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联系:视艺教师作为策展人的教学果效及影响力研究
项目负责人 - 谭祥安博士 - 典范与世变:庆历至熙丰年间的颂诗、诰令和礼书——以北宋诗文革新人物为中心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 在华人语境下多语言学习者的第三语言语音发展
项目负责人 - 陈雪珠博士 -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古玻璃探究
项目负责人 - 林巧羚博士 - 音乐欣赏的兴起:20世纪初媒介教学法历史研究
项目负责人 - THIBEAULT Matthew Doran 博士
视觉艺术科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让学生评赏和创作艺术。透过利用艺术馆和图像资料库提供的网络资源,教师较以往可以更有效地运用艺术作品于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网络科技的应用洐生以下的问题: 视艺教师能否以艺术展览策展人的角度,为学生创造网上的虚拟展览,促进他们学习?教师应该如何去准备这种「教师策展人」的教学?以主题展览的模式展示艺术作品能否提升学生思考艺术的能力?虚拟展览能否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升他们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教师策展人」教学的概念、组织和建构方式,会对视觉艺术学习产生甚么影响和效果?本研究计划希望透过「设计为本」研究法探讨以上的问题。三间中学和三间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约165人)将会被邀请参与本研究计划。第一阶段将会集中于训练教师参与者运用「教师策展人」的教学策略。第二阶段为教学试验。教师参与者将会策划两个虚拟展览,以及相关的面授、展览参观和网上学习活动。第三阶段为教学评估。资料搜集将会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用以分析有关教学方法的影响和效果。本研究将会于香港本地的文化情境下进行。以视觉文化为主的M+展馆已定于2020年开启,而经过翻新的香港艺术馆亦于2019年重新开放。除了具备各种完善的文化设施,我们希望社会大众能够具备欣赏艺术的文化素养以及成为展览及文化活动的惯常参与者。透过积极地运用艺术馆的展品进行教学,本研究将会有助培养具批判力的观众,长远地促推香港的文化建设。透过策划主题展览、选取具连系的艺术作品以及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本研究将会有助提升教师的能力和自主性。透过应用数码科技于教学,研究结果亦将会有助发展网上视觉艺术学习。
年份: 2020 - 2023
项目负责人 -
谭祥安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889,420
庆历至熙宁、元丰年间(1041-1085)的政治变革与文体革新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何解释这现象?北宋最负盛名的文人不仅是文学人物,也是当时的思想领袖;他们如何在「世变」的时代,通过更广泛的「文」的形式,按自己的理念承传「斯文」,立天下之「典范」?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探讨北宋「文道观念」和「王言之体」以及「礼」的联繫。
年份: 2020 - 2022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香港作为一个多语言盛行的社会,其居民的第一语言为广东话,第二以及第三语言为普通话或者英文。现有文献表明,多语言习得是非线性且交互作用的(Jessner, 2008)。三语学习者在认知灵活度,语音发音,感知和语言学习意识方面比二语学习者有更强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帮助三语学习者更好的学习一门新的语言(Gut, 2009)。考虑到语言教学和习得的复杂性,本项目旨在检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以及第三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为香港的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提供多语言学习的深入见解 。
年份: 2020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陈雪珠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至今大部分关于中国古玻璃的研究,都集中于讨论其起源问题,亦将古玻璃物料的出现,视作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凭证。然而,本研究聚焦探讨那些视为中国本地制作、形制亦为中国所特有的汉代古玻璃制品。由于中国古玻璃物料的外观与玉石和陶器肖似,因而古玻璃制品不时与玉石或陶器混淆。因此,本研究首先会将不同的资料谨慎比对和进行实物观摩,以图重新检视和厘清报告当中被混淆的古玻璃器物。此外,同样由于外观相近,中国古玻璃一直被视为玉器的廉价替代品,但是从一些考古材料显示,此情况不是如此简单和必然。此研究将会依据考古出土材料和相关的分析报告,以物质文化及风格分式等研究方法,重塑汉代墓葬中古玻璃的使用情况和意义,并探究当时古玻璃这种物质与长生思想的关联,从而审视不同物料在汉墓中所担当的角色。
年份: 2019 - 2022
项目负责人 -
林巧羚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470,050
此项计划将研究1900-1950年间音乐老师如何使用录音方法,以及此项新方法如何对音乐教学带来改变。
年份: 2019 - 2022
项目负责人 -
THIBEAULT Matthew Doran 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245,000
约在30至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大量新型戏院于香港各处开业,包括佐敦的京华戏院(1928)、湾仔的国泰戏院(1939)和铜锣湾的京华戏院(1952)。这些戏院建筑均代表了香港当年娱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本地社会对戏院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戏院建筑大多以装饰艺术风格建成。这些建筑大多现时已消失于历史洪流,但在学术研究界中关于香港娱乐事业的社会历史和戏院建筑的一页仍有待填补。本研究议论装饰艺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可以诠释为一种对娱乐的视觉表达;也是二十世纪中叶香港抵抗殖民化的表现。本研究亦希望以后殖民理论,解构这些戏院建筑如何把建筑硬件,转化为主流文化下的自我形像塑造。在此之前,只有零星的学者曾对二十世纪初中资院线和香港戏院产业作出研究,但把这类戏院建筑或整个产业的文化景观以后殖民理论串连起来的研究则寥寥可数。 是次研究盼望带来三方面影响。首先会研究事业者、建筑师及用家如何影响及推动香港戏院业以及娱乐事业的发展历史。其二,本研究会以后殖民理论加上资料搜集,导出戏院如何以不同的自我形像塑造建构不同的身份认同。再者,本研究会建立一个以装饰艺术风格的戏院建筑作为重点的资料库并作为引子,为香港硕果仅存的戏院建筑保育作建议。本研究最后将会以建筑和戏院为基本,以评估装饰艺术风格在香港的深入程度,评述在殖民地时代香港的权力和自由,并提出着重于建筑特色和期社会文化价值的全新保育方针。
年份: 2019 - 2022
项目负责人 -
刘亮国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47,470
Effective learning of second language (L2) vocabulary hinges on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self-regulate their learning.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interest has been shown in how students self-regulate when they are left on their own to explore L2 vocabulary learning mediated by mobile technologies. In this research, a self-regulated and personalised (SRP) vocabulary learning approach is develop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measured. This research aim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heightened capacity for self-regulation to learn L2 vocabulary with mobile technologies more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This research adopts a mixedmethod design. An experimental design is adopted to find out to what extent students can learn L2 vocabulary using the SRP approach in a mobile technology-mediated environment via a self-directed intervention for one semester. In addition, a multicase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to provide qualitative evidence to verify whether the self-directed SRP approach can lead to a heightened capacity for self-regulation.
