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第9周】口頭指令

以下情况,作為家長的大家是否都覺得「耳熟能詳」呢?

  • 當孩子走過那條回家必經的長樓梯時,總是使勁地跑。你一邊在他背後追趕,一邊喝令他:「不要跑呀!」
  • 孩子在一邊吃午飯,一邊口若懸河地說個不停。你抱怨說:「為什麼你吃得那麼慢?連吃飯也不能專心!」
  • 孩子拿着手機玩了半個小時,你不耐煩地說:「不要再玩啦!」但孩子連眼睛都不抬一下。

英國學者Andrew Simpson和 Daniel Carroll(2018)留意到,孩子特別容易跟從某些指示。例如,比起「不要跑」,「快點跑」對孩子來說就更容易跟從,因為「跑」這個指示更順應孩子的天性,孩子不用運用抑制的能力,不用承擔額外的「認知負擔」。

這樣不代表家長要無時無刻都讓孩子「率性而行」,但若然抑制是一種「認知負擔」的話,只要家長使用「免抑制」的指示,孩子自然更容易跟從。以上面的情況來說,家長就可以直接跟孩子說:「慢慢行」、「先吃飯,再跟媽媽分享」、「放下手機,眼睛看著爸爸」。

除了「認知負擔」,原來「情感負擔」都可能會令孩子更難去聽從指示﹗例如,孩子因為不專心、把杯子放得太近枱邊等原因打翻飲品,如果家長想孩子從中學習,以下哪種說話方式會更有效?

A. 回想過去式:「如果你剛才專心一點/把杯子放在枱中間一點,你會有果汁飲嗎?」

B. 展望將來式:「下次吃飯時,如果你眼睛望著杯子/把杯子放在枱中間一點,你會有果汁飲嗎?」

這兩種說話方式相當接近,但對一些較年幼或自我抑制能力較弱的孩子而言,效果卻截然不同。說法A引導孩子回想過去,因此孩子要首先想起當下的「痛楚」(打翻了果汁),再要去抑制相關的負面情緒,最後才去想像那件未有發生、不符事實的事情(即「剛才專心點/把杯子放入枱中間一點」)。這種「情感負擔」,已經令孩子更難去聽從大人的指示。

相反,「將來的事無人知」,如果家長運用說法B來引導孩子展望將來時,孩子會覺得大人在討論一件假設性事件,與當下無因果關係。由於孩子無需回想已發生的負面事情,亦無而抑制當中的負面情緒,因此展望將來式指示對孩子來說更容易聽得入耳、記得入腦。

參考文獻︰

Simpson, A. and Carroll, D.J. (2018) Young children can overcome their weak inhibitory control, if they conceptualize a task in the right way. Cognition, 170, 27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