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ilitate Emotion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Non-Intrusive Learner Data via Deep Neural Networks
项目负责人 - Dr ZOU Di
This project aims to develop an AI-based model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learners’ emotion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a single non-intrusive data source.
年份: 2021/22
项目负责人 -
Dr ZOU Di
英语教育学系
- 「香港海洋文学文化主题平台」建置与推广计画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香港环海,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260多个小岛,造就多元的海洋景观及生态。事实上,香港之所以从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会、金融中心,其复杂的历史也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带来渔业和海上贸易的机会,也同时带来殖民者和侵略的炮火。自然与历史在香港谱出复杂且澎湃的交响曲。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理应孕育出丰富的海洋意识与书写,但香港人每天望海、过海,却普遍对海洋缺乏论述与想像。
海洋的广大无垠、波涛汹涌,自古以来是人类敬畏并欲征服的对象,更是人类想像力的泉源,如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毕尔.罗迪的《冰鸟渔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皆奠基于海洋。在香港,「海洋文学」一词最早见于1953 年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杨鸿烈《海洋文学》一书,虽未进一步定义及解释「海洋文学」的内涵与范畴,可以确定的是海洋文学在当时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次文类(sub-genre)概念被提出,虽然历来香港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皆触及海洋有的场景,但海洋意象和题材甚少被置于主题的位置而加以重视或经营,更未有海洋文学的研究讨论。直到2000年代之后,谢晓虹、梁伟洛(可洛)、蒋晓薇和唐启沣等一批年轻作家刻意在作品里经营海洋意象与题材,找回海洋文化在香港的活力。
本系(LCS)一直以「推动知识转移,以回应本地、亚洲以至全球对于审美经验、个人成长、历史视野和批判思维的需要」为使命。本计画旨在建构一个「香港海洋文学文化主题平台」网站,搜集香港文学历来与海洋题材、海洋意象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整理、诠释海洋文化与香港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让海内外大众了解、思考海洋对于城巿的启发和意义,达到推广香港文学阅读的目标,并期望藉此连结周遭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接轨。作为香港海洋文学初步研究与建构,本计画预计搜罗与海洋书写相关的作家、作品,并依其内容所触及的主题加以分类,作为推广、思考香港海洋文学内涵与精神的基础建设。对大学与学系而言,无论是在文学、文化研究领域推动新议题,或是推广香港海洋文学的研究和阅读予社会大众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份: 2021/22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文学及文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