年份: 2019 - 2021
项目负责人 -
马清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English is stress-timed while Chinese is syllable-timed, which makes English word stress placement difficult for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This project aims to develop assessment tasks to identify Chinese learners’ difficulties in English word stress placement i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design training programmes to examine whether word stress can be acquired systematically, and conduct a teaching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mes in facilitating the learning of word stress. This project will generate substantial impact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年份: 2019 - 2021
项目负责人 -
陈雪珠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自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粤剧已被纳入香港学校音乐课程。 最近,广东省人民政府(2017年)颁布了一项法令,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学校教育,促进粤剧的传播。 粤剧已被正式列入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政策议程,以保存传统文化,并促进学校的文化教育。 香港人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 2012年,学校将德育和国民教育作为必修科目的倡议遭到了年轻一代的反对。 这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事件,包括“占中”。 目前在香港社区,年轻一代正在争取他们的“香港人”身份,而另一群人则拥抱和捍卫他们的中国人身份认同。 研究文献已经提出了一个基础广泛的国民教育概念,这是一个应包括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特征的综合模式。由于粤剧是一种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因此适合推广中国文化认同。本研究旨在:1)调查香港和广州学校粤剧教学现状 ; 2)研究香港和广州的教师音乐偏好和教师教育等音乐教师变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粤剧在音乐课堂上的教学 ; 3)研究在学校学习粤剧对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发展的影响。建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本研究分两个阶段,采用顺序解释混合方法设计。第一阶段将进行问卷调查,向音乐教师调查香港和广州学校粤剧教学的现状。第二阶段是一个多案例研究,其中涉及两个城市的八所学校。研究人员将在每个学校观察三个月的课程,并采访老师和学生,以反馈和反思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本研究将反映该类型的教学和学习方面的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见解。
年份: 2019 - 2021
项目负责人 -
梁宝华教授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531,100
This project seeks to investigate how student teachers are prepared to teach CT in a pre-service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in Hong Kong. Adopting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design and informed b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eacher education, the project will explore how student teachers learn to teach CT in relation to their programme coverage, coherence and applicability. The project will also draw 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from language teacher educators and programme leaders/coordinators to discover how CT is integrated with their situated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a. Such an ethnographic design not only can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T, but can also generate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 complex process of teacher learning across different sites, influenced by a range of institutional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年份: 2019 - 2021
项目负责人 -
Dr YUAN Rui Eric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614,740
This project responds to the need for research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 (TEYL), defined as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5-12.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opularity of TEYL globally, including mainland China, our knowledge of how TEYL is implemented, the attitudes of teachers,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is scant. This project, therefore, addresses this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one group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mainland China. A particular contribution of this project is to examine th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 using the theoretical lens of teacher identity. The results of this projec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policy makers, teacher educators, school authorities,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of young learners themselves, both in mainland China and analogous educational settings worldwide.
