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 香港电视剧中的内地人形象:媒体再现的历史
    项目负责人 - 周潞鹭博士
  • 不稳定的空间:移民、空间性和难民图像小说
    项目负责人 - BANERJEE Bidisha博士
  • 日本诗僧万里集九对苏轼的诠释与想象——东坡抄物《天下白》研究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 乾隆嘉庆考订诗研究:资料与架构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 典范与世变:庆历至熙丰年间的颂诗、诰令和礼书——以北宋诗文革新人物为中心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香港电视剧中的内地人形象:媒体再现的历史

研究摘要媒体再现是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谁可以出现在电视上?他们的形象是多元的,抑或是定型的?为什么?后果如何?这些是审美和政治的问题。本研究计划书写一部香港电视剧(下称港剧)再现的内地人形象的历史。从懒惰的囚犯阿灿(《网中人》1979),到高学历的狡猾女人田蜜(《不懂撒娇的女人》2017),内地人形象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和矛盾。这种再现具有符号权力,既可以帮助人们想象陆港关系,也定义着香港身分的内容。马杰伟(1999)和Gunn(2006)发现了前九七港剧中的一个二元论:野蛮/文明,他们/我们,内地人/香港人,这帮助建构了香港身分。此二元论意义重大,因为它持续出现在后九七港剧中。但是,他们没有批评此二元论的阴暗面:歧视和符号暴力。


年份: 2021 - 2024

项目负责人 -

周潞鹭博士

不稳定的空间:移民、空间性和难民图像小说

21世纪的难民危机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如今估计有超过6800万人流离失所。后殖民与离散研究对新移民的重新概念化移民理论的反应缓慢。由于难民身份的特征是无国籍、暴力与不稳定,所以传统的离散身份形成理论在解释难民身份时略显得不足。在流动过程中,难民往往难以建立侨民身分认同,也缺乏侨民研究中推崇的混合认同和世界主义认同。


年份: 2021 - 2024

项目负责人 -

BANERJEE Bidisha博士

日本诗僧万里集九对苏轼的诠释与想象——东坡抄物《天下白》研究

苏轼号「雪堂」,是北宋文学、艺术、宗教融合的推手。黄州贬谪期间,「如来藏思想」成为其安顿心灵、指导文艺的资源之一。苏诗的宋、清两代注者号称「百家」,但儒家学者的视野有时会限制阐释的边界。日本室町时代,「五山僧」万里集九撰着东坡抄物《天下白》,以汉字为主而辅以假名,历时五年,遍注苏轼的全部诗作。他拥有藏主、诗僧的修养和立场,因还俗而忏悔,与苏轼的某些知识与心态,不期然形成共构。他视苏轼为「雪山大士」,视其黄州书斋雪堂为「雪山道场」,为探索苏轼文艺、佛学的交融提供了新视角。然学界未谙此注,研究极少,更从未立足至关重要的宗教立场。本案考察苏轼雪诗、雪画的如来藏意涵,可探索「文学艺术思想史」的新路径;凸显《天下白》相较宋、清及早期五山苏诗注释传统的个性,可拓宽「东亚经典阐释学」的视野;藉助万里的汉诗文集《梅花无尽藏》,考察其隐居「梅花无尽藏」草庵,为地方僧俗讲授苏诗的行迹,可丰富日本汉学史的认知。


年份: 2021 - 2023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乾隆嘉庆考订诗研究:资料与架构

清代干嘉两朝国势强盛,考据学盛行,流而为诗歌,出现了考订诗的写作潮流。考订诗写作潮流维持了约一百年,这种诗歌以各种文物的考订为主题,重视数据的爬梳选择,大多以古诗及歌行体写作。诗歌史和诗歌批评对以学为诗多予批评,认为其损害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特点,故一直排斥这种诗歌;要么一面倒批评,要么让它们在诗歌史中失踪。然而,一种诗体能兴盛百年,自应有各方面的条件造成,仅凭依既定的诗歌史大叙述是无法反映它的真实价值。毕竟,这种诗歌在当时是跨流派(浙派的厉鹗、杭世骏,肌理派的翁方纲,性灵派的袁枚、杨芳灿)、跨地域(北京、广州、杭州等地)、跨阶层(名臣如王昶、纪昀,学者如桂馥、黄易,布衣文人如黄景仁等)如此广泛地流行。而且,考订诗出现在物质文化极为丰盛的干嘉时期,不同的「物」在考订诗和文圈中也有不同意义;以具体个案研究引入不同的研究视角,当能藉此观察物质、人与文学的关系,对清代诗歌的价值产生新的理解。


