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水的美學:亞際文化研究
    項目負責人 - 謝延雅博士
  • 圓覺思想與信仰於東亞藝術、文學中的呈現(11-15世紀)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 自小說作為事件:數碼方法與當代英語文學
    項目負責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 八股制藝與明末傳奇結構的發展
    項目負責人 - 胡梓穎博士
  • 距離之眼:汪啟淑及乾隆時代的文學與文化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水的美學:亞際文化研究

本計畫將批判性地探討在當代亞洲英語和當地語言文學和文化敘事中,海洋、河流和水體的形象。儘管在新興的藍色人文或海洋人文領域中,液體和水體的形式受到相當大的關注,但它們在亞洲文學和文化研究中尚未得到系統的分析。本計畫將採用跨亞洲框架,探討亞洲作家和文化生產者如何賦予海洋流派、形式和圖像活力,來表達超越帝國和國家權力結構的聯繫模式。在此過程中,本計畫將追溯亞洲之間的美學形式如何融入特定文化和社會定位的海洋思想,以修復破裂的人類與海洋關係。本計劃將水體作為物質和象徵空間,探討一系列互相關聯的問題:在認識亞洲的過程中,海洋思維如何挑戰空中和陸地為主的思維模式?亞洲工匠和文化工作者如何在作品形式和修辭設計中表達水生想像?本土海洋宇宙論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人類與海洋關係的藝術表現?我深信,來自亞洲的藝術表現方式和作品提供了豐富的主題和形式資源,可以動搖以帝國主義和用途為本的知識生產體系,並使我們在人類世時代持續的海洋危機中,回歸可持續的共存形式。


年份: 2024 - 2027

項目負責人 -

謝延雅博士

圓覺思想與信仰於東亞藝術、文學中的呈現(11-15世紀)

圓覺,即圓滿的覺悟。11-15世紀,圓覺思想與信仰,滋養東亞諸多藝文典範。北宋前期,禪師雪竇於明月意象注入圓覺思想,以百首明月詩化解行腳僧之孤寂,創造新的文學意象與功能。北宋中期,楊傑最早將明月寫入牧牛頌,將明月象征的圓覺境界繪製成圖。南宋淳熙十年(1083),孝宗從純禪角度御註《圓覺》,冠名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興建圓覺閣,將圓覺塑造為國教。隨後,潼川府路相繼湧現四大圓覺洞石窟寺。其中,大足寶頂山圓覺道場兩見明月圖,銘刻「光明藏」。鐮倉時代中期,職權北條時宗在鐮倉興建圓覺興聖禪寺、大光明殿。朝鮮王朝前期,世祖在漢城興建大圓覺寺、大光明殿、圓覺塔。琉球王國第二尚氏王朝前期,尚真王在首里興建圓覺禪林、圓鑑池。類似孝宗的心態,每逢興亡而重建國家信念,東亞王權屢選擇圓覺信仰,故有四大圓覺寺作為國教空間。上述藝文典範,通過想象、視覺或空間,實踐並傳遞圓覺信仰。本案首次以「東亞宗教藝文思想史」的方法,加以整體研究。


年份: 2024 - 2027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自小說作為事件:數碼方法與當代英語文學

