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的美学:亚际文化研究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 圆觉思想与信仰于东亚艺术、文学中的呈现(11-15世纪)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 自小说作为事件:数码方法与当代英语文学
项目负责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 八股制艺与明末传奇结构的发展
项目负责人 - 胡梓颖博士 - 距离之眼:汪启淑及干隆时代的文学与文化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本计画将批判性地探讨在当代亚洲英语和当地语言文学和文化叙事中,海洋、河流和水体的形象。尽管在新兴的蓝色人文或海洋人文领域中,液体和水体的形式受到相当大的关注,但它们在亚洲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尚未得到系统的分析。本计画将采用跨亚洲框架,探讨亚洲作家和文化生产者如何赋予海洋流派、形式和图像活力,来表达超越帝国和国家权力结构的联系模式。在此过程中,本计画将追溯亚洲之间的美学形式如何融入特定文化和社会定位的海洋思想,以修复破裂的人类与海洋关系。本计划将水体作为物质和象征空间,探讨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问题:在认识亚洲的过程中,海洋思维如何挑战空中和陆地为主的思维模式?亚洲工匠和文化工作者如何在作品形式和修辞设计中表达水生想像?本土海洋宇宙论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人类与海洋关系的艺术表现?我深信,来自亚洲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作品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形式资源,可以动摇以帝国主义和用途为本的知识生产体系,并使我们在人类世时代持续的海洋危机中,回归可持续的共存形式。
年份: 2024 - 2027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圆觉,即圆满的觉悟。11-15世纪,圆觉思想与信仰,滋养东亚诸多艺文典范。北宋前期,禅师雪窦于明月意象注入圆觉思想,以百首明月诗化解行脚僧之孤寂,创造新的文学意象与功能。北宋中期,杨杰最早将明月写入牧牛颂,将明月象征的圆觉境界绘制成图。南宋淳熙十年(1083),孝宗从纯禅角度御注《圆觉》,冠名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兴建圆觉阁,将圆觉塑造为国教。随后,潼川府路相继涌现四大圆觉洞石窟寺。其中,大足宝顶山圆觉道场两见明月图,铭刻「光明藏」。镰仓时代中期,职权北条时宗在镰仓兴建圆觉兴圣禅寺、大光明殿。朝鲜王朝前期,世祖在汉城兴建大圆觉寺、大光明殿、圆觉塔。琉球王国第二尚氏王朝前期,尚真王在首里兴建圆觉禅林、圆鉴池。类似孝宗的心态,每逢兴亡而重建国家信念,东亚王权屡选择圆觉信仰,故有四大圆觉寺作为国教空间。上述艺文典范,通过想象、视觉或空间,实践并传递圆觉信仰。本案首次以「东亚宗教艺文思想史」的方法,加以整体研究。
年份: 2024 - 2027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自小说是21世纪英语文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然而,鉴于其定义模糊,较少人清楚理解这一文学事件的意义。有人认为自小说是一种简单的混合体——部分自传加上部分虚构。也有人认为,在自小说中,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必须具备同一名字及生平。尽管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自小说这一事件已无法忽视。我们在为该计划收集初步数据时,找到了两千多部被归类为自小说的文学文本。自小说必然是关于作家和写作行为的故事,这些故事表达了构建文学场域的实际经验,包括在社交平台上扮演作者角色以及在人文学科中体验危脆状态。自小说文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普遍关注当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例如与朋友、陌生人和社区的伦理政治关系,以及与动物、物质性和环境的超人类关系。 然而,由于概念的新颖及定义模糊,英语自小说的批评既分散又具有选择性。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自小说如何作为一个概念和写作实践出现。谁在写自小说?谁在出版?谁在阅读?谁在使用这个概念?如何使用?自小说如何在英语文学中成为一个事件?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并将相关的文学批评引向新的方向,我们借助计算文学研究(CLS)的工具。CLS是数码人文学的一部分,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来理解文学。我们收集了几百部重要的自小说文本,将这些作品数码化,并进行综合的多维定量分析。还采用已建立的词频及文类分析指标,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的更具实验性的技术。
年份: 2024 - 2026
项目负责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结构是传奇创作关键的一环。晚明文人传奇动辄三十到六十出。如何组织、结构长篇传奇,诚为当时曲家关心的课题。论者指出,文人传奇的结构深受八股制艺之章法结构影响。诸如清初金圣叹、李渔的戏曲批评论理,均对制艺结构有所借鉴。至于金、李之前的晚明时期,制艺是否同样影响及传奇创作?这是目前学界未知的领域。此外,过往有关制艺与传奇结构交涉的讨论往往指出,传奇所呈现的起承转合和对称结构,都是受到制艺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多种文学体式都呈现出这些结构特征,可见此等类比是片面且不科学。申请人认为,八股制艺源自经解,其中结构方式既受经解「代圣人立言」的先天结构约束,又受到文学的后天结构影响。职是之故,本计划拟回归晚明的历史文化语境,选取晚明二十位代表曲家的传奇为例,以制艺的「先天结构」和「后天结构」为双重滤镜,探讨制艺结构曾否介入晚明传奇的创作、打破传奇结构固有的局限,并重新审视制艺介入传奇结构发展之文化内涵。
