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學術研究

  • 發展學生對視覺藝術的批判回應: 以探究為本方法學習藝術評論及其成果的研究
    項目負責人 - 譚祥安博士
  • 粵劇創意之本質:藝術家、鑑賞家和初學者的視角及其相互關係
    項目負責人 - 梁寶華教授
  • Second Language(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項目負責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 香港小學的三語教育研究:英文,廣東話和普通話作為不同科目的教學語言將對語言學習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項目負責人 - 王立勛博士
發展學生對視覺藝術的批判回應: 以探究為本方法學習藝術評論及其成果的研究

從新近有關發展學生視覺藝術批判回應的文獻中發現,學校相當依賴藝術評論模式的運用。一般而言,藝術評論的學習被視為學生透過語言來達成任務,例如運用語言對藝術作品作出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吉伊根(Geahigan, 2002)不認同藝術評論的學習乃一以語言論述為實踐的說法;反之,他認為藝術評論的學習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以吉伊根的理論為基礎,本研究旨在發展、實地試驗和評價以探究為本學習藝術評論的方法。本研究以「設計研究」為主要硏究方法。此方法有系統而慎密,是一種在學習情境下尋求測試改善的研究法。本研究將發展和測試一個能夠增強學生藝術評論批判能力的教學方式。 本研究分為三階段進行。首階段為準備階段,共有八位教師參與認識各種不同藝術評論模式的工作坊,並發展出以探究為本的藝術評論課程設計。第二階段將集中在課程設計的實施上。研究者將視察三至五個課堂,並提出對課程設計的修改建議。最後階段則為探究為本藝術評論教學的成效和成果的研究。研究資料將由教師的訪談、教學觀察、課堂錄影,以及學生在藝術評論寫作的前測和後測表現而獲得。所獲取的資料將以新近學習藝術評論的理論作檢視,並加以運用發展出符合香港情境,且兼具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模式。 本研究有其迫切性意義,它填補理論、發展和實施探究為本藝術評論學習之間的缺口,尤以在新高中課程和香港中學教育文憑考試實行之際。誠然,新課程和考試兩者均強調藝術欣賞、批評和探究。此外,由於西九龍文化藝術區計劃的首階段將於2015年實現,故發展出具批判能力的觀眾顯得更為重要。本研究為關心我們下一世代批判能力的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們,提出適切的解答。


年份: 2014 - 2017

項目負責人 -

譚祥安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507,992

粵劇創意之本質:藝術家、鑑賞家和初學者的視角及其相互關係

傳統上,香港粵劇藝術家致力發展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自20世紀中期,多位粵劇名伶成功建立了個人風格,受到觀眾的認同。今天,部份藝術家似乎不在意發展自己的風格,卻透過錄音和錄影模仿以往名伶的演出,期望觀眾的認同。藝術家對創意的觀念似乎隨時間而變化,今天的觀眾似乎已經接受甚或體會到這種轉變,然而並沒有學者研究這個現象。創意在西方是一個最受重視的共通能力,但是在東方傳統藝術中,包括粵劇,創意是一個被忽視的研究領域。 本研究項目將著力解決三個關鍵問題,期望對粵劇未來發展有正面的影響:(1)調查和分析由20世紀名伶所展示的藝術創意; (2)面對粵劇的創意觀念,藝術家和學生的視角如何改變?; (3)粵劇藝術的創意如何可以被專業演員和觀眾重新估值?這項研究將開展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分析由不同名伶演出的錄製音樂,分析集中在個別名伶詮釋的相似和差異。第二階段利用民族志方法觀察兩間粵劇教育機構並訪談持份者,研究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香港的粵劇的發展。第三階段的目標是調查專業藝術家、鑑賞家和初學者對粵劇創意的觀點。研究方法混合定性和定量工具,包括問卷調查和深入與志願受訪者訪談。 本研究將記錄並提供證據來解釋粵劇創意的發展。它將揭示粵劇創意的具體特點,和在何種程度上藝術家和觀眾的創意觀念受到社會文化背景所影響。研究結果將豐富目前中國人對粵劇創意的理解,並有助制定和實施一個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供未來的藝術家參考,以及刺激當代藝術家以追求藝術創意。


年份: 2014 - 2017

項目負責人 -

梁寶華教授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511,500

Second Language(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年份: 2014 - 2016

項目負責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368,500

香港小學的三語教育研究:英文,廣東話和普通話作為不同科目的教學語言將對語言學習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This project aims to carry out a more complete inquiry into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What are the model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HK primary schools? 2. Which models are more effective in fostering trilingualism?


年份: 2014 - 2016

項目負責人 -

王立勛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 形物像外:漢代的禮器、圖像與信仰
    項目負責人 - 林巧羚博士
形物像外:漢代的禮器、圖像與信仰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器物研究,隨著近數十年來大量漢墓的發現及豐富的漢代文物出土,而有長足的發展。然而,過往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以個別器物或墓葬為探討對象。同時,考古材料多視為輔助文獻性質。而此研究則嘗試另闢蹊徑,提出不同的觀點,以「仿製」為主題,探索和重新思考漢墓中各種出土文物之間的關聯、特性與角色,以至箇中所揭示的漢代社會、文化和信仰的面貌。 古往今來,當不同物料之間存有價值的差異,仿製便會出現。古代中國亦出現不少相關的例子,如陶鼎、木璧等等,這以廉價的材料(陶、木),來仿製原來以貴重材料所製作的器物(青銅器、玉器等)的情況並不難理解,亦相當普遍。然而,在漢代墓葬中所出現的仿製情況並非如此單一。比如以玉仿製價值相對低廉的物料製器,便違悖了上述的邏輯。此外,當時這種仿製的概念,亦展現於實物與圖像之間。 此研究期望能梳理各種豐富的原始資料,包括考古出土材料、考古報告、博物館藏品、圖錄、文獻史料等,以將相關的漢代文物資料系統化。同時,透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探討一些被忽略的漢代器物仿製的情況,由此闡釋箇中的因由與動機,以及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和文化意義。除了以傳統歷史學方法整理文獻史料,這項研究將會依據大量考古學資料為基礎,並使用藝術史學的風格分析以至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作統合剖析。當中亦突顯物質文化研究作為進深了解漢代的信仰觀念、以至社會歷史的重要性。


年份: 2014 - 2018

項目負責人 -

林巧羚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3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