自小說是21世紀英語文學的一個重要面向。然而,鑒於其定義模糊,較少人清楚理解這一文學事件的意義。有人認為自小說是一種簡單的混合體——部分自傳加上部分虛構。也有人認為,在自小說中,作者、敘述者和主人公必須具備同一名字及生平。儘管存在理解上的差異,自小說這一事件已無法忽視。我們在為該計劃收集初步數據時,找到了兩千多部被歸類為自小說的文學文本。自小說必然是關於作家和寫作行為的故事,這些故事表達了構建文學場域的實際經驗,包括在社交平台上扮演作者角色以及在人文學科中體驗危脆狀態。自小說文本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普遍關注當代文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例如與朋友、陌生人和社區的倫理政治關係,以及與動物、物質性和環境的超人類關係。 然而,由於概念的新穎及定義模糊,英語自小說的批評既分散又具有選擇性。因此,我們首先通過實證研究來探討自小說如何作為一個概念和寫作實踐出現。誰在寫自小說?誰在出版?誰在閱讀?誰在使用這個概念?如何使用?自小說如何在英語文學中成為一個事件?為了回答上述問題並將相關的文學批評引向新的方向,我們借助計算文學研究(CLS)的工具。CLS是數碼人文學的一部分,採用語料庫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的方法來理解文學。我們收集了幾百部重要的自小說文本,將這些作品數碼化,並進行綜合的多維定量分析。還採用已建立的詞頻及文類分析指標,以及基於人工智能和大型語言模型的更具實驗性的技術。


年份: 2024 - 2026

項目負責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八股制藝與明末傳奇結構的發展

結構是傳奇創作關鍵的一環。晚明文人傳奇動輒三十到六十齣。如何組織、結構長篇傳奇,誠為當時曲家關心的課題。論者指出,文人傳奇的結構深受八股制藝之章法結構影響。諸如清初金聖歎、李漁的戲曲批評論理,均對制藝結構有所借鑑。至於金、李之前的晚明時期,制藝是否同樣影響及傳奇創作?這是目前學界未知的領域。此外,過往有關制藝與傳奇結構交涉的討論往往指出,傳奇所呈現的起承轉合和對稱結構,都是受到制藝的影響。事實上,中國古代多種文學體式都呈現出這些結構特徵,可見此等類比是片面且不科學。申請人認為,八股制藝源自經解,其中結構方式既受經解「代聖人立言」的先天結構約束,又受到文學的後天結構影響。職是之故,本計劃擬回歸晚明的歷史文化語境,選取晚明二十位代表曲家的傳奇為例,以制藝的「先天結構」和「後天結構」為雙重濾鏡,探討制藝結構曾否介入晚明傳奇的創作、打破傳奇結構固有的局限,並重新審視制藝介入傳奇結構發展之文化內涵。


年份: 2024 - 2026

項目負責人 -

胡梓穎博士

距離之眼:汪啟淑及乾隆時代的文學與文化

本項目擬撰寫一部專著,以汪啟淑(1728-1799)作微觀視角,研究乾隆時期的文學與諸種文化的關係,及呈現的文人心理。我們將發現,物質文化、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影響著文學的接受、寫作與價值,亦促使了傳統與現代(乾隆當時)的角力與協商。汪啟淑活躍於清代乾隆時期,他是鹽商、收藏家、詩人、官員,喜愛遊歷、結客、編書。他一生的活動都連結著當時的文化圈子,有擁有特殊的社經地位,但卻無法成為文化圈的第一流人物。四庫開館徵書時,他是鮑廷博以外獻書最多的藏書家,得到御賞;又以印癖聞名,編的《飛鴻堂印譜》是清代最重要的印譜之一。但他的詩文成就卻鮮有人談論,作品亦流傳不廣。以捐納得官,使他的仕途無法跟正途出身的士人相提並論。清人記載他的事跡頗多諷刺其嗜古性格。今人編訂的清代詩史和選集,亦不會提及他。總之,汪啟淑是一個文化夾縫人物。通過他的行跡、交遊和文藝活動,可以從另一角度觀察乾隆盛世的文學及文化。


年份: 2024 - 2026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漢化辛約翰:辛約翰劇本在大中華地區的翻譯與接受

