並探究當時古玻璃這種物質與長生思想的關聯,從而審視不同物料在漢墓中所擔當的角色。


年份: 2019 - 2022

項目負責人 -

林巧羚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470,050

音樂欣賞的興起:20世紀初媒介教學法歷史研究

此項計劃將研究1900-1950年間音樂老師如何使用錄音方法,以及此項新方法如何對音樂教學帶來改變。


年份: 2019 - 2022

項目負責人 -

THIBEAULT Matthew Doran 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245,000

香港裝飾藝術:現代戲院及電影業興起與香港社會文化面貌的改變

約在30至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大量新型戲院於香港各處開業,包括佐敦的京華戲院(1928)、灣仔的國泰戲院(1939)和銅鑼灣的京華戲院(1952)。這些戲院建築均代表了香港當年娛樂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本地社會對戲院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戲院建築大多以裝飾藝術風格建成。這些建築大多現時已消失於歷史洪流,但在學術研究界中關於香港娛樂事業的社會歷史和戲院建築的一頁仍有待填補。本研究議論裝飾藝術作為一種新的建築形式,可以詮釋為一種對娛樂的視覺表達;也是二十世紀中葉香港扺抗殖民化的表現。本研究亦希望以後殖民理論,解構這些戲院建築如何把建築硬件,轉化為主流文化下的自我形像塑造。在此之前,只有零星的學者曾對二十世紀初中資院線和香港戲院產業作出研究,但把這類戲院建築或整個產業的文化景觀以後殖民理論串連起來的研究則寥寥可數。 是次研究盼望帶來三方面影響。首先會研究事業者、建築師及用家如何影響及推動香港戲院業以及娛樂事業的發展歷史。其二,本研究會以後殖民理論加上資料搜集,導出戲院如何以不同的自我形像塑造建構不同的身份認同。再者,本研究會建立一個以裝飾藝術風格的戲院建築作為重點的資料庫並作為引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戲院建築保育作建議。本研究最後將會以建築和戲院為基本,以評估裝飾藝術風格在香港的深入程度,評述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權力和自由,並提出著重於建築特色和期社會文化價值的全新保育方針。


年份: 2019 - 2022

項目負責人 -

劉亮國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547,470

以移動技術為媒介為大學生提供一種自律及個人化的單詞學習方法

Effective learning of second language (L2) vocabulary hinges on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self-regulate their learning.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interest has been shown in how students self-regulate when they are left on their own to explore L2 vocabulary learning mediated by mobile technologies. In this research, a self-regulated and personalised (SRP) vocabulary learning approach is develop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measured. This research aim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heightened capacity for self-regulation to learn L2 vocabulary with mobile technologies more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This research adopts a mixedmethod design. An experimental design is adopted to find out to what extent students can learn L2 vocabulary using the SRP approach in a mobile technology-mediated environment via a self-directed intervention for one semester. In addition, a multicase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to provide qualitative evidence to verify whether the self-directed SRP approach can lead to a heightened capacity for self-regulation.


年份: 2019 - 2021

項目負責人 -

馬清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以音韻規則和聲學感知的教學對中國ESL學習者英語單詞重音韻律習得的影響

English is stress-timed while Chinese is syllable-timed, which makes English word stress placement difficult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This project aims to develop assessment tasks to identify Chinese learners’ difficulties in English word stress placement i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design training programmes to examine whether word stress can be acquired systematically, and conduct a teaching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mes in facilitating the learning of word stress. This project will generate substantial impact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年份: 2019 - 2021

項目負責人 -

陳雪珠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文化教育作為國民教育 : 透過學習粵劇發展香港和廣州學生的中國文化身份認同