年份: 2024 - 2026
项目负责人 -
胡梓颖博士
本项目拟撰写一部专着,以汪启淑(1728-1799)作微观视角,研究干隆时期的文学与诸种文化的关系,及呈现的文人心理。我们将发现,物质文化、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影响着文学的接受、写作与价值,亦促使了传统与现代(干隆当时)的角力与协商。汪启淑活跃于清代干隆时期,他是盐商、收藏家、诗人、官员,喜爱游历、结客、编书。他一生的活动都连结着当时的文化圈子,有拥有特殊的社经地位,但却无法成为文化圈的第一流人物。四库开馆征书时,他是鲍廷博以外献书最多的藏书家,得到御赏;又以印癖闻名,编的《飞鸿堂印谱》是清代最重要的印谱之一。但他的诗文成就却鲜有人谈论,作品亦流传不广。以捐纳得官,使他的仕途无法跟正途出身的士人相提并论。清人记载他的事迹颇多讽刺其嗜古性格。今人编订的清代诗史和选集,亦不会提及他。总之,汪启淑是一个文化夹缝人物。通过他的行迹、交游和文艺活动,可以从另一角度观察干隆盛世的文学及文化。
年份: 2024 - 2026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辛约翰(1871-1909)在二十世纪爱尔兰文学备受推崇,特别是其戏剧创作,例如《西部痞子英雄》和《骑马下海人》,尤为后人所称颂。今年是辛约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其作品经常展示乡野、抵抗、想像的重要性,同时却也因其另类书写国家与女性而遭人诟病。辛约翰虽然在欧美文坛颇有名气,但相较于叶慈等塞尔特文艺复兴作家,其剧作在大中华地区较少人听闻。然而,自1920年代以来,辛约翰戏剧在中国及台湾已有九位译者,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些译本虽质量可观,却少见相关研究。本计划将详细讨论辛约翰戏剧的中文译本,内容包九位译者:郭沫若、徐序瑄、田汉、彭镜禧、马清照、陈戈、蔡进松、张崇旗、谢志贤。为能进一步了解辛约翰的中文译本,本研究亦讨论《西部痞子英雄》的两个剧场表演,第一场于2006年在北京演出,而第二场则在2016年于台北登场。本计划拟依照译本出版的时间顺序,研究辛约翰戏剧在大中华地区的译本与舞台演出,期能处理不同年代译本的重要议题:跨文化翻译的本质与类型、中西方文化的交互影响、早期文化艺术的归化与异化、可译性的语言学问题等等。除了上述译本与舞台演出以外,为能全盘了解辛约翰作品于华文地区的接收与理解,本计划也将检视其他研究资料,例如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以及报章杂志文章等等。横向来看,本研究将有助深入了解辛约翰戏剧在大中华地区的翻译、接受、以及影响。纵向而言,本计划将有助于阐明辛约翰剧本中译作为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一环的意涵。
年份: 2022 - 2025
项目负责人 -
张崇旗博士
香港现代主义究竟始于何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例如,有部分学者认为香港现代主义的起点是五十年代,但亦有研究认为应该追溯至更早的时间。虽然要为香港现代主义的起点定一个准确的年份并不容易,但一般认同《文艺新潮》在这个文学思潮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文艺新潮》于1950年代由马朗(马博良)出版,他本身是诗人但同时亦是这本文学杂志的编辑。由于《文艺新潮》对香港现代主义发展影响深远,所以两者的关系一直是研究及讨论的焦点。然而,到底《文艺新潮》多大程度上倡导现代主义仍然需要进一步讨论。事实上,虽然马朗指出《文艺新潮》是旨在推动现代主义的发展,但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李维陵却持不同想法。李维陵在杂志的第七期中指出,「现代主义」这个概念能否涵盖现代生活的种种问题是值得反思,及有待研究。正如上述提到尽管香港现代主义的起点还没有定论,但较能肯定的是《文艺新潮》对香港现代主义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是项研究将集中在以下的议题上:《文艺新潮》包含了哪些现代主义的特征?事实上,在现有的研究中只有极少数对现代主义的特质进行探讨。同样地,现有的分析亦很少参考最新的西方现代主义论述。这项研究希望透过分析杂志全部内容(共十五期),尝试补充这些方面的研究,其中焦点会放在以下两种重要的特色。这个研究计划提出并且说明这本杂志政治取向的转变(由民族主义改变为本土主义),以及把中国抒情传统本地化这两种特征,为日后香港现代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项研究计画相信通过把《文艺新潮》中主要的现代主义特色勾划出来,会有助理解早期香港现代主义的特征。
年份: 2022 - 2024
项目负责人 -
区仲桃博士
研究摘要媒体再现是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谁可以出现在电视上?他们的形象是多元的,抑或是定型的?为什么?后果如何?这些是审美和政治的问题。本研究计划书写一部香港电视剧(下称港剧)再现的内地人形象的历史。从懒惰的囚犯阿灿(《网中人》1979),到高学历的狡猾女人田蜜(《不懂撒娇的女人》2017),内地人形象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和矛盾。这种再现具有符号权力,既可以帮助人们想象陆港关系,也定义着香港身分的内容。马杰伟(1999)和Gunn(2006)发现了前九七港剧中的一个二元论:野蛮/文明,他们/我们,内地人/香港人,这帮助建构了香港身分。此二元论意义重大,因为它持续出现在后九七港剧中。但是,他们没有批评此二元论的阴暗面:歧视和符号暴力。
年份: 2021 - 2024
项目负责人 -
周潞鹭博士
21世纪的难民危机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如今估计有超过6800万人流离失所。后殖民与离散研究对新移民的重新概念化移民理论的反应缓慢。由于难民身份的特征是无国籍、暴力与不稳定,所以传统的离散身份形成理论在解释难民身份时略显得不足。在流动过程中,难民往往难以建立侨民身分认同,也缺乏侨民研究中推崇的混合认同和世界主义认同。
年份: 2021 - 2024