辛約翰(1871-1909)在二十世紀愛爾蘭文學備受推崇,特別是其戲劇創作,例如《西部痞子英雄》和《騎馬下海人》,尤為後人所稱頌。今年是辛約翰一百五十週年紀念,其作品經常展示鄉野、抵抗、想像的重要性,同時卻也因其另類書寫國家與女性而遭人詬病。辛約翰雖然在歐美文壇頗有名氣,但相較於葉慈等塞爾特文藝復興作家,其劇作在大中華地區較少人聽聞。然而,自1920年代以來,辛約翰戲劇在中國及台灣已有九位譯者,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這些譯本雖質量可觀,卻少見相關研究。本計劃將詳細討論辛約翰戲劇的中文譯本,內容包九位譯者:郭沫若、徐序瑄、田漢、彭鏡禧、馬清照、陳戈、蔡進松、張崇旂、謝志賢。為能進一步瞭解辛約翰的中文譯本,本研究亦討論《西部痞子英雄》的兩個劇場表演,第一場於2006年在北京演出,而第二場則在2016年於台北登場。本計劃擬依照譯本出版的時間順序,研究辛約翰戲劇在大中華地區的譯本與舞台演出,期能處理不同年代譯本的重要議題:跨文化翻譯的本質與類型、中西方文化的交互影響、早期文化藝術的歸化與異化、可譯性的語言學問題等等。除了上述譯本與舞台演出以外,為能全盤了解辛約翰作品於華文地區的接收與理解,本計劃也將檢視其他研究資料,例如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以及報章雜誌文章等等。橫向來看,本研究將有助深入瞭解辛約翰戲劇在大中華地區的翻譯、接受、以及影響。縱向而言,本計劃將有助於闡明辛約翰劇本中譯作為現代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一環的意涵。


年份: 2022 - 2025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文藝新潮》與香港現代主義

香港現代主義究竟始於何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例如,有部分學者認為香港現代主義的起點是五十年代,但亦有研究認為應該追溯至更早的時間。雖然要為香港現代主義的起點定一個準確的年份並不容易,但一般認同《文藝新潮》在這個文學思潮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文藝新潮》於1950年代由馬朗(馬博良)出版,他本身是詩人但同時亦是這本文學雜誌的編輯。由於《文藝新潮》對香港現代主義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兩者的關係一直是研究及討論的焦點。然而,到底《文藝新潮》多大程度上倡導現代主義仍然需要進一步討論。事實上,雖然馬朗指出《文藝新潮》是旨在推動現代主義的發展,但雜誌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李維陵卻持不同想法。李維陵在雜誌的第七期中指出,「現代主義」這個概念能否涵蓋現代生活的種種問題是值得反思,及有待研究。正如上述提到儘管香港現代主義的起點還沒有定論,但較能肯定的是《文藝新潮》對香港現代主義日後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是項研究將集中在以下的議題上:《文藝新潮》包含了哪些現代主義的特徵?事實上,在現有的研究中只有極少數對現代主義的特質進行探討。同樣地,現有的分析亦很少參考最新的西方現代主義論述。這項研究希望透過分析雜誌全部內容(共十五期),嘗試補充這些方面的研究,其中焦點會放在以下兩種重要的特色。這個研究計劃提出並且說明這本雜誌政治取向的轉變(由民族主義改變為本土主義),以及把中國抒情傳統本地化這兩種特徵,為日後香港現代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項研究計畫相信通過把《文藝新潮》中主要的現代主義特色勾劃出來,會有助理解早期香港現代主義的特徵。


年份: 2022 - 2024

項目負責人 -

區仲桃博士

香港電視劇中的內地人形象:媒體再現的歷史

研究摘要媒體再現是文化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誰可以出現在電視上?他們的形象是多元的,抑或是定型的?為什麼?後果如何?這些是審美和政治的問題。本研究計劃書寫一部香港電視劇(下稱港劇)再現的內地人形象的歷史。從懶惰的囚犯阿燦(《網中人》1979),到高學歷的狡猾女人田蜜(《不懂撒嬌的女人》2017),內地人形象變得越來越複雜、多變和矛盾。這種再現具有符號權力,既可以幫助人們想象陸港關係,也定義著香港身分的內容。馬傑偉(1999)和Gunn(2006)發現了前九七港劇中的一個二元論:野蠻/文明,他們/我們,內地人/香港人,這幫助建構了香港身分。此二元論意義重大,因為它持續出現在後九七港劇中。但是,他們沒有批評此二元論的陰暗面:歧視和符號暴力。