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粵劇已被納入香港學校音樂課程。 最近,廣東省人民政府(2017年)頒布了一項法令,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學校教育,促進粵劇的傳播。 粵劇已被正式列入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政策議程,以保存傳統文化,並促進學校的文化教育。 香港人一直面臨著身份認同的挑戰。 2012年,學校將德育和國民教育作為必修科目的倡議遭到了年輕一代的反對。 這最終導致了一系列事件,包括“佔中”。 目前在香港社區,年輕一代正在爭取他們的“香港人”身份,而另一群人則擁抱和捍衛他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研究文獻已經提出了一個基礎廣泛的國民教育概念,這是一個應包括國家、政治、社會和文化特徵的綜合模式。由於粵劇是一種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的藝術形式,因此適合推廣中國文化認同。本研究旨在:1)調查香港和廣州學校粵劇教學現狀 ; 2)研究香港和廣州的教師音樂偏好和教師教育等音樂教師變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促進粵劇在音樂課堂上的教學 ; 3)研究在學校學習粵劇對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發展的影響。建基於社會認同理論,本研究分兩個階段,採用順序解釋混合方法設計。第一階段將進行問卷調查,向音樂教師調查香港和廣州學校粵劇教學的現狀。第二階段是一個多案例研究,其中涉及兩個城市的八所學校。研究人員將在每個學校觀察三個月的課程,並採訪老師和學生,以反饋和反思學生對中國文化認同的發展。本研究將反映該類型的教學和學習方面的現狀,為未來的發展提供見解。


年份: 2019 - 2021

項目負責人 -

梁寶華教授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531,100

Preparing pre-service language teachers to teach critical thinking: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This project seeks to investigate how student teachers are prepared to teach CT in a pre-service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in Hong Kong. Adopting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design and informed b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eacher education, the project will explore how student teachers learn to teach CT in relation to their programme coverage, coherence and applicability. The project will also draw 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from language teacher educators and programme leaders/coordinators to discover how CT is integrated with their situated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a. Such an ethnographic design not only can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T, but can also generate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 complex process of teacher learning across different sites, influenced by a range of institutional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年份: 2019 - 2021

項目負責人 -

Dr YUAN Rui Eric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614,740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 in Mainland China

This project responds to the need for research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 (TEYL), defined as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5-12.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opularity of TEYL globally, including mainland China, our knowledge of how TEYL is implemented, the attitudes of teachers,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is scant. This project, therefore, addresses this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one group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mainland China. A particular contribution of this project is to examine th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 using the theoretical lens of teacher identity. The results of this projec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policy makers, teacher educators, school authorities,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of young learners themselves, both in mainland China and analogous educational settings worldwide.


年份: 2019 - 2021

項目負責人 -

Dr TRENT John Gilbert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614,033

即將消失的聲音:冷戰時期香港左派電影工作者的口述歷史

This oral history project aims to document the voices of Hong Kong leftist film workers who were active from 1949 to 1966 and to utilize their voices to reconstruct Cold War Hong Kong history.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dopts the common usage of the term “leftist” during this era, defining leftist film workers as those who worked for the three major leftist film studios and the sole distributor of films mad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Until the mid-1960s, leftists controlled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e Hong Kong film market, produced popular movies and exported their productions and PRC-made films to other Chinese communities


年份: 2017 - 2021

項目負責人 -

許國惠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ecutive function on Chinese word reading amo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 learners and Chinese students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factors of word reading in CSL and native Chinese-speaking learners.


年份: 2019 - 2020

項目負責人 -

廖先博士

中國語言學系

Duration: 1 Dec 2019 – 30 Nov 2021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模式提升高中生創造力和批判思考能力研究

傳統藝術教育模式與當代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差距。由藝術教育工作者在20世紀80至90年代開發的以學科為本的藝術教育 (DBAE) 的主要內容,自1996年以來一直由香港教育局採用。DBAE 的目的是教育學生成為高級/精緻藝術的精英;然而,DBAE對於藝術教育的假設,未能支撐在後現代時代使用現代主義範式來教授和學習藝術的合理性。藝術教育家批評DBAE的單一教學模式,僅在培養沒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學生。由於DBAE只頌揚現代藝術和文化,它未能滿足當代社會和學生社交生活中發生的快速變化所產生的需求,它也不能培養學生欣賞和詮釋藝術作品所需要的更高思維或視覺素養能力,並創造出對社會和自身的意義。作為一種新的藝術教育模式,藝術教育家聲稱視覺文化藝術教育 (VCAE) 能促進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與他們日常的後現代生活相關的創造力。它批判地反映了學生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經歷和他們所遇到的視覺形象之間的關係的複雜性。VCAE的目的是培養批判性、反思性和創造性思考技能,使新一代具備21世紀所需要的視覺素養水平。長遠來說,VCAE可以提供一種教育方法,助長學生的批判和詮釋能力,以適應香港文化的需要。然而,我們不知道VCAE的效果如何,教師也不知道如何使用VCAE進行教學。VCAE的模式對於知識轉移是必要的,但尚未建立。通過建立這樣的一個模式,該研究將填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間隙。這也將有助於拉近學生的學習、他們的日常社會文化生活和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本研究將採用以設計為本的研究取向,結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研究VCAE的有效性,並確定其教學和學習方法。資料收集和評估方法包括學生的前測、後測和延後測試、課堂觀察、師生訪談和文件分析,高中學校、教師和學生將參與這項研究。