年份: 2019 - 2021
项目负责人 -
Dr TRENT John Gilbert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614,033
This oral history project aims to document the voices of Hong Kong leftist film workers who were active from 1949 to 1966 and to utilize their voices to reconstruct Cold War Hong Kong history.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dopts the common usage of the term “leftist” during this era, defining leftist film workers as those who worked for the three major leftist film studios and the sole distributor of films mad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Until the mid-1960s, leftists controlled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e Hong Kong film market, produced popular movies and exported their productions and PRC-made films to other Chinese communities
年份: 2017 - 2021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factors of word reading in CSL and native Chinese-speaking learners.
年份: 2019 - 2020
项目负责人 -
廖先博士
中国语言学系
Duration: 1 Dec 2019 – 30 Nov 2021
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与当代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由艺术教育工作者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开发的以学科为本的艺术教育 (DBAE) 的主要内容,自1996年以来一直由香港教育局采用。DBAE 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成为高级/精致艺术的精英;然而,DBAE对于艺术教育的假设,未能支撑在后现代时代使用现代主义范式来教授和学习艺术的合理性。艺术教育家批评DBAE的单一教学模式,仅在培养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学生。由于DBAE只颂扬现代艺术和文化,它未能满足当代社会和学生社交生活中发生的快速变化所产生的需求,它也不能培养学生欣赏和诠释艺术作品所需要的更高思维或视觉素养能力,并创造出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艺术教育家声称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VCAE) 能促进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与他们日常的后现代生活相关的创造力。它批判地反映了学生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经历和他们所遇到的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VCAE的目的是培养批判性、反思性和创造性思考技能,使新一代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视觉素养水平。长远来说,VCAE可以提供一种教育方法,助长学生的批判和诠释能力,以适应香港文化的需要。然而,我们不知道VCAE的效果如何,教师也不知道如何使用VCAE进行教学。VCAE的模式对于知识转移是必要的,但尚未建立。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模式,该研究将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间隙。这也将有助于拉近学生的学习、他们的日常社会文化生活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本研究将采用以设计为本的研究取向,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研究VCAE的有效性,并确定其教学和学习方法。资料收集和评估方法包括学生的前测、后测和延后测试、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和文件分析,高中学校、教师和学生将参与这项研究。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刘仲严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474,000
本计划拟以王敬羲主编之港版《纯文学》及港版「文星丛刊」为例子,研究六十年代台、港文学场域,以及六七十年代台、港两地文学出版所涉的文学传播与接受课题。王敬羲(1932-2008)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学课程后到台湾升学,回港后透过他开设的正文出版社,出版《纯文学》(香港版),又透过一九六八年开设的文艺书屋引进「文星丛刊」,以至当「文星丛刊」在台湾被查禁后,以文艺书屋名义在香港延续出版,许多香港读者透过港版《纯文学》接触台湾文学,透过文艺书屋读到殷海光、李敖、柏杨、白先勇、余光中等作家著作,因此,王敬羲被视为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化桥梁」。
但另一方面,他未能妥善处理版权和版税事务,屡屡被指责不予作者版税、损害知识产权,王敬羲在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所造成的,是复杂的文化出版事件,本计划拟全面探讨王敬羲在台、港两地的文学出版流布,以及文学场域上的意义。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陈智德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623,992