年份: 2021 - 2024

項目負責人 -

周潞鷺博士

不穩定的空間:移民、空間性和難民圖像小說

21世紀的難民危機是全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如今估計有超過6800萬人流離失所。後殖民與離散研究對新移民的重新概念化移民理論的反應緩慢。由於難民身份的特徵是無國籍、暴力與不穩定,所以傳統的離散身份形成理論在解釋難民身份時略顯得不足。在流動過程中,難民往往難以建立僑民身分認同,也缺乏僑民研究中推崇的混合認同和世界主義認同。


年份: 2021 - 2024

項目負責人 -

Dr BANERJEE Bidisha

日本詩僧萬里集九對蘇軾的詮釋與想象——東坡抄物《天下白》研究

蘇軾號「雪堂」,是北宋文學、藝術、宗教融合的推手。黃州貶謫期間,「如來藏思想」成為其安頓心靈、指導文藝的資源之一。蘇詩的宋、清兩代註者號稱「百家」,但儒家學者的視野有時會限制闡釋的邊界。日本室町時代,「五山僧」萬里集九撰著東坡抄物《天下白》,以漢字為主而輔以假名,歷時五年,遍註蘇軾的全部詩作。他擁有藏主、詩僧的修養和立場,因還俗而懺悔,與蘇軾的某些知識與心態,不期然形成共構。他視蘇軾為「雪山大士」,視其黃州書齋雪堂為「雪山道場」,為探索蘇軾文藝、佛學的交融提供了新視角。然學界未諳此註,研究極少,更從未立足至關重要的宗教立場。本案考察蘇軾雪詩、雪畫的如來藏意涵,可探索「文學藝術思想史」的新路徑;凸顯《天下白》相較宋、清及早期五山蘇詩註釋傳統的個性,可拓寬「東亞經典闡釋學」的視野;藉助萬里的漢詩文集《梅花無盡藏》,考察其隱居「梅花無盡藏」草庵,為地方僧俗講授蘇詩的行跡,可豐富日本漢學史的認知。


年份: 2021 - 2023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乾隆嘉慶考訂詩研究:資料與架構

清代乾嘉兩朝國勢強盛,考據學盛行,流而為詩歌,出現了考訂詩的寫作潮流。考訂詩寫作潮流維持了約一百年,這種詩歌以各種文物的考訂為主題,重視資料的爬梳選擇,大多以古詩及歌行體寫作。詩歌史和詩歌批評對以學為詩多予批評,認為其損害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特點,故一直排斥這種詩歌;要麼一面倒批評,要麼讓它們在詩歌史中失踪。然而,一種詩體能興盛百年,自應有各方面的條件造成,僅憑依既定的詩歌史大敘述是無法反映它的真實價值。畢竟,這種詩歌在當時是跨流派(浙派的厲鶚、杭世駿,肌理派的翁方綱,性靈派的袁枚、楊芳燦)、跨地域(北京、廣州、杭州等地)、跨階層(名臣如王昶、紀昀,學者如桂馥、黃易,布衣文人如黃景仁等)如此廣泛地流行。而且,考訂詩出現在物質文化極為豐盛的乾嘉時期,不同的「物」在考訂詩和文圈中也有不同意義;以具體個案研究引入不同的研究視角,當能藉此觀察物質、人與文學的關係,對清代詩歌的價值產生新的理解。


年份: 2021 - 2023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香港的抒情傳統1970 - 1990

自從陳世驤於1971年在「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比較文學討論組的致辭時指出,相對於歐洲的史詩傳統「中國的抒情傳統卓然顯現」後,抒情傳統論述在歐美及中港台的學術界引起了關注和爭論,至今已成為中國文學眾多研究路徑的其中一種。由於香港曾經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的關係,所以香港的抒情作品呈現出和中國大陸和台灣不同的特徵,但香港的抒情傳統特色一直備受忽略。是項計劃提出香港自1970年到1990年間創作了一批小說及電影,有助建立香港的抒情傳統。