项目负责人 -
Dr BANERJEE Bidisha
苏轼号「雪堂」,是北宋文学、艺术、宗教融合的推手。黄州贬谪期间,「如来藏思想」成为其安顿心灵、指导文艺的资源之一。苏诗的宋、清两代注者号称「百家」,但儒家学者的视野有时会限制阐释的边界。日本室町时代,「五山僧」万里集九撰着东坡抄物《天下白》,以汉字为主而辅以假名,历时五年,遍注苏轼的全部诗作。他拥有藏主、诗僧的修养和立场,因还俗而忏悔,与苏轼的某些知识与心态,不期然形成共构。他视苏轼为「雪山大士」,视其黄州书斋雪堂为「雪山道场」,为探索苏轼文艺、佛学的交融提供了新视角。然学界未谙此注,研究极少,更从未立足至关重要的宗教立场。本案考察苏轼雪诗、雪画的如来藏意涵,可探索「文学艺术思想史」的新路径;凸显《天下白》相较宋、清及早期五山苏诗注释传统的个性,可拓宽「东亚经典阐释学」的视野;藉助万里的汉诗文集《梅花无尽藏》,考察其隐居「梅花无尽藏」草庵,为地方僧俗讲授苏诗的行迹,可丰富日本汉学史的认知。
年份: 2021 - 2023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清代干嘉两朝国势强盛,考据学盛行,流而为诗歌,出现了考订诗的写作潮流。考订诗写作潮流维持了约一百年,这种诗歌以各种文物的考订为主题,重视数据的爬梳选择,大多以古诗及歌行体写作。诗歌史和诗歌批评对以学为诗多予批评,认为其损害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特点,故一直排斥这种诗歌;要么一面倒批评,要么让它们在诗歌史中失踪。然而,一种诗体能兴盛百年,自应有各方面的条件造成,仅凭依既定的诗歌史大叙述是无法反映它的真实价值。毕竟,这种诗歌在当时是跨流派(浙派的厉鹗、杭世骏,肌理派的翁方纲,性灵派的袁枚、杨芳灿)、跨地域(北京、广州、杭州等地)、跨阶层(名臣如王昶、纪昀,学者如桂馥、黄易,布衣文人如黄景仁等)如此广泛地流行。而且,考订诗出现在物质文化极为丰盛的干嘉时期,不同的「物」在考订诗和文圈中也有不同意义;以具体个案研究引入不同的研究视角,当能藉此观察物质、人与文学的关系,对清代诗歌的价值产生新的理解。
年份: 2021 - 2023
项目负责人 -
叶倬玮博士
自从陈世骧于1971年在「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比较文学讨论组的致辞时指出,相对于欧洲的史诗传统「中国的抒情传统卓然显现」后,抒情传统论述在欧美及中港台的学术界引起了关注和争论,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学众多研究路径的其中一种。由于香港曾经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关系,所以香港的抒情作品呈现出和中国大陆和台湾不同的特征,但香港的抒情传统特色一直备受忽略。是项计划提出香港自1970年到1990年间创作了一批小说及电影,有助建立香港的抒情传统。
年份: 2021 - 2022
项目负责人 -
区仲桃博士
庆历至熙宁、元丰年间(1041-1085)的政治变革与文体革新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何解释这现象?北宋最负盛名的文人不仅是文学人物,也是当时的思想领袖;他们如何在「世变」的时代,通过更广泛的「文」的形式,按自己的理念承传「斯文」,立天下之「典范」?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探讨北宋「文道观念」和「王言之体」以及「礼」的联系。
年份: 2020 - 2022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该口述历史项目旨在记录1949年至1966年间活跃的香港左派电影工作者的声音,以重建冷战时期的香港历史。研究者采用当时对「左派」的普遍定义,将左派电影工作者定义为在三大左派电影公司及中国独立制作电影的人员。直到1960年代中期,左派控制了香港电影市场的显著份额,制作了许多受欢迎的电影,并将作品及中国电影出口到其他华人社区。
年份: 2017 - 2021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本计划拟以王敬羲主编之港版《纯文学》及港版「文星丛刊」为例子,研究六十年代台、港文学场域,以及六七十年代台、港两地文学出版所涉的文学传播与接受课题。王敬羲(1932-2008)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学课程后到台湾升学,回港后透过他开设的正文出版社,出版《纯文学》(香港版),又透过一九六八年开设的文艺书屋引进「文星丛刊」,以至当「文星丛刊」在台湾被查禁后,以文艺书屋名义在香港延续出版,许多香港读者透过港版《纯文学》接触台湾文学,透过文艺书屋读到殷海光、李敖、柏杨、白先勇、余光中等作家著作,因此,王敬羲被视为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化桥梁」。
但另一方面,他未能妥善处理版权和版税事务,屡屡被指责不予作者版税、损害知识产权,王敬羲在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所造成的,是复杂的文化出版事件,本计划拟全面探讨王敬羲在台、港两地的文学出版流布,以及文学场域上的意义。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陈智德博士
本项目以「书写语言」的视角结合丘世文和《号外》的研究,检视这位作家和这份刊物在七、八十年代走过的道路,深入审视香港主体性建立的过程,了解粤语作为书面语言的发展和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重申丘世文和《号外》开放式的本土精神。我们也将把丘世文和《号外》置于时代的版图中,以见全球局势对香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年份: 2017 - 2020
项目负责人 -
李婉薇博士
本项目聚焦哈尔滨波兰学校的制度与实践,分析从1890年代到1940年代哈尔滨波兰社区的历史。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Dr DITTRICH Klaus
