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 蝶舞晨霏——自然写作推广计划
    项目负责人 - 邹文律博士
  • 散文解析与教学研究计划
    项目负责人 - 白云开博士
  • 香港历史与文化的知识与保存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
  • 历史及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推广
    项目负责人 - 侯励英博⼠
  • 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项目负责人 - 侯励英博⼠
蝶舞晨霏——自然写作推广计划

「蝴蝶」被称为最美丽的昆虫,历来对人类都有奇妙吸引力。是次计划打算以深受人类喜爱的「蝴蝶」为主题,在香港推广自然写作,实现大学知识转移的目标。计划一方面为中学教师提供有关自然写作的公开讲座、教师培训工作坊、亦为中学教师、教大、中大、港大就读中文教育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准教师)提供前往大埔凤园实地观蝶,学习自然写作与撰写自然写作教材的学习机会。


年份: 2023/24

项目负责人 -

邹文律博士

散文解析与教学研究计划
  1. 建立关于散文的知识体系:以散文篇章为研究对象,包括古现代散文,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其中包括:
    1. 从文本分析理论建构散文文体特点的论述
    2. 建立适用于解析散文的具体方法
    3. 建立散文学与教理念架构:形成具体知识转移的流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知识转移基础
  2. 培训知识转移人才:掌握散文解析分析以及施教步骤,作为知识转移的支点,为进一步推广相关知识,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3. 建立知识转移电子平台(包括面书及博客):为现有及未来计划提供交流机会,方便互动
  4. 进行知识转移试点:检验上述知识及方法体系,以便优化并确保知识转移的有效操作
  5. 建立散文学与教教学设计方案库:针对散文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日后进一步累积经验,并推广相关教学操作
  6. 组织试教操作:检验上述学与教理念架构的有效性,确保学与教有序施行,并直接收集目标学生的反应和意见
  7. 上述为本计划的主要目标;在以上的基础上,日后可进一步建设完整的知识转移链条:
  8. 向中学推广试行:组织队伍与中学前线老师合作,落实知识转移的末段操作
  9. 优化学与教教学设计:通过中学试行的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以适应教学的实际操作

年份: 2018/19

项目负责人 -

白云开博士

香港历史与文化的知识与保存

该项目旨在: 

  1. 激发本地学生学习香港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2. 加强本地教师在教授香港历史研究的意识 
  3. 协助现任及未来的历史教师将实地考察及活动融入历史课程中 
  4. 介绍香港历史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及当前议题,并为历史教学与学习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 
  5. 提升学生在涉及历史、文化、社会、国家及世界议题时的明辨性思维 

上述目标是根据新的历史教育学士课程而制定,该课程旨在推广历史教育的价值并提升其品质。 


年份: 2015/16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

历史及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推广

该项目旨在: 

  1. 激发本地学生学习香港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2. 加强本地教师在教授香港历史研究的意识 
  3. 协助教师开发和设计历史科目的教材  
  4. 介绍香港历史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及成果,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参考 
  5. 巩固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视角下的洞察力,以便对涉及历史、文化、本地社区、国家及世界的议题做出判断。

上述目标与历史教育学士课程的目标一致,旨在推广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升其品质。 


年份: 2014/15

项目负责人 -

侯励英博⼠

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本计划的目的在于:

 

  1. 提升本港学生对研习香港历史文化的兴趣
  2. 促进本港老师对香港历史文化的专业知识
  3. 增加与现职老师交流合作的机会,共同普及历史文化的特色与内容
  4. 开拓知识领域,把研究与教育相互结合,向本港师生介绍最新的研究成交果
  5. 加强本港师生的历史观,说明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开拓他们的世界视野

年份: 2013/14

项目负责人 -

侯励英博⼠

口语评审专业知识的探讨及转移

本计划的目的有七:

 

  1. 将口语沟通能力研究之成果及专业知识融合于社会语文教育中
  2. 持续发展更公平、更适切的口语沟通能力评审准则
  3. 加强在职教师对现存口语沟通能力评审准则的了解
  4. 提升准教师(本院主修中文之学生)对口语评审准则的了解及强化专业成长的历程
  5. 在职教师通过同侪交流,提升评鉴能力,开拓更专业的发展
  6. 教师们能实践口语沟通能力评审之技巧,并协助学生提升理性沟通的能力
  7. 持续推动有关口语沟通能力评审的研究发展

年份: 2012/13

项目负责人 -

冯树勋博⼠

  • 翻译研究:香港学童《看动画・学历史》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 绘本 X 短片分享:共建正向生活态度比赛
    项目负责人 - 蔡逸宁博士
  • 促进历史同理心:重建过去实现有效的历史学习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 「香港海洋文学文化主题平台」建置与推广计画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 香港中学历史教科书分析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翻译研究:香港学童《看动画・学历史》

为配合文学及文化学系的愿景,本研究旨在通过专项研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学术推广,并实现以下目标: 

 

  • 对《看动画・学历史》作为小学常识课程教学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关注创新与跨学科的中国历史学习方法 
  • 评估历史教育与STEM学科结合的成效,从而提升学生理解与欣赏历史上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 收集并分析小学学生和教师对该教育套件的反馈 
  •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好奇心,进一步他们探究历史

年份: 2024/25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绘本 X 短片分享:共建正向生活态度比赛