年份: 2021 - 2022

項目負責人 -

區仲桃博士

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

慶曆至熙寧、元豐年間(1041-1085)的政治變革與文體革新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如何解釋這現象?北宋最負盛名的文人不僅是文學人物,也是當時的思想領袖;他們如何在「世變」的時代,通過更廣泛的「文」的形式,按自己的理念承傳「斯文」,立天下之「典範」?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探討北宋「文道觀念」和「王言之體」以及「禮」的聯繫。


年份: 2020 - 2022

項目負責人 -

馮志弘博士

即將消失的聲音:冷戰時期香港左派電影工作者的口述歷史

該口述歷史項目旨在記錄1949年至1966年間活躍的香港左派電影工作者的聲音,以重建冷戰時期的香港歷史。研究者採用當時對「左派」的普遍定義,將左派電影工作者定義為在三大左派電影公司及中國獨立製作電影的人員。直到1960年代中期,左派控制了香港電影市場的顯著份額,製作了許多受歡迎的電影,並將作品及中國電影出口到其他華人社區。


年份: 2017 - 2021

項目負責人 -

許國惠博士

跨地域的文學流轉─王敬羲、港版《純文學》、「文星叢刊」與六七十年代臺、港文學場域

本計劃擬以王敬羲主編之港版《純文學》及港版「文星叢刊」為例子,研究六十年代臺、港文學場域,以及六七十年代臺、港兩地文學出版所涉的文學傳播與接受課題。王敬羲(1932-2008)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學課程後到台灣升學,回港後透過他開設的正文出版社,出版《純文學》(香港版),又透過一九六八年開設的文藝書屋引進「文星叢刊」,以至當「文星叢刊」在台灣被查禁後,以文藝書屋名義在香港延續出版,許多香港讀者透過港版《純文學》接觸台灣文學,透過文藝書屋讀到殷海光、李敖、柏楊、白先勇、余光中等作家著作,因此,王敬羲被視為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化橋樑」。

 

但另一方面,他未能妥善處理版權和版稅事務,屢屢被指責不予作者版稅、損害知識產權,王敬羲在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所造成的,是複雜的文化出版事件,本計劃擬全面探討王敬羲在臺、港兩地的文學出版流佈,以及文學場域上的意義。


年份: 2018 - 2020

項目負責人 -

陳智德博士

丘世文及《號外》研究: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書寫語言及身分認同

本項目以「書寫語言」的視角結合丘世文和《號外》的研究,檢視這位作家和這份刊物在七、八十年代走過的道路,深入審視香港主體性建立的過程,了解粵語作為書面語言的發展和身份認同的密切關係,重申丘世文和《號外》開放式的本土精神。我們也將把丘世文和《號外》置於時代的版圖中,以見全球局勢對香港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年份: 2017 - 2020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滿洲的國際教育:哈爾濱的波瀾學校,1890s-1940s

本項目聚焦哈爾濱波蘭學校的制度與實踐,分析從1890年代到1940年代哈爾濱波蘭社區的歷史。


年份: 2016 - 2018

項目負責人 -

Dr DITTRICH Klaus

“真實的痕跡:後殖民及離散文學中攝影缺席的在場”

文學和攝影經常被認為是姊妹藝術,它們的混合性可見於攝影 (Photography) 的詞源,即「以光書寫」。儘管不少學者已研究過兩者在製作方面的共通之處,可是針對文學作品中以攝影作比喻或象徵的研究卻仍見貧乏。本研究正是旨在離開一般只集中在文字和影像之關係的學研方向,並將焦點轉移至影像在文學作品中以口述或敘述的存在形式和作用。部份學者曾提出影像有其文本性:它們能被閱讀和闡釋(Mitchell 1995, Petit 2006),但仍未有研究分析過文本中被敘述的影像


