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知識轉移

  • Facilitate Emotion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Non-Intrusive Learner Data via Deep Neural Networks
    項目負責人 - Dr ZOU Di
Facilitate Emotion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Non-Intrusive Learner Data via Deep Neural Networks

This project aims to develop an AI-based model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learners’ emotion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a single non-intrusive data source.


年份: 2021/22

項目負責人 -

Dr ZOU Di

英語教育學系

  • 「香港海洋文學文化主題平台」建置與推廣計畫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香港海洋文學文化主題平台」建置與推廣計畫

香港環海,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和260多個小島,造就多元的海洋景觀及生態。事實上,香港之所以從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會、金融中心,其複雜的歷史也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帶來漁業和海上貿易的機會,也同時帶來殖民者和侵略的砲火。自然與歷史在香港譜出複雜且澎湃的交響曲。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理應孕育出豐富的海洋意識與書寫,但香港人每天望海、過海,卻普遍對海洋缺乏論述與想像。

海洋的廣大無垠、波濤洶湧,自古以來是人類敬畏並欲征服的對象,更是人類想像力的泉源,如梅爾維爾的《白鯨記》、畢爾.羅迪的《冰鳥漁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許多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皆奠基於海洋。在香港,「海洋文學」一詞最早見於1953 年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的楊鴻烈《海洋文學》一書,雖未進一步定義及解釋「海洋文學」的內涵與範疇,可以確定的是海洋文學在當時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次文類(sub-genre)概念被提出,雖然歷來香港文學作品中或多或少皆觸及海洋有的場景,但海洋意象和題材甚少被置於主題的位置而加以重視或經營,更未有海洋文學的研究討論。直到2000年代之後,謝曉虹、梁偉洛(可洛)、蔣曉薇和唐啟灃等一批年輕作家刻意在作品裡經營海洋意象與題材,找回海洋文化在香港的活力。

本系(LCS)一直以「推動知識轉移,以回應本地、亞洲以至全球對於審美經驗、個人成長、歷史視野和批判思維的需要」為使命。本計畫旨在建構一個「香港海洋文學文化主題平台」網站,蒐集香港文學歷來與海洋題材、海洋意象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整理、詮釋海洋文化與香港間各種複雜的關係,讓海內外大眾了解、思考海洋對於城巿的啟發和意義,達到推廣香港文學閱讀的目標,並期望藉此連結周遭國家或地區,與世界接軌。作為香港海洋文學初步研究與建構,本計畫預計蒐羅與海洋書寫相關的作家、作品,並依其內容所觸及的主題加以分類,作為推廣、思考香港海洋文學內涵與精神的基礎建設。對大學與學系而言,無論是在文學、文化研究領域推動新議題,或是推廣香港海洋文學的研究和閱讀予社會大眾認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年份: 2021/22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