年份: 2018 - 2020

項目負責人 -

劉仲嚴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474,000

跨地域的文學流轉─王敬羲、港版《純文學》、「文星叢刊」與六七十年代臺、港文學場域

本計劃擬以王敬羲主編之港版《純文學》及港版「文星叢刊」為例子,研究六十年代臺、港文學場域,以及六七十年代臺、港兩地文學出版所涉的文學傳播與接受課題。王敬羲(1932-2008)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學課程後到台灣升學,回港後透過他開設的正文出版社,出版《純文學》(香港版),又透過一九六八年開設的文藝書屋引進「文星叢刊」,以至當「文星叢刊」在台灣被查禁後,以文藝書屋名義在香港延續出版,許多香港讀者透過港版《純文學》接觸台灣文學,透過文藝書屋讀到殷海光、李敖、柏楊、白先勇、余光中等作家著作,因此,王敬羲被視為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化橋樑」。

 

但另一方面,他未能妥善處理版權和版稅事務,屢屢被指責不予作者版稅、損害知識產權,王敬羲在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所造成的,是複雜的文化出版事件,本計劃擬全面探討王敬羲在臺、港兩地的文學出版流佈,以及文學場域上的意義。


年份: 2018 - 2020

項目負責人 -

陳智德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The interplay of language-in-education policy, language ideology and linguistic practices within dis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年份: 2018 - 2020

項目負責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623,992

丘世文及《號外》研究: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書寫語言及身分認同

本項目以「書寫語言」的視角結合丘世文和《號外》的研究,檢視這位 作家和這份刊物在七、八十年代走過的道路,深入審視香港主體性建立 的過程,了解粵語作為書面語言的發展和身份認同的密切關係,重申丘 世文和《號外》開放式的本土精神。我們也將把丘世文和《號外》置於 時代的版圖中,以見全球局勢對香港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年份: 2017 - 2020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在展館及教室學習視覺藝術 : 小學師生對話及提問策略研究

在展館及教室學習視覺藝術 : 小學師生對話及提問策略研究 藝術館是學生認識藝術原作的地方。過往有關藝術館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是強調觀者的經驗,便是參觀藝術館於學習上的效用。小組對話 (Group dialogue) 是藝術館裏最常用的教學策略和學校教室中最基本的教學元件。然而,有關小組對話的實証研究卻相當缺乏。本研究將探討於藝術館和課室場景裡展開的師生對話。由Hubard (2015) 倡議的三種對話模式-預定式、主題式和開放式-將於小學教師和學生身上實踐和進行測試。本研究會採用設計研究法 (Design-based Research),有系統地檢視對話及提問教學方法的成效。 本研究將會分為三個階段實行。第一階段為教師參與者提供訓練,學習帶領小組對話和建立課程計劃。八位教師和約二百二十位小六學生(約十二歲)會受邀自不同小學參與研究計劃。研究中共有五次工作坊,訓練教師帶領小組對話及不同的提問策略。教師會建立兩個為期五至六週的教學單元,每個單元均包含一次藝術館參觀活動。第二階段是教學單元的實施和評估。教師參與者將在研究者的支援下實行各自的單元教學。他們與學生在小組對話的表現將會被紀錄及評估。研究數據會取自教學單元實施前和後的教師教學自省記錄、訪問、教室及藝術館的觀察和錄影。第三階段則為數據分析。結合香港的情境,本研究的結果將能用作建立兼具理論和實踐的小組對話教學模式。 鍳於教育局於新的視覺藝術課程中強調學習藝術評賞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義意顯得尤其重大。修訂後的視覺藝術課程(小一至中三),明確指出藝術創作的學習應該與藝術評賞連繫。此外,本研究亦適時響應西九龍文化區的發展。在二零一九年,M+展館將會啟用,而香港藝術館經修葺後亦於同年重新開放。學生與公眾人士將會有大量機會參觀各展館。配合文化區的落成,曾受觀賞教育的觀眾尤為本地所需。