年份: 2021 - 2023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典范与世变:庆历至熙丰年间的颂诗、诰令和礼书——以北宋诗文革新人物为中心

庆历至熙宁、元丰年间(1041-1085)的政治变革与文体革新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何解释这现象?北宋最负盛名的文人不仅是文学人物,也是当时的思想领袖;他们如何在「世变」的时代,通过更广泛的「文」的形式,按自己的理念承传「斯文」,立天下之「典范」?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探讨北宋「文道观念」和「王言之体」以及「礼」的联系。


年份: 2020 - 2023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香港的抒情传统1970 - 1990

自从陈世骧于1971年在「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比较文学讨论组的致辞时指出,相对于欧洲的史诗传统「中国的抒情传统卓然显现」后,抒情传统论述在欧美及中港台的学术界引起了关注和争论,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学众多研究路径的其中一种。由于香港曾经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关系,所以香港的抒情作品呈现出和中国大陆和台湾不同的特征,但香港的抒情传统特色一直备受忽略。是项计划提出香港自1970年到1990年间创作了一批小说及电影,有助建立香港的抒情传统。


年份: 2021 - 2022

项目负责人 -

区仲桃博士

即将消失的声音:冷战时期香港左派电影工作者的口述历史

该口述历史项目旨在记录1949年至1966年间活跃的香港左派电影工作者的声音,以重建冷战时期的香港历史。研究者采用当时对「左派」的普遍定义,将左派电影工作者定义为在三大左派电影公司及中国独立制作电影的人员。直到1960年代中期,左派控制了香港电影市场的显著份额,制作了许多受欢迎的电影,并将作品及中国电影出口到其他华人社区。


年份: 2017 - 2022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 纠正暴行:后殖民东南亚文学中的和解形式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 假发:一种冷战时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
    项目负责人 - PETRULIS Jason Todd博士
  • 史实与想像之间:《穆天子传》与中国早期小说的兴起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纠正暴行:后殖民东南亚文学中的和解形式

本研究对后殖民东南亚文学中的和解想像进行批判性的阐述。其旨在考虑文学作为媒介如何探索东南亚过去和现在冲突的修复可能性。我们如何理解东南亚英语文学,并批判性地理解和解的魅惑?这些文本如何在其文学策略、叙事形式和形式结构中记录修复的欲望?文学想像在当今世界各地冲突频发的空间中扮演着什么美学、伦理和认知角色?尽管和解在全球公共话语和过渡机制(如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文学人文领域尚未获得持续的讨论。在后殖民研究中尤其如此,这些话语经常强调抵抗的伦理价值,并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和解。尽管近年来一些后殖民学者开始研究和解的复杂性,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东南亚英语叙事的和解潜力。作为第一次尝试,本项目旨在为后殖民研究恢复和解这个词汇,并将该领域的范围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点转移到经常被忽视的东南亚。具体而言,本研究审查了东南亚英语文学关于四个冲突的讨论:日本占领马来亚的小说,越战的短篇小说集,柬埔寨种族灭绝的文学回忆录,以及最近关于罗兴亚人危机的诗歌。本项目认为,通过处理暴行及其后果,后殖民东南亚文本在主题上和结构中记录了和解的伦理。这些文学试图纠正东南亚内外的不公正现象并修复受伤害的社区,尽管这项任务是艰巨的。与其在政策和法律途径中的表现有别,美学中表达的和解捕捉了修复工作的矛盾性、局部性和文化历史背景。所有案例都考虑了和解的可能性以及不可能性。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东南亚英语文学对重新思考官僚和法律领域之外的和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份: 2021 - 2025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假发:一种冷战时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