本项目以「书写语言」的视角结合丘世文和《号外》的研究,检视这位 作家和这份刊物在七、八十年代走过的道路,深入审视香港主体性建立 的过程,了解粤语作为书面语言的发展和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重申丘 世文和《号外》开放式的本土精神。我们也将把丘世文和《号外》置于 时代的版图中,以见全球局势对香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年份: 2017 - 2020
项目负责人 -
李婉薇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在展馆及教室学习视觉艺术 : 小学师生对话及提问策略研究 艺术馆是学生认识艺术原作的地方。过往有关艺术馆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是强调观者的经验,便是参观艺术馆于学习上的效用。小组对话 (Group dialogue) 是艺术馆里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和学校教室中最基本的教学元件。然而,有关小组对话的实证研究却相当缺乏。本研究将探讨于艺术馆和课室场景里展开的师生对话。由Hubard (2015) 倡议的三种对话模式-预定式、主题式和开放式-将于小学教师和学生身上实践和进行测试。本研究会采用设计研究法 (Design-based Research),有系统地检视对话及提问教学方法的成效。 本研究将会分为三个阶段实行。第一阶段为教师参与者提供训练,学习带领小组对话和建立课程计划。八位教师和约二百二十位小六学生(约十二岁)会受邀自不同小学参与研究计划。研究中共有五次工作坊,训练教师带领小组对话及不同的提问策略。教师会建立两个为期五至六周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均包含一次艺术馆参观活动。第二阶段是教学单元的实施和评估。教师参与者将在研究者的支援下实行各自的单元教学。他们与学生在小组对话的表现将会被纪录及评估。研究数据会取自教学单元实施前和后的教师教学自省记录、访问、教室及艺术馆的观察和录影。第三阶段则为数据分析。结合香港的情境,本研究的结果将能用作建立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小组对话教学模式。 鍳于教育局于新的视觉艺术课程中强调学习艺术评赏的重要性,本研究的义意显得尤其重大。修订后的视觉艺术课程(小一至中三),明确指出艺术创作的学习应该与艺术评赏连系。此外,本研究亦适时响应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在二零一九年,M+展馆将会启用,而香港艺术馆经修葺后亦于同年重新开放。学生与公众人士将会有大量机会参观各展馆。配合文化区的落成,曾受观赏教育的观众尤为本地所需。
年份: 2017 - 2020
项目负责人 -
谭祥安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725,242
- 地图上没有遗产:香港消失的村庄
项目负责人 - MCMASTER Scott 博士 - Role of Informal Digital Learning of English (IDLE)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
项目负责人 - 李主圣博士 - 史实与想像之间:《穆天子传》与中国早期小说的兴起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 L2音长差别:以粤语、官话、英语和日语为母语人士的产出与感知
项目负责人 - 李烱乐博士 - 执行功能与香港中学生中英文综合写作的关系
项目负责人 - 廖先博士
在香港的“香港”被殖民之前,这些土地由客家人定居,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尽头不确定地逃脱并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主要在现在被称为“新界”的地区定居。随着殖民地随着移民潮的不断增长,香港的房屋在压力下紧张,导致骚乱和骚乱。政府期待新界提供发展和建设新城镇的空间。一百二十年后,英国殖民主义在香港的身份及其自然景观上留下了许多持久的印记。其中一个最奇特且最有争议的是“小房子政策”的遗产。与香港和九龙不同,新界是租赁而非割让,由于直接管理土地使用的双重政策,香港的发展情况大为不同。小房子政策被视为对村民放弃发展的祖传土地的补偿。这项政策授予“原始村民”家庭的死者,建造一栋不超过2100平方英尺的三层楼房的权利。随着市中心房价暴涨,这些“村屋”的建设和销售蓬勃发展,许多人成为家园“新村民”从这座城市迁徙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农业和渔村的土地,曾经一度为香港提供食物。这为村民摆脱贫困提供了新的机会,但也导致了这些曾经传统的村庄的视觉形象的迅速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客家祖屋的消失。祖先的土地和传统的祖先住宅已经商品化,以换取经济优势和社会收益。通过这些简陋住宅的外墙和入口,我们目睹了过去两个世纪的紧张局势,政治,文化,商业和追踪。
年份: 2019 - 2023
项目负责人 -
MCMASTER Scott 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479,299
由于技术的进步及其日益增长的可供性,利用科技进行课堂以外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在电脑辅助语言学习(CALL)和向其他语言使用者教授英语(TESOL)在近期有很多研究 (Lai, 2017; Reinders & Benson, 2017)。PI将这一新兴现象称为非正式数码英语学习(IDLE),它被定义为在非结构化的课外环境中进行自主的、自然主义的数码英语学习(Lee, 2019a, 第116页)。与此同时,英文作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言(ESL/EFL)的学习者与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交流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此背景下,Matsuda(2017)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EIL)的角度强调了英语的功能维度,它大致包括两个构念,即对英语种类的认知和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能力。