年份: 2017 - 2020

項目負責人 -

譚祥安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725,242

  • 地圖上沒有遺產:香港消失的村莊
    項目負責人 - MCMASTER Scott 博士
  • Role of Informal Digital Learning of English (IDLE)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
    項目負責人 - 李主聖博士
  • 史實與想像之間:《穆天子傳》與中國早期小說的興起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 L2音長差別:以粵語、官話、英語和日語為母語人士的產出與感知
    項目負責人 - 李烱樂博士
  • 執行功能與香港中學生中英文綜合寫作的關係
    項目負責人 - 廖先博士
地圖上沒有遺產:香港消失的村莊

在香港的“香港”被殖民之前,這些土地由客家人定居,他們在珠江三角洲盡頭不確定地逃脫並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主要在現在被稱為“新界”的地區定居。隨著殖民地隨著移民潮的不斷增長,香港的房屋在壓力下緊張,導致騷亂和騷亂。政府期待新界提供發展和建設新城鎮的空間。一百二十年後,英國殖民主義在香港的身份及其自然景觀上留下了許多持久的印記。其中一個最奇特且最有爭議的是“小房子政策”的遺產。與香港和九龍不同,新界是租賃而非割讓,由於直接管理土地使用的雙重政策,香港的發展情況大為不同。小房子政策被視為對村民放棄發展的祖傳土地的補償。這項政策授予“原始村民”家庭的死者,建造一棟不超過2100平方英尺的三層樓房的權利。隨著市中心房價暴漲,這些“村屋”的建設和銷售蓬勃發展,許多人成為家園“新村民”從這座城市遷徙到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農業和漁村的土地,曾經一度為香港提供食物。這為村民擺脫貧困提供了新的機會,但也導致了這些曾經傳統的村莊的視覺形象的迅速變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客家祖屋的消失。祖先的土地和傳統的祖先住宅已經商品化,以換取經濟優勢和社會收益。通過這些簡陋住宅的外牆和入口,我們目睹了過去兩個世紀的緊張局勢,政治,文化,商業和追踪。


年份: 2019 - 2023

項目負責人 -

MCMASTER Scott 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479,299

Role of Informal Digital Learning of English (IDLE)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

由於技術的進步及其日益增長的可供性,利用科技進行課堂以外的英語學習和教學在電腦輔助語言學習(CALL)和向其他語言使用者教授英語(TESOL)在近期有很多研究 (Lai, 2017; Reinders & Benson, 2017)。PI將這一新興現象稱為非正式數碼英語學習(IDLE),它被定義為在非結構化的課外環境中進行自主的、自然主義的數碼英語學習(Lee, 2019a, 第116頁)。與此同時,英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國語言(ESL/EFL)的學習者與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語使用者交流已變得越來越普遍。在此背景下,Matsuda(2017)從英語作為國際語言(EIL)的角度強調了英語的功能維度,它大致包括兩個構念,即對英語種類的認知和跨文化交際的策略能力。雖然當代的ESL/EFL學生作為真實的EIL使用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一系列的跨文化交流中(例如,通過社交媒體或數碼遊戲與不同的英語使用者交談),但迄今為止,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在PI先前研究的基礎上(Lee, 2019a; Lee & Drajati, in press; Lee & Lee, 2019a, 2019b),這項研究旨在通過調查香港大學生中IDLE和EIL兩個維度之間的關係來填補目前的空白,香港大學生通過IDLE活動越來越多地體驗到英語使用者不同的口音(Yung, 2019)。採用順序解釋混合方法的研究設計,通過問卷調查(N = 400)、開放式問題(N = 400)、半結構式訪談(N = 40)和刺激回憶(N = 40)的方式,從兩所大學的20個ESL/EFL班級收集資料。本研究運用CALL、社會語言學、TESOL等跨學科研究方法。在理論上,本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進一步理論化使用技術的非正式語言實踐與當代學生對EIL的認知之間的關係。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三角式資料會為我們提供詳細的見解,讓我們瞭解學生參與IDLE活動是如何有助於發展他們對EIL的看法。在教學方面,這些發現將為英語教師如何更好地為當代英語學習者線上或面對面環境中的跨文化互動做好準備提供實用的見解。此外,由於傳統的EIL教學法似乎局限於課堂環境,研究結果將擴大目前的EIL教學法模式的範圍,使其超越課堂環境。