教育局在各科的课程指引强调培育学生正向态度和正面价值观的重要性。有见及此,本计划以正向教育绘本——《烦恼狮与魔法兔》为基础,透过语文故事传达7个「自尊锦囊」的法宝(沙维雅模式辅导理论工具),令小学生在提升语文能力同时发掘自身内在的力量,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为了推广正向生活态度,本计划以比赛形式鼓励小学生把「自尊锦囊」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计划提供绘本的教学设计及〈寻宝指引〉(工作纸),供全港教师免费使用。小学生将透过本计划提供的AR滤镜随机抽取「自尊锦囊」,分享以该「自尊锦囊」面对生活挑战的经历,录制成短片参与比赛。最后,本计划的比赛评审从中选出优秀作品,上载至计划主持人持有的正向生活态度平台,让公众投票选出优胜作品。比赛构思能为全港学生建构正向生活态度分享平台,参赛者既能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自尊锦囊」,积极面对成长的转变与挑战;参赛者以短片形式分享又能训练説话及语文能力;公众可在本平台交流提升正向生活态度的心得。本计划让正向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单向传授,更强调和重视学生的应用及实践。绘本延伸工作纸的设计,深化学生对「自尊锦囊」的运用,同时让教师、社工、家长等也了解引导学生分享以及提升正向生活态度的法门。 

本计划配合文学及文化学系的使命,培育具备制作数码教材的学生,提升本系学生的教育专业水平,深化学生对正向教育的理解,以回应教育局对正面价值观的培养及重视;又能配合人文学院藉由对本地教育的参与,以及与不同伙伴的协作,推动知识转移,更能秉承本校带领教育创新的发展方向。 

 

本计划的目标如下: 

 

  • 以Instagram AR滤镜为比赛主题,鼓励小学生分享日常的正向生活态度,回应教育局课程指引,运用生活化题材进行正向教育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转变和挑战
  • 运用绘本、拍摄短片,结合社交平台,鼓励学生实践正向生活态度,使正向教育的方式趋多元化
  • 把理论和著作成果转化为能力的应用,由理论带动实践,提供教学设计和工作纸,支援职前老师、在职老师、社工、家长等推行正向教育
  • 通过专业分享会评估、巩固和宣传相关的教学材料和研究成果,并探讨多媒体教学、正向教育的新方向
  • 建立学系与本港学校及机构的伙伴关系,为本系学生提供更多深化、应用和实践教学的机会

年份: 2023/24

项目负责人 -

蔡逸宁博士

促进历史同理心:重建过去实现有效的历史学习
  • 为前线历史教师举办专业发展会议 

  • 介绍历史同理心的概念 

  • 提供实际案例,展示应教学用在历史课程 

  • 收集参与者的反馈 

  • 制作关于历史同理心的教学资源 


年份: 2023/24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香港海洋文学文化主题平台」建置与推广计画

香港环海,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260多个小岛,造就多元的海洋景观及生态。事实上,香港之所以从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会、金融中心,其复杂的历史也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带来渔业和海上贸易的机会,也同时带来殖民者和侵略的炮火。自然与历史在香港谱出复杂且澎湃的交响曲。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理应孕育出丰富的海洋意识与书写,但香港人每天望海、过海,却普遍对海洋缺乏论述与想像。

海洋的广大无垠、波涛汹涌,自古以来是人类敬畏并欲征服的对象,更是人类想像力的泉源,如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毕尔.罗迪的《冰鸟渔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皆奠基于海洋。在香港,「海洋文学」一词最早见于1953 年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杨鸿烈《海洋文学》一书,虽未进一步定义及解释「海洋文学」的内涵与范畴,可以确定的是海洋文学在当时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次文类(sub-genre)概念被提出,虽然历来香港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皆触及海洋有的场景,但海洋意象和题材甚少被置于主题的位置而加以重视或经营,更未有海洋文学的研究讨论。直到2000年代之后,谢晓虹、梁伟洛(可洛)、蒋晓薇和唐启沣等一批年轻作家刻意在作品里经营海洋意象与题材,找回海洋文化在香港的活力。

本系(LCS)一直以「推动知识转移,以回应本地、亚洲以至全球对于审美经验、个人成长、历史视野和批判思维的需要」为使命。本计画旨在建构一个「香港海洋文学文化主题平台」网站,搜集香港文学历来与海洋题材、海洋意象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整理、诠释海洋文化与香港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让海内外大众了解、思考海洋对于城巿的启发和意义,达到推广香港文学阅读的目标,并期望藉此连结周遭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接轨。作为香港海洋文学初步研究与建构,本计画预计搜罗与海洋书写相关的作家、作品,并依其内容所触及的主题加以分类,作为推广、思考香港海洋文学内涵与精神的基础建设。对大学与学系而言,无论是在文学、文化研究领域推动新议题,或是推广香港海洋文学的研究和阅读予社会大众认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份: 2021/22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香港中学历史教科书分析
  • 审查教科书中呈现的历史叙述

  • 识别任何潜在的错误或偏见

  • 为历史教师提供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法 

  • 提供相关的原始资料供学生分析 

  • 介绍我们相关的研究成果 

  • 编制一份简短有用的参考资料清单 


年份: 2019/20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实地体验:逐字剧场项目
  • 通过生动的实地体验,让大学及其他机构的督导与管理人员建立对人文经验的理解 

  • 帮助我校及其他机构的教育学生在参与实地体验前培养戏剧技能 


年份: 2018/19

项目负责人 -

DECOURSEY Matthew William博士

韩国流行对香港流行:香港人的文化与历史

该项目旨在探讨韩国文化对香港的影响。经历了150年的殖民统治,香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自世纪之交以来,韩国流行文化无疑是对香港影响最大的外来文化,不仅在于其迅速的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香港的流行文化、消费文化、饮食文化及美容文化。该项目期望通过体验、观察并分析韩国流行文化(韩流)对后殖民香港的影响,帮助香港听众更好地理解香港流行文化的独特性,并反思这一后殖民社会的文化身份。


年份: 2016/17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