虽然当代的ESL/EFL学生作为真实的EIL使用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一系列的跨文化交流中(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或数码游戏与不同的英语使用者交谈),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在PI先前研究的基础上(Lee, 2019a; Lee & Drajati, in press; Lee & Lee, 2019a, 2019b),这项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香港大学生中IDLE和EIL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来填补目前的空白,香港大学生通过IDLE活动越来越多地体验到英语使用者不同的口音(Yung, 2019)。采用顺序解释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N = 400)、开放式问题(N = 400)、半结构式访谈(N = 40)和刺激回忆(N = 40)的方式,从两所大学的20个ESL/EFL班级收集资料。本研究运用CALL、社会语言学、TESOL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理论上,本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进一步理论化使用技术的非正式语言实践与当代学生对EIL的认知之间的关系。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角式资料会为我们提供详细的见解,让我们了解学生参与IDLE活动是如何有助于发展他们对EIL的看法。在教学方面,这些发现将为英语教师如何更好地为当代英语学习者线上或面对面环境中的跨文化互动做好准备提供实用的见解。此外,由于传统的EIL教学法似乎局限于课堂环境,研究结果将扩大目前的EIL教学法模式的范围,使其超越课堂环境。
年份: 2020 - 2022
项目负责人 -
李主圣博士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453,150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过去多以魏、晋为伊始,至唐代发展成熟。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提供了战国、秦汉时期,早期小说的材料。但是有关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文体特征以及社会意义,由于史料不足,学界尚乏共识。本研究认为,《穆天子传》恰可以弥补这一个缺环。
作为中国史上最早出土并完整流传至今的出土文献,《穆天子传》的研究涉及文献学、古文字学、文学史与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本人过去在西周史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欲对《穆天子传》作一次通盘研究。首先,从古文字学与版本学的角度,重新检阅其文本与文字隶定的正确性。其次,以年代明确的金文为时间标尺,分析《穆天子传》包含的多时代成份。在这些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从文学史的视角,探讨《穆天子传》的文献性质。本研究希望超越真、伪二分的传统框架,改由史实与想像互动的文学创作过程,解释《穆天子传》包含真实与想像成份的原因,进而探讨战国时期史学传统蜕变出小说的背景与历程,以及早期小说的作者、读者、传布以及阅读方式等议题。最后,本研究将以《穆天子传》保存的地理讯息,探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理知识及其西北地理想像,为早期小说真伪杂糅的文本特质提供又一例证。
本研究涉及《穆天子传》的文本基础以及历史意义,期许其对文献、历史、地理与文学史,均作出贡献。
年份: 2017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This project examines an underexplored yet fundamental ques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2) research: when acquiring new speech sounds, do L2 learners draw on knowledge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L1) phonology sound-by-sound or along some continuous dimension such as length?
Taking phonemic length (i.e. short vs. long sounds) as the test case, we will compare native listeners with different L1 backgrounds producing and perceiving length contrasts in non-native language(s). Their relative performance will answer numerous questions about how L1 transfer occur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expected to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our findings can lead to a definitive conclusion at the ‘feature vs. category’ dialogue in L2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In turn, this will benefit learners of languages where length distinctions matter, such as Japanese. In the long run, our findings can also help teachers devise more effective pedagogical strategies.
年份: 2020 - 2021
项目负责人 -
李烱乐博士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研究员: PI
The study examines the concurrent and prospective effect of executive functions on the integrated writing (IW) task performance in both Chinese (L1) and English (L2).