文学和摄影经常被认为是姊妹艺术,它们的混合性可见于摄影 (Photography) 的词源,即「以光书写」。尽管不少学者已研究过两者在制作方面的共通之处,可是针对文学作品中以摄影作比喻或象征的研究却仍见贫乏。本研究正是旨在离开一般只集中在文字和影像之关系的学研方向,并将焦点转移至影像在文学作品中以口述或叙述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部份学者曾提出影像有其文本性:它们能被阅读和阐释(Mitchell 1995, Petit 2006),但仍未有研究分析过文本中被叙述的影像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Dr BANERJEE Bidisha
本计划试图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史的角度入手,全面整理陈寅恪有关文学的论述,阐明他的文学观念,并且深入辨析他的研究方法与前人的异同。
年份: 2015 - 2017
项目负责人 -
李贵生博士
本项目以梁秉钧的主要作品为例,展示他如何将看似不同但实际相关的主题纳入香港现代主义的范畴,并丰富这一文学运动的内涵。
年份: 2014 - 2017
项目负责人 -
区仲桃博士
本研究旨在重新评估格雷戈里夫人及其作品,并探讨女性写作的本质,确定她对现代爱尔兰文学的贡献。
年份: 2015 - 2016
项目负责人 -
张崇旗博士
本项目旨在检视文献学与哲学的方法,探索结合这两种方法的可能性,并结合早期中国思想史的观点以研究新出土的中国简帛文献。
年份: 2013 - 2016
项目负责人 -
郑吉雄教授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计划试图全面考察蔡元培的索隐红学,阐明此一研究范式的学术观念和操作方法,并且重新检讨其有别于新红学的本质特徵。
年份: 2012 - 2013
项目负责人 -
李贵生博士
- 在可持续高科技城市农业中安置关怀
项目负责人 - 王莹博士 - 假发:一种冷战时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
项目负责人 - Dr PETRULIS Jason Todd - 纠正暴行:后殖民东南亚文学中的和解形式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 史实与想像之间:《穆天子传》与中国早期小说的兴起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 日本禅僧万里集九的黄庭坚诗注《帐中香》研究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严峻,城市化发展急速,加上人口增长,可持续性的粮食供应成为引发热议的关注点。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高科技、垂直城巿农业被愈发视为一种未来可行且不受气候影响的本地粮食来源。高科技农业通常包括水耕或鱼菜共生的种植方法、使用LED灯照取代阳光、封闭受控的生长环境和各种自动化措施。这些农业方法逐渐被视为一种适应气候转变的可能的模式,但相关研究在香港及其世界各地仍然局限于以农业科技的角度作探讨。本研究项目以跨学科的环境人文学为框架——以人文学科的视野和方法与农业科技和环境科学进行具建设性的对话——来探讨这一新兴且重要的农业范畴,并且聚焦香港。本项目将运用综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例如实地考察、访谈、焦点小组和文献综述分析。本研究项目将以丰富且实质的研究材料为基础,以关怀(critical care)、未来(future),和以非人类为中心(more-than-human)的概念为参考和反思,发展以关怀为基础的创新的概念性路径——关怀生态学——来解释、评估和介入城市农业建设之中有争议性的关于关怀和未来的叙事和实践。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目前城市农业实践中关于关怀和科技主义敍事所引向的未来有甚么问题和限制?现行和新兴的以科技控制的城市农业实践将会实现,或障碍,哪些多重面向的未来和关系的发展?这些实践又会引致哪些多物种的后果?通过批判性的关怀,与及具时间性和以非人类为中心的思考维度来探讨城市农业可如何开启更多的空间,构想更可持续的农食生产的模式?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相关的议题提供社会和文化理解。这有望提升香港推广城市农业实践的可行性,并为迈向可持续的未来粮食供应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通过探索概念及实例,这个研究项目将提供一个于气候危机时代城巿创新科技的案例,推进有关人类-环境-科技交错复杂的关系的理解。
年份: 2024 - 2026
项目负责人 -
王莹博士
透过追溯一种奇怪商品的「生命」—人发与合成纤维假发,〈假发:一种冷战时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探讨了在美国冷战保护伞下亚洲的「奇迹性」经济增长。 在1960 至 70 年代期间,假发成为亚洲重要的冷战时期商品。它是南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受雇人口超过40,000 人;同时是香港第四大出口产品,产业聘用高达30,000人,并在印度和新加坡属于国家支援产业。到 1970 年代,当只有四成的美国女性配戴假发的时候,假发已成为由亚洲假发制造商和韩裔美国假发零售商主导,价值达 10 亿美元的全球产业。即使没有人打算以假发来推动亚洲工业化和全球化,其兴起并非偶然。随着美国将其1950年对华禁运扩大至包括共产主义「亚洲」头发,切断中国 1000 万美元的头发贸易以惩罚其越战升级,假发于1965年成为冷战商品。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干预实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限制共产主义头发贸易,禁运摧毁了依赖来自中国头发的香港假发业,而韩国借着自行收集「反共」头发,造就了南韩产业的兴起。当亚洲假发制造商争先恐后地寻找新的、意识形态上可接受的头发来源时,一幅错综复杂的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地图由之而成。商人从中国经印度尼西亚走私头发到香港,再从非结盟的印度空运到美国盟友南韩。因此,假发揭示了亚洲出口导向工业化如何在美国冷战影响底下及其范围之外形成本计划以全球和跨领域进路研究冷战时期历史。研究假发的移动轨迹让我们对亚洲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亚洲的工业化不仅受到冷战政治及经济层面影响,更受到从官僚及工厂工人到美发小贩和戴假发者等普通百姓的影响。通过结合「自上而下」(外交史、政治史及经济史)和「自下而上」(社会史、劳工史及物质文化)的方法,本计划以方法论介入两个发展中的历史领域—资本主义历史及全球史,并建构对全球史厚实的跨国研究进路。〈假发〉将产生一份书籍提案、会议报告、一篇期刊文章和一份完整的书稿。为了在学术界之外产生影响,项目成果将用于制作多语言全球史教材,这些教材将在本地和通过网站向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传播。