年份: 2015 - 2017

項目負責人 -

Dr BANERJEE Bidisha

陳寅恪的文學觀念與實際批評研究

本計劃試圖從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史的角度入手,全面整理陳寅恪有關文學的論述,闡明他的文學觀念,並且深入辨析他的研究方法與前人的異同。


年份: 2015 - 2017

項目負責人 -

李貴生博士

日常生活的現代性:一九七零年代香港新詩

本項目旨在研究1970年代香港新詩對日常生活的描繪,不限於「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


年份: 2015 - 2017

項目負責人 -

余君偉教授

梁秉鈞的文學創作與香港現代主義

本項目以梁秉鈞的主要作品為例,展示他如何將看似不同但實際相關的主題納入香港現代主義的範疇,並豐富這一文學運動的內涵。


年份: 2014 - 2017

項目負責人 -

區仲桃博士

看不見的女人:重新評估現代愛爾蘭文學中的格雷戈里夫人及其作品

本研究旨在重新評估格雷戈里夫人及其作品,並探討女性寫作的本質,確定她對現代愛爾蘭文學的貢獻。


年份: 2015 - 2016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簡帛文獻與思想史第二期

本項目旨在檢視文獻學與哲學的方法,探索結合這兩種方法的可能性,並結合早期中國思想史的觀點以研究新出土的中國簡帛文獻。


年份: 2013 - 2016

項目負責人 -

鄭吉雄教授

蔡元培紅學範式研究:從文學研究史的角度看

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本計劃試圖全面考察蔡元培的索隱紅學,闡明此一研究範式的學術觀念和操作方法,並且重新檢討其有別於新紅學的本質特徵。


年份: 2012 - 2013

項目負責人 -

李貴生博士

  • 在可持續高科技城市農業中安置關懷
    項目負責人 - 王莹博士
  • 假髮:一種冷戰時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
    項目負責人 - Dr PETRULIS Jason Todd
  • 糾正暴行:後殖民東南亞文學中的和解形式
    項目負責人 - 謝延雅博士
  • 史實與想像之間:《穆天子傳》與中國早期小說的興起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 日本禪僧萬里集九的黃庭堅詩註《帳中香》研究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在可持續高科技城市農業中安置關懷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嚴峻,城市化發展急速,加上人口增長,可持續性的糧食供應成為引發熱議的關注點。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和挑戰,高科技、垂直城巿農業被愈發視為一種未來可行且不受氣候影響的本地糧食來源。高科技農業通常包括水耕或魚菜共生的種植方法、使用LED燈照取代陽光、封閉受控的生長環境和各種自動化措施。這些農業方法逐漸被視為一種適應氣候轉變的可能的模式,但相關研究在香港及其世界各地仍然局限於以農業科技的角度作探討。本研究項目以跨學科的環境人文學為框架——以人文學科的視野和方法與農業科技和環境科學進行具建設性的對話——來探討這一新興且重要的農業範疇,並且聚焦香港。本項目將運用綜合的質性研究方法,例如實地考察、訪談、焦點小組和文獻綜述分析。本研究項目將以豐富且實質的研究材料為基礎,以關懷(critical care)、未來(future),和以非人類為中心(more-than-human)的概念為參考和反思,發展以關懷為基礎的創新的概念性路徑——關懷生態學——來解釋、評估和介入城市農業建設之中有爭議性的關於關懷和未來的敘事和實踐。研究的核心問題包括:目前城市農業實踐中關於關懷和科技主義敍事所引向的未來有甚麼問題和限制?現行和新興的以科技控制的城市農業實踐將會實現,或障礙,哪些多重面向的未來和關係的發展?這些實踐又會引致哪些多物種的後果?通過批判性的關懷,與及具時間性和以非人類為中心的思考維度來探討城市農業可如何開啟更多的空間,構想更可持續的農食生產的模式?項目的研究成果將為相關的議題提供社會和文化理解。這有望提升香港推廣城市農業實踐的可行性,並為邁向可持續的未來糧食供應提供堅實的基礎。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通過探索概念及實例,這個研究項目將提供一個於氣候危機時代城巿創新科技的案例,推進有關人類-環境-科技交錯複雜的關係的理解。