年份: 2020 - 2021
项目负责人 -
廖先博士
中国语言学系
Duration: 01 Jan 2021 – 31 Dec 2022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subjective on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in young non-Chinese speak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
年份: 2020 - 2021
项目负责人 -
延晶博士
中国语言学系
Duration: 01 Jan 2021 – 31 Dec 2022
长久以来,手工艺的概念和以手作材料制作物品密不可分。一般认为,手工艺实作者包含两个群体:职业工匠和业余DIY爱好者。然而,近年兴起的数位制造技术为制造文化与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有了崭新的数位制造技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量身制作自己的产品。然而,尽管众多媒体报导和研究皆提及新数位工具能带来潜在机会,仍然只有少数制造者有机会学习和体验数位制造技术。这是因为相关知识和技巧的传播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尤其是具有手工艺背景的制造者通常不太有数位制造的经验,也较少接触近年的转变。有鉴于当前环境,本研究试图探讨数位制作技术如何影响制作文化和实践。另外,本研究也试图厘清此项变革对于从事传统手工艺实作的专业及业余制造者而言,带来怎样的挑战与机会。本研究将采质性个案研究,为二十位本地制造者举办数位制作工作坊。透过参与式观察、工作坊举行前后之访谈与工艺品(工作坊成果)分析,本研究将探讨不同制造者群体在实践与价值感知上,如何受到新进科技的影响。此外,本研究也将处理在实作情境和社会文化情境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成果预期将带来以下层向之意涵。本研究将从社会文化实践和培育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角度,阐明制作者文化的重要性。另外,由于数位素养在后数位时代不可或缺,因此本研究将分析新型数位工具所带来的挑战与机会,成果将有助于研发提升数位素养的教学材料。
年份: 2018 - 2021
项目负责人 -
宋玟姃博士
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327,584
十一世纪的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是型塑北宋诗歌与禅宗形态、内涵的代表。其《山谷内集》有诗逾七百首,是今人认知山谷诗学、禅学的核心文献。该集历来以难解而闻名,注家甚少。自古及今的华人世界内唯宋代任渊(1090?-1164?)曾遍注内集诗,又唯钱钟书(1910-1998)选注的逾八十首为当代学界山谷诗注的典范。然而,十五世纪室町时代的日本禅僧万里集九(1428-1507?)曾著书《帐中香》,以汉文遍注内集。万里独特的知识背景、阐释立场与心态,使得该书在诠解旨趣异于华人注家的同时,尤在认识《山谷内集》中诗禅关系的问题上,深具洞察。然此书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长期未为学界所熟知。本计划即将针对万里集九及其《帐中香》展开首次全面研究。笔者尤其将通过检视该书以禅解诗的独特路径,反思《山谷内集》固有的内典化倾向,进而重新认识黄庭坚所引领的迥异于唐代传统的宋型诗禅新风。同时,本计划亦将有助学界重新探索,近古以降的中日两国在诗禅文化上曾有的互动与共性。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 Impact of short-term study in mainland China programme on Hong Kong loc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about mainland China, and national identity
项目负责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Co-I
金额: HKD594,435
- 福柯视角探索高校学生在香港社会运动中的公民意识与身份(再)建构
项目负责人 - 谷明月博士
本研究采用治理与伦理自我构成的论述角度,旨在研究在香港的特殊社会政治环境下,高校学生对主流政治话语的理解,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和身份建构,学生与持异见者交往的挑战和应对方式,并提出有效的校级措施和个人策略以促进全人发展。
年份: 2020
项目负责人 -
谷明月博士
英语教育学系
研究员: PI
金额: HKD$458,735
- Oceanic Poetics: Imagining Asian Migrant Subjectivities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 日本室町时代汉籍写本《天下白》整理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Theis proposed project has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 To identify the ocean as an ecocritical trope in the emergent blue humanities
- To revise a land-oriented mode of reading and viewing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 To affirm the contribution of Asian cultural narratives to rethinking migrant ident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water worlds.
年份: 2020 - 2021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
室町时代禅僧万里集九(1428-1507?)所着《天下白》一书,不但是日本苏诗注本中的翘楚,置于北宋至清代的苏诗注释传统中,也因其对于苏轼诗歌与佛学、艺术成就精义的洞察而显得别具慧解。本计划即以现代标点整理该书。
年份: 2019 - 2020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