年份: 2021 - 2025
项目负责人 -
Dr PETRULIS Jason Todd
本研究对后殖民东南亚文学中的和解想像进行批判性的阐述。其旨在考虑文学作为媒介如何探索东南亚过去和现在冲突的修复可能性。我们如何理解东南亚英语文学,并批判性地理解和解的魅惑?这些文本如何在其文学策略、叙事形式和形式结构中记录修复的欲望?文学想像在当今世界各地冲突频发的空间中扮演着什么美学、伦理和认知角色?尽管和解在全球公共话语和过渡机制(如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文学人文领域尚未获得持续的讨论。在后殖民研究中尤其如此,这些话语经常强调抵抗的伦理价值,并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和解。尽管近年来一些后殖民学者开始研究和解的复杂性,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东南亚英语叙事的和解潜力。作为第一次尝试,本项目旨在为后殖民研究恢复和解这个词汇,并将该领域的范围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点转移到经常被忽视的东南亚。具体而言,本研究审查了东南亚英语文学关于四个冲突的讨论:日本占领马来亚的小说,越战的短篇小说集,柬埔寨种族灭绝的文学回忆录,以及最近关于罗兴亚人危机的诗歌。本项目认为,通过处理暴行及其后果,后殖民东南亚文本在主题上和结构中记录了和解的伦理。这些文学试图纠正东南亚内外的不公正现象并修复受伤害的社区,尽管这项任务是艰巨的。与其在政策和法律途径中的表现有别,美学中表达的和解捕捉了修复工作的矛盾性、局部性和文化历史背景。所有案例都考虑了和解的可能性以及不可能性。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东南亚英语文学对重新思考官僚和法律领域之外的和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份: 2021 - 2024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过去多以魏、晋为伊始,至唐代发展成熟。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提供了战国、秦汉时期,早期小说的材料。但是有关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文体特征以及社会意义,由于史料不足,学界尚乏共识。本研究认为,《穆天子传》恰可以弥补这一个缺环。
作为中国史上最早出土并完整流传至今的出土文献,《穆天子传》的研究涉及文献学、古文字学、文学史与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本人过去在西周史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欲对《穆天子传》作一次通盘研究。首先,从古文字学与版本学的角度,重新检阅其文本与文字隶定的正确性。其次,以年代明确的金文为时间标尺,分析《穆天子传》包含的多时代成份。在这些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从文学史的视角,探讨《穆天子传》的文献性质。本研究希望超越真、伪二分的传统框架,改由史实与想像互动的文学创作过程,解释《穆天子传》包含真实与想像成份的原因,进而探讨战国时期史学传统蜕变出小说的背景与历程,以及早期小说的作者、读者、传布以及阅读方式等议题。最后,本研究将以《穆天子传》保存的地理讯息,探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理知识及其西北地理想像,为早期小说真伪杂糅的文本特质提供又一例证。
本研究涉及《穆天子传》的文本基础以及历史意义,期许其对文献、历史、地理与文学史,均作出贡献。
年份: 2017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十一世纪的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是型塑北宋诗歌与禅宗形态、内涵的代表。其《山谷内集》有诗逾七百首,是今人认知山谷诗学、禅学的核心文献。该集历来以难解而闻名,注家甚少。自古及今的华人世界内唯宋代任渊(1090?-1164?)曾遍注内集诗,又唯钱钟书(1910-1998)选注的逾八十首为当代学界山谷诗注的典范。然而,十五世纪室町时代的日本禅僧万里集九(1428-1507?)曾著书《帐中香》,以汉文遍注内集。万里独特的知识背景、阐释立场与心态,使得该书在诠解旨趣异于华人注家的同时,尤在认识《山谷内集》中诗禅关系的问题上,深具洞察。然此书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长期未为学界所熟知。本计划即将针对万里集九及其《帐中香》展开首次全面研究。笔者尤其将通过检视该书以禅解诗的独特路径,反思《山谷内集》固有的内典化倾向,进而重新认识黄庭坚所引领的迥异于唐代传统的宋型诗禅新风。同时,本计划亦将有助学界重新探索,近古以降的中日两国在诗禅文化上曾有的互动与共性。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香港电视剧曾帮助定义香港身份,出口到中国的电视剧也影响了几代内地观众。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反向流动」:许多香港年轻人对中国大陆制作的电视剧(如《步步惊心》、《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产生了兴趣或偏好。这一现象并非不言自明,自2008年以来,香港的国民认同感都在下降,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因此,本计画探讨了一个重要且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何内地电视剧仍受到香港年轻人的欢迎?