年份: 2024 - 2026

項目負責人 -

王莹博士

假髮:一種冷戰時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

透過追溯一種奇怪商品的「生命」—人髮與合成纖維假髮,〈假髮:一種冷戰時期商品的全球史,1958-1979〉探討了在美國冷戰保護傘下亞洲的「奇蹟性」經濟增長。 在1960 至 70 年代期間,假髮成為亞洲重要的冷戰時期商品。它是南韓的第二大出口產品,受雇人口超過40,000 人;同時是香港第四大出口產品,產業聘用高達30,000人,並在印度和新加坡屬於國家支援產業。到 1970 年代,當只有四成的美國女性配戴假髮的時候,假髮已成為由亞洲假髮製造商和韓裔美國假髮零售商主導,價值達 10 億美元的全球產業。即使沒有人打算以假髮來推動亞洲工業化和全球化,其興起並非偶然。隨著美國將其1950年對華禁運擴大至包括共產主義「亞洲」頭髮,切斷中國 1000 萬美元的頭髮貿易以懲罰其越戰升級,假髮於1965年成為冷戰商品。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干預實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限制共產主義頭髮貿易,禁運摧毀了依賴來自中國頭髮的香港假髮業,而韓國藉著自行收集「反共」頭髮,造就了南韓產業的興起。當亞洲假髮製造商爭先恐後地尋找新的、意識形態上可接受的頭髮來源時,一幅錯綜複雜的冷戰時期亞太地區地圖由之而成。商人從中國經印度尼西亞走私頭髮到香港,再從非結盟的印度空運到美國盟友南韓。因此,假髮揭示了亞洲出口導向工業化如何在美國冷戰影響底下及其範圍之外形成本計劃以全球和跨領域進路研究冷戰時期歷史。研究假髮的移動軌跡讓我們對亞洲的發展有不同的理解。亞洲的工業化不僅受到冷戰政治及經濟層面影響,更受到從官僚及工廠工人到美髮小販和戴假髮者等普通百姓的影響。通過結合「自上而下」(外交史、政治史及經濟史)和「自下而上」(社會史、勞工史及物質文化)的方法,本計劃以方法論介入兩個發展中的歷史領域—資本主義歷史及全球史,並建構對全球史厚實的跨國研究進路。〈假髮〉將產生一份書籍提案、會議報告、一篇期刊文章和一份完整的書稿。為了在學術界之外產生影響,項目成果將用於製作多語言全球史教材,這些教材將在本地和通過網站向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傳播。


年份: 2021 - 2025

項目負責人 -

Dr PETRULIS Jason Todd

糾正暴行:後殖民東南亞文學中的和解形式

本研究對後殖民東南亞文學中的和解想像進行批判性的闡述。其旨在考慮文學作為媒介如何探索東南亞過去和現在衝突的修復可能性。我們如何理解東南亞英語文學,並批判性地理解和解的魅惑?這些文本如何在其文學策略、敘事形式和形式結構中記錄修復的慾望?文學想像在當今世界各地衝突頻發的空間中扮演著什麼美學、倫理和認知角色?儘管和解在全球公共話語和過渡機制(如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在文學人文領域尚未獲得持續的討論。在後殖民研究中尤其如此,這些話語經常強調抵抗的倫理價值,並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和解。儘管近年來一些後殖民學者開始研究和解的複雜性,但他們往往忽視了東南亞英語敘事的和解潛力。作為第一次嘗試,本項目旨在為後殖民研究恢復和解這個詞彙,並將該領域的範圍從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的主要地點轉移到經常被忽視的東南亞。具體而言,本研究審查了東南亞英語文學關於四個衝突的討論:日本佔領馬來亞的小說,越戰的短篇小說集,柬埔寨種族滅絕的文學回憶錄,以及最近關於羅興亞人危機的詩歌。本項目認為,通過處理暴行及其後果,後殖民東南亞文本在主題上和結構中記錄了和解的倫理。這些文學試圖糾正東南亞內外的不公正現象並修復受傷害的社區,儘管這項任務是艱鉅的。與其在政策和法律途徑中的表現有别,美學中表達的和解捕捉了修復工作的矛盾性、局部性和文化歷史背景。所有案例都考慮了和解的可能性以及不可能性。總體而言,本研究表明東南亞英語文學對重新思考官僚和法律領域之外的和解做出了重要貢獻。