年份: 2020 - 2022

項目負責人 -

李主聖博士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453,150

史實與想像之間:《穆天子傳》與中國早期小說的興起

關於中國小說的起源,過去多以魏、晉為伊始,至唐代發展成熟。近年來出土文獻研究提供了戰國、秦漢時期,早期小說的材料。但是有關中國早期小說的起源、文體特徵以及社會意義,由於史料不足,學界尚乏共識。本研究認為,《穆天子傳》恰可以彌補這一個缺環。

作為中國史上最早出土並完整流傳至今的出土文獻,《穆天子傳》的研究涉及文獻學、古文字學、文學史與歷史地理學等多個學科,具有深遠意義。基於本人過去在西周史的研究基礎,本研究欲對《穆天子傳》作一次通盤研究。首先,從古文字學與版本學的角度,重新檢閱其文本與文字隸定的正確性。其次,以年代明確的金文為時間標尺,分析《穆天子傳》包含的多時代成份。在這些基礎之上,本研究進一步從文學史的視角,探討《穆天子傳》的文獻性質。本研究希望超越真、偽二分的傳統框架,改由史實與想像互動的文學創作過程,解釋《穆天子傳》包含真實與想像成份的原因,進而探討戰國時期史學傳統蛻變出小說的背景與歷程,以及早期小說的作者、讀者、傳佈以及閱讀方式等議題。最後,本研究將以《穆天子傳》保存的地理訊息,探討戰國時期魏國的地理知識及其西北地理想像,為早期小說真偽雜糅的文本特質提供又一例證。

本研究涉及《穆天子傳》的文本基礎以及歷史意義,期許其對文獻、歷史、地理與文學史,均作出貢獻。


年份: 2017 - 2022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L2音長差別:以粵語、官話、英語和日語為母語人士的產出與感知

This project examines an underexplored yet fundamental ques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2) research: when acquiring new speech sounds, do L2 learners draw on knowledge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L1) phonology sound-by-sound or along some continuous dimension such as length?

Taking phonemic length (i.e. short vs. long sounds) as the test case, we will compare native listeners with different L1 backgrounds producing and perceiving length contrasts in non-native language(s). Their relative performance will answer numerous questions about how L1 transfer occur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expected to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our findings can lead to a definitive conclusion at the ‘feature vs. category’ dialogue in L2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In turn, this will benefit learners of languages where length distinctions matter, such as Japanese. In the long run, our findings can also help teachers devise more effective pedagogical strategies.


年份: 2020 - 2021

項目負責人 -

李烱樂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執行功能與香港中學生中英文綜合寫作的關係
The study examines the concurrent and prospective effect of executive functions on the integrated writing (IW) task performance in both Chinese (L1) and English (L2).

年份: 2020 - 2021

項目負責人 -

廖先博士

中國語言學系

Duration: 01 Jan 2021 – 31 Dec 2022

探索任務特徵和主體間性對香港非華語小學生口語互動的影響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subjective on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in young non-Chinese speak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