年份: 2017 - 2019
项目负责人 -
周潞鹭博士
在香港,秘书职业被视为女性最早的白领工作之一,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香港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香港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该项目将以嘉诺撒圣心商学书院为个案,追溯这一现象的历史。
年份: 2016 - 2019
项目负责人 -
姜钟赫博士
本研究计划试图以欧阳修、曾巩、苏轼对「鬼神」的认识为切入点,把他们的「文道观念」和「祈祭礼文」、「礼法行为」相联系。一方面作精细的个案研究,同时希望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北宋文人如何理解「礼文」、「礼法」和「道」的关系。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在本项目探讨当代作家以自传中出现大规模监控在民主文化中,并焦点在二十一世纪民主与监控间的公民主体表象与自我呈现。
年份: 2016 - 2018
项目负责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本研究认为,冷战时期中国对香港的文化影响十分深远。除了探索两个意识形态阵营之间的文化交流外,并为这些问题的提供解决方案。
年份: 2013 - 2017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本项目旨在研究战后香港方言文学运动的成绩,考察左派文人在港推动左翼革命文艺的文学史意义,并揭示香港作为一个殖民城市,如何制约左派文人的宣传和写作策略。
年份: 2014 - 2015
项目负责人 -
李婉薇博士
- 《苏轼、黄庭坚日本中世善注两种:天下白、帐中香》整理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 档案研究:《多数、少数、个体:识别时代的美国文学》
项目负责人 - Dr CLAPP Jeffrey Michael - 当代华语科幻小说对人工智慧决策系统的想像
项目负责人 - 邹文律博士 - 后九七香港作家小说中的动物书写研究
项目负责人 - 邹文律博士 - 东方博物馆(属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馆)藏《貉子簋》的艺术风格、铸造技术与西周王朝的东境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中期,五山学问僧群之间,存在一种研读并讲授苏轼、黄庭坚诗歌的风气,以15世纪为主,绵延一百数十年。五山禅僧,是日本中世最重要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致力于研究并传授宋型文化代表即苏、黄诗,撰着了兼具注本与讲义性质的抄物系统——东坡抄、山谷抄。此类抄物,体现日本禅林独有的文字禅风,乃其中世重要的汉学研习载体。同时,作为宋诗的系统阐释文本,可为理解苏、黄提供独具慧眼的新解释,而迥异于宋、清两代甚至当代注家。上述五山僧群中,万里集九(1428-1507?)最称翘楚。室町时代后土御门天皇文明十四年(1482),万里时年55岁之际,完成了「百家注东坡诗」补注《天下白》25卷。后土御门天皇长享二年(1488),万里时年61岁之际,进而完成了「任渊注山谷诗」补注《帐中香》21卷。两书皆以汉字为主,辅以少量中世古日语片假名。二书是日本中世最重要的汉诗阐释结晶,堪称五山文化时代东坡、山谷抄之「最善注」。先于《天下白》约五十年,最早的东坡抄物《翰苑遗芳》已成书,其编纂立意在辑录百家注读者陌生的「施顾注」及「赵次公佚注」,故其特色在「资料性」。《翰苑遗芳》之后又有两种东坡抄,江西龙派(1375-1446)《天马玉津沫》,瑞溪周凤(1391-1473)《坡诗脞说》,前者早佚而后者仅有稀见孤本。相较上述三种,《白》之特色在「独立性」与「洞察力」。万里长期担任京都五山「藏主」一职,中年遭动乱而流离地方,被迫还俗,凡此知识储备、遭际与心态,令其特具佛学修为、人生甘苦而来的思辨与洞见。因之东坡诸抄中,《天下白》最富日本禅门注家的立场与睿智,而适与苏诗宋、清两代注家鼎足而立。《帐中香》较《白》晚出,篇幅更长,写作更显成熟、系统。山谷诸抄中,它成书甚早,同样特具「独立性」与「洞察力」,因之影响最巨。其富有创见的诠释思路,令其成为唯一足与宋注和钱钟书《黄山谷诗补注》鼎足而三的日本古注。
年份: 2024 - 2025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利用美国主要档案馆的收藏,完成专着初稿
与美国主要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年份: 2023 - 2024
项目负责人 -
Dr CLAPP Jeffrey Michael
- 分析当代华语科幻小说作家(例如王侃瑜、顾适、林新惠等)如何通过文学进行思想实验,描绘人工智慧决策系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种可能影响
- 评价当代华语科幻小说作家对人工智慧决策系统的想像,怎样映现他们对「身体」的见解
- 促进本校之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发展,配合了大学实现人文学研究发现领先中心的目标
年份: 2023 - 2024
项目负责人 -
邹文律博士
- 分析后九七香港作家如何通过叙写动物,在小说中展现他们对于城市动物生存状况,人与动物之关系等议题的思考
- 为香港文学研究开拓动物/生态书写之研究方向
- 为日后以生态文学批评(Ecocriticism)的方法论来研究香港文学或当代中国文学,做好前期准备
- 是次研究不仅有助促进本校之香港文学研究发展,更配合了大学实现人文学研究发现领先中心的目标
年份: 2022 - 2023
项目负责人 -
邹文律博士
清代出土的《貉子簋》(《集成》03977)几经转手,最终由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其铭文与艺术反映了西周早、中期之交东土纪国的历史与文化,极具研究价值。然而,《貉子簋》并非考古发掘品,具有漫长而复杂的流传史,使其器物与铭文的真实性有待验证。此外,该器的纹饰特殊,需将其置于现代的考古学环境和谱系中进行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以及科技检测等跨领域研究方式,达成以下几个研究目的:
- 重建《貉子簋》的流传史
- 检视《貉子簋》在考古学环境和谱系中的定位
- X光检测《貉子簋》的垫片、范线及其铸造技术特征(尚需经典藏之博物馆批准)
- 透过《貉子簋》探讨西周纪国以及周王朝东方边境的历史与文化期望此研究可以阐发《貉子簋》的研究价值,并尝试结合文献研究与科技检测的跨领域研究方法,同时与瑞典远东博物馆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