透过追溯一种奇怪商品的「生命」—人发与合成纤维假发,〈假发:一种冷战时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探讨了在美国冷战保护伞下亚洲的「奇迹性」经济增长。 在1960 至 70 年代期间,假发成为亚洲重要的冷战时期商品。它是南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受雇人口超过40,000 人;同时是香港第四大出口产品,产业聘用高达30,000人,并在印度和新加坡属于国家支援产业。到 1970 年代,当只有四成的美国女性配戴假发的时候,假发已成为由亚洲假发制造商和韩裔美国假发零售商主导,价值达 10 亿美元的全球产业。即使没有人打算以假发来推动亚洲工业化和全球化,其兴起并非偶然。随着美国将其1950年对华禁运扩大至包括共产主义「亚洲」头发,切断中国 1000 万美元的头发贸易以惩罚其越战升级,假发于1965年成为冷战商品。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干预实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限制共产主义头发贸易,禁运摧毁了依赖来自中国头发的香港假发业,而韩国借着自行收集「反共」头发,造就了南韩产业的兴起。当亚洲假发制造商争先恐后地寻找新的、意识形态上可接受的头发来源时,一幅错综复杂的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地图由之而成。商人从中国经印度尼西亚走私头发到香港,再从非结盟的印度空运到美国盟友南韩。因此,假发揭示了亚洲出口导向工业化如何在美国冷战影响底下及其范围之外形成本计划以全球和跨领域进路研究冷战时期历史。研究假发的移动轨迹让我们对亚洲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亚洲的工业化不仅受到冷战政治及经济层面影响,更受到从官僚及工厂工人到美发小贩和戴假发者等普通百姓的影响。通过结合「自上而下」(外交史、政治史及经济史)和「自下而上」(社会史、劳工史及物质文化)的方法,本计划以方法论介入两个发展中的历史领域—资本主义历史及全球史,并建构对全球史厚实的跨国研究进路。〈假发〉将产生一份书籍提案、会议报告、一篇期刊文章和一份完整的书稿。为了在学术界之外产生影响,项目成果将用于制作多语言全球史教材,这些教材将在本地和通过网站向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传播。


年份: 2021 - 2025

项目负责人 -

PETRULIS Jason Todd博士

史实与想像之间:《穆天子传》与中国早期小说的兴起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过去多以魏、晋为伊始,至唐代发展成熟。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提供了战国、秦汉时期,早期小说的材料。但是有关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文体特征以及社会意义,由于史料不足,学界尚乏共识。本研究认为,《穆天子传》恰可以弥补这一个缺环。

作为中国史上最早出土并完整流传至今的出土文献,《穆天子传》的研究涉及文献学、古文字学、文学史与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本人过去在西周史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欲对《穆天子传》作一次通盘研究。首先,从古文字学与版本学的角度,重新检阅其文本与文字隶定的正确性。其次,以年代明确的金文为时间标尺,分析《穆天子传》包含的多时代成份。在这些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从文学史的视角,探讨《穆天子传》的文献性质。本研究希望超越真、伪二分的传统框架,改由史实与想像互动的文学创作过程,解释《穆天子传》包含真实与想像成份的原因,进而探讨战国时期史学传统蜕变出小说的背景与历程,以及早期小说的作者、读者、传布以及阅读方式等议题。最后,本研究将以《穆天子传》保存的地理讯息,探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理知识及其西北地理想像,为早期小说真伪杂糅的文本特质提供又一例证。

本研究涉及《穆天子传》的文本基础以及历史意义,期许其对文献、历史、地理与文学史,均作出贡献。


年份: 2017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 全球视角下的《易经》多元研究
    项目负责人 - 郑吉雄教授
  • 海洋诗学:想像亚洲移民主体性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全球视角下的《易经》多元研究
  • 展示这些跨文化对话如何塑造了中国内外对《易经》的理解

  • 进一步将《易经》研究扩展到跨国网络,使其成为该地区及全球的共同文本


年份: 2021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郑吉雄教授

海洋诗学:想像亚洲移民主体性

本项目旨在:

  • 将海洋视为新兴蓝色人文学中的生态批评隐喻
  • 修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陆地导向阅读模式
  • 肯定亚洲文化叙事贡献有关水世界下的移民身份重新思考

年份: 2020 - 2021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