年份: 2020 - 2021

項目負責人 -

延晶博士

中國語言學系

Duration: 01 Jan 2021 – 31 Dec 2022

後數碼時期後數碼時期的藝術品: 香港工匠文化的研究

長久以來,手工藝的概念和以手作材料製作物品密不可分。一般認為,手工藝實作者包含兩個群體:職業工匠和業餘DIY愛好者。然而,近年興起的數位製造技術為製造文化與實踐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有了嶄新的數位製造技術,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代,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量身製作自己的產品。然而,儘管眾多媒體報導和研究皆提及新數位工具能帶來潛在機會,仍然只有少數製造者有機會學習和體驗數位製造技術。這是因為相關知識和技巧的傳播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尤其是具有手工藝背景的製造者通常不太有數位製造的經驗,也較少接觸近年的轉變。有鑑於當前環境,本研究試圖探討數位製作技術如何影響製作文化和實踐。另外,本研究也試圖釐清此項變革對於從事傳統手工藝實作的專業及業餘製造者而言,帶來怎樣的挑戰與機會。本研究將採質性個案研究,為二十位本地製造者舉辦數位製作工作坊。透過參與式觀察、工作坊舉行前後之訪談與工藝品(工作坊成果)分析,本研究將探討不同製造者群體在實踐與價值感知上,如何受到新進科技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也將處理在實作情境和社會文化情境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成果預期將帶來以下層向之意涵。本研究將從社會文化實踐和培育創意與相關產業的角度,闡明製作者文化的重要性。另外,由於數位素養在後數位時代不可或缺,因此本研究將分析新型數位工具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成果將有助於研發提升數位素養的教學材料。


年份: 2018 - 2021

項目負責人 -

宋玟姃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327,584

日本禪僧萬里集九的黃庭堅詩註《帳中香》研究

十一世紀的黃庭堅(1045-1105)號山谷,是型塑北宋詩歌與禪宗形態、內涵的代表。其《山谷內集》有詩逾七百首,是今人認知山谷詩學、禪學的核心文獻。該集歷來以難解而聞名,註家甚少。自古及今的華人世界內唯宋代任淵(1090?-1164?)曾遍註內集詩,又唯錢鍾書(1910-1998)選註的逾八十首為當代學界山谷詩註的典範。然而,十五世紀室町時代的日本禪僧萬里集九(1428-1507?)曾著書《帳中香》,以漢文遍註內集。萬里獨特的知識背景、闡釋立場與心態,使得該書在詮解旨趣異於華人註家的同時,尤在認識《山谷內集》中詩禪關係的問題上,深具洞察。然此書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長期未為學界所熟知。本計劃即將針對萬里集九及其《帳中香》展開首次全面研究。筆者尤其將通過檢視該書以禪解詩的獨特路徑,反思《山谷內集》固有的內典化傾向,進而重新認識黃庭堅所引領的迥異於唐代傳統的宋型詩禪新風。同時,本計劃亦將有助學界重新探索,近古以降的中日兩國在詩禪文化上曾有的互動與共性。


年份: 2018 - 2020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 Impact of short-term study in mainland China programme on Hong Kong loc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about mainland China, and national identity
    項目負責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Impact of short-term study in mainland China programme on Hong Kong loc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about mainland China, and national identity

年份: 2018 - 2020

項目負責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Co-I

金額: HKD594,435

  • 福柯視角探索高校學生在香港社會運動中的公民意識與身份(再)建構
    項目負責人 - 谷明月博士
福柯視角探索高校學生在香港社會運動中的公民意識與身份(再)建構

本研究採用治理與倫理自我構成的論述角度,旨在研究在香港的特殊社會政治環境下,高校學生對主流政治話語的理解,學生公民意識的發展和身份建構,學生與持異見者交往的挑戰和應對方式,並提出有效的校級措施和個人策略以促進全人發展。


年份: 2020

項目負責人 -

谷明月博士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458,735

  • Oceanic Poetics: Imagining Asian Migrant Subjectivities
    項目負責人 - 謝延雅博士
  • 日本室町時代漢籍寫本《天下白》整理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Oceanic Poetics: Imagining Asian Migrant Subjectivities

Theis proposed project has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 To identify the ocean as an ecocritical trope in the emergent blue humanities
  • To revise a land-oriented mode of reading and viewing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 To affirm the contribution of Asian cultural narratives to rethinking migrant ident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water worlds.

年份: 2020 - 2021

項目負責人 -

謝延雅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日本室町時代漢籍寫本《天下白》整理

室町時代禪僧萬里集九(1428-1507?)所著《天下白》一書不但是日本蘇詩註本中的翹楚,置於北宋至清代的蘇詩註釋傳統中,也因其對於蘇軾詩歌與佛學、藝術成就精義的洞察而顯得別具慧解。本計劃即以現代標點整理該書。


年份: 2019 - 2020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