年份: 2022 - 2023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展示这些跨文化对话如何塑造了中国内外对《易经》的理解
进一步将《易经》研究扩展到跨国网络,使其成为该地区及全球的共同文本
年份: 2021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郑吉雄教授
本项目旨在:
- 将海洋视为新兴蓝色人文学中的生态批评隐喻
- 修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陆地导向阅读模式
- 肯定亚洲文化叙事贡献有关水世界下的移民身份重新思考
年份: 2020 - 2021
项目负责人 -
谢延雅博士
室町时代禅僧万里集九(1428-1507?)所着《天下白》一书,不但是日本苏诗注本中的翘楚,置于北宋至清代的苏诗注释传统中,也因其对于苏轼诗歌与佛学、艺术成就精义的洞察而显得别具慧解。本计划即以现代标点整理该书。
年份: 2019 - 2020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
- 研究本港特殊学校的佛化生命教育的现况,希望在已有中学、小学和幼稚园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可以反映本港佛化生命教育的全貌
- 以上述同类研究为基础,撰写一本现时尚缺的「香港佛化生命教育」专书
年份: 2018 - 2019
项目负责人 -
冯树勋博士
- 建立比较完整的叙事文本理论架构:梳理现有理论框架,并补充及修正当中环节,使之更完整
- 为分析和研究叙事文本,提供可供援引以及使用的架构和手段
- 纠正现有关于叙事文本的错误看法
- 为开发能用于分析和研究叙事文本方法打好基础
- 为撰写分析和研究叙事文本方法专书作好最后准备
年份: 2016 - 2017
项目负责人 -
白云开博士
本研究针针对本港佛教幼稚园及幼儿园学生,主要研究范围环绕以下佛化生命教育课题而开展,包括:
- 此一学习阶段,由于属于童蒙时期,应否展开价值/生命教育?
- 如应当。则其开展方式与中、小学生,有否在本质上与教育手段上,有所别异?
- 其教学成效当/否评量?如应。又当如何评量?
- 此阶段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与学生在生命教育上,又有何种的期许呢?
年份: 2016 - 2017
项目负责人 -
冯树勋博士
- 借助语言材料,建立常见意象的基本系谱本计划主要研究常见意象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呈现的情况,并为它们建立系谱
- 通过收集及整理各种语言,建立常见意象的材料库这将包括生活语言,文化语言如成语,类文学语言如广告文字及流行歌词,文学语言如诗词散文小说等
- 为培养学生文学赏析及创作能力,提供可行途径近年本人不论教授文学欣赏或创作科目,常遇到现今大学生无法进入文学世界的可叹现象。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们没有认识文学基本元素特别是意象的基础。因此本计划建立起的系谱和材料库,可作为一道桥梁,对学生掌握文学赏析及创作能力将大有神益
年份: 2015 - 2016
项目负责人 -
白云开博士
1924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华海花》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自始其作者曾一直被论者标签为晚清「新小说家」。然而,曾朴的文学创作生涯,其实始自1882年创作传统戏曲《雪昙梦》前后,直到1935年逝世为止,跨越了清末和民初两个时期。从创作清代戏曲,到晚清「新小说」再到五四运动后的现代小说,曾机一直紧贴当时的文学潮流。可以说,在文学改革的时代巨轮下,作者从未与时代脱节。《中国小说史略》脱稿之时,曾朴的创作生涯仍未终结;鲁迅以一部尚未完成的《海花》,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的落幕,别具时代意义。然而,到了九十年后的今天,曾已作古超过半世纪;把他一生作品重新审视,不难发现曾模并不止是晚清的「新小说家」和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正是清末民初文学发展史的最佳写照。这正突显了曾朴研究的特殊价值与地位。本研究将以民国初年由梁启超、胡适等人牵起的自传文学风潮为切入点,把曾文学生涯的起点和终点——《雪昙梦》和《鲁男子》——作比较研究。透过这两部自传性质浓厚的文学作品,本研究将论析作者受法国文学影响前后不同的自我观照,并进一步探讨《鲁男子》与民国初年的自传文学风潮的互动关系,从而勾勒出清末民初作家意识形态的过度及转变过程。
年份: 2015 - 2016
项目负责人 -
胡梓颖博士
在欧洲传统中「传记」(Biography)研究,从来都是以生命史的角度,对核心人物作全面的探索,因此这个领域的发展亦深受诠释学(以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和胡塞尔 (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为代表)与质性社会科学研究(以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为代表)的学术浪潮下,成为现代史与教育研究的其中一项主要范式。
「生命导师」以生命引导生命,而其理念必须落实到现实行为中,使它们成为生命史(传记)研究的最佳对象,诚如中国传记文学的鼻祖司马迁,在《史记》引用「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也在教育上能提供最佳的楷模(role model)作用。在本个案研究中,我们邀请了本港佛教办学团体甲的小学中,主持生命教育的主要两位持份老师。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专访,看看他们是因何及如何地担任「生命导师」的角色,并会邀请他们为访谈的内容,提供一系列的经验证据,例如:计划书、课程大纲、学生心声、教师的话和总结简报等相关素材。研究团队亦已在2015年11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人间佛教在东亚与东南亚的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发表了一篇相关而较宏观的论文——香港小学佛化生命教育初探〉。
本计划即以质化研究的方式,以「生命导师」的传记研究,基于前述较宏观研究的论文中,找出值得更为深探的研究领域,作进一步的开拓。
年份: 2015 - 2016
项目负责人 -
冯树勋博士
该研究项目旨在探讨以下问题:
- 韩愈是唯一使用「柔毛」与「刚鬣」作为祭祀城隍的牺牲品的人,他为何这样做?该研究将解释并澄清韩愈使用这一仪式的特殊意义
- 城隍并非五经中的传统鬼神概念,作为纯粹的儒家学者,韩愈对城隍的态度是怎样的?本研究将探讨韩愈的思想特征,以及他的儒家信仰与文道理论的倡议之间的关系
- 本研究也将回顾韩愈的其他鬼神论述,以重新评估他对天道的看法及其对文道的理解与实践的意义
- 本研究为项目负责人ECS计画「鬼神.礼法与文道观念――以北宋文人欧阳修、曾巩、苏轼为中心」的核心背景研究
年份: 2014 - 2015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历史是检验人类行为、信仰与观念的试验场。当历史带领我们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时,我们了解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换言之,历史学科不仅是理解过去的手段,也是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一种方式。当今的香港常被视为世界上进步的现代金融中心之一,东西方在此交汇了150多年,是一座独特的中国城市。尽管殖民政府施加了西方的影响,香港仍然保留了中国身份,并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计画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追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在全球和本地背景下审视香港蓬勃发展史,并在香港的城市和乡村环境中研究香港充满活力的文化。基于五位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明年将举办一次会议,为年轻学者(包括研究生和讲师)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和合作的平台,香港目前还缺乏这样的平台(香港大学下属唯一的香港研究课程不提供研究生研究机会)。这次会议也将帮助当地学生了解香港过去的意义和文化的内涵。这不仅能让学生成为知识渊博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进行香港研究的兴趣。
年份: 2013 - 2014
项目负责人 -
侯励英博⼠、许国惠博士 及 姜钟赫博士
许冠文被一些评论家誉为都市喜剧电影之父,他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末期享有极高的人气。作为1974年至1992年间12部电影的编剧、主演、导演或制片人,许冠文创造了一种节奏明快、依赖于闹剧、视觉笑料、俏皮话与情境幽默的电影风格。这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喜剧形象:面无表情、卑鄙、自私、无能,却也精明、敏捷、时而适应性强,并非完全没有对他人的感情,也没有对“城市丛林”的生活失去热情。他的作品作为社会讽刺,涵盖了劳工剥削、拜金主义与现代化影响等主题,反映了香港快速转型为繁荣金融中心与国际大都市时期的社会心理。
与早期左派电影公司批判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一心一意拥抱某些传统人文价值观的作品不同,许冠文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更开放、更矛盾的态度,并对香港身份认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塑造。他的喜剧手法和狡猾的幽默批判了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所带来的快速社会变革,殖民地越来越意识到资本主义即将“消失”,以及矛盾和妥协。尽管不乏探讨许冠文电影特征及其当代文化意义的文章,但很少有文章对喜剧手法作用的详细分析,或将电影形式的特征与许冠文对社会或意识形态的关注联系起来。此项研究的目的旨在填补这片空白,计画负责人以过往对周星驰和卓别林电影中喜剧手法的研究为基础,仔细分析许冠文的12部电影),阐释许冠文及其同事所采用的主要喜剧技巧,涵盖角色类型、肢体喜剧元素、叙事安排、反覆出现的视觉主题以及幽默白话文的语言特征。基于现有的电影学术研究,并藉镜联合委员会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我们将整理出这些电影所涉及的所有主要社会问题。然后,我们将探讨喜剧手法在许冠文处理这些社会问题的复杂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试图阐明香港晚期殖民时期身份形成的更大问题。
该研究将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详细分析许冠文电影中的喜剧手法及其与社会问题的关联。
年份: 2013 - 2014
项目负责人 -
余君伟教授
研究者们计划编辑一本全书探讨性著作,一方面搜集来自全球各地同仁撰写的章节文章,另一方面也自行撰写部分篇章。研究主题既源自于各位研究者的兴趣与专长,也涉及现代与当代文学中持续进行的文学批评讨论。
2013年11月,全球最大文学与人权组织在美国的分部 PEN America 发布了一份名为《Chilling Effects》的作家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美国及其盟友对监控与起诉的恐惧,正直接限制着文学创作。虽然这样的恐惧并非新鲜事,但它们如今却被明显强化并迅速全球化。
在全球关注爱德华·斯诺登命运的同时,一个全球性的资讯拖网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与细致程度持续存档,国际情报机构联盟也不断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发展值得专注关注,因此提议以编辑书籍的形式,搜集研究者们对于在安全化环境中国家、机构、社群与个人如何互动的文学呈现所提出的深刻见解。
这部作品集的显著特色以及其对出版商的吸引力,在于它动用了三个当前迫切关注的理念。尤其是,本书将透过拓展“款待”这一概念在哲学、语义及跨学科层面的界限,以适应新兴的安全化世界,从而对日益扩大的跨学科款待研究领域作出重要介入。藉由对多元地区、参照框架及尺度保持开放态度,该作品集将从当代视角启动对安全文化的文学批评参与,同时与围绕隐私及款待所展开的持续对话形成建设性的互动。
我们欢迎个别或联合的隐私与款待议题作出贡献,同时关注社会政治安全问题的并作出深思。
年份: 2013 - 2014
项目负责人 -
Dr CLAPP Jeffrey Mic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