年份: 2021 - 2024

項目負責人 -

謝延雅博士

史實與想像之間:《穆天子傳》與中國早期小說的興起

關於中國小說的起源,過去多以魏、晉為伊始,至唐代發展成熟。近年來出土文獻研究提供了戰國、秦漢時期,早期小說的材料。但是有關中國早期小說的起源、文體特徵以及社會意義,由於史料不足,學界尚乏共識。本研究認為,《穆天子傳》恰可以彌補這一個缺環。

作為中國史上最早出土並完整流傳至今的出土文獻,《穆天子傳》的研究涉及文獻學、古文字學、文學史與歷史地理學等多個學科,具有深遠意義。基於本人過去在西周史的研究基礎,本研究欲對《穆天子傳》作一次通盤研究。首先,從古文字學與版本學的角度,重新檢閱其文本與文字隸定的正確性。其次,以年代明確的金文為時間標尺,分析《穆天子傳》包含的多時代成份。在這些基礎之上,本研究進一步從文學史的視角,探討《穆天子傳》的文獻性質。本研究希望超越真、偽二分的傳統框架,改由史實與想像互動的文學創作過程,解釋《穆天子傳》包含真實與想像成份的原因,進而探討戰國時期史學傳統蛻變出小說的背景與歷程,以及早期小說的作者、讀者、傳佈以及閱讀方式等議題。最後,本研究將以《穆天子傳》保存的地理訊息,探討戰國時期魏國的地理知識及其西北地理想像,為早期小說真偽雜糅的文本特質提供又一例證。

本研究涉及《穆天子傳》的文本基礎以及歷史意義,期許其對文獻、歷史、地理與文學史,均作出貢獻。


年份: 2017 - 2022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日本禪僧萬里集九的黃庭堅詩註《帳中香》研究

十一世紀的黃庭堅(1045-1105)號山谷,是型塑北宋詩歌與禪宗形態、內涵的代表。其《山谷內集》有詩逾七百首,是今人認知山谷詩學、禪學的核心文獻。該集歷來以難解而聞名,註家甚少。自古及今的華人世界內唯宋代任淵(1090?-1164?)曾遍註內集詩,又唯錢鍾書(1910-1998)選註的逾八十首為當代學界山谷詩註的典範。然而,十五世紀室町時代的日本禪僧萬里集九(1428-1507?)曾著書《帳中香》,以漢文遍註內集。萬里獨特的知識背景、闡釋立場與心態,使得該書在詮解旨趣異於華人註家的同時,尤在認識《山谷內集》中詩禪關係的問題上,深具洞察。然此書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長期未為學界所熟知。本計劃即將針對萬里集九及其《帳中香》展開首次全面研究。筆者尤其將通過檢視該書以禪解詩的獨特路徑,反思《山谷內集》固有的內典化傾向,進而重新認識黃庭堅所引領的迥異於唐代傳統的宋型詩禪新風。同時,本計劃亦將有助學界重新探索,近古以降的中日兩國在詩禪文化上曾有的互動與共性。


年份: 2018 - 2020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在香港看中國電視劇:年輕人,身分認同與跨文化消費

香港電視劇曾幫助定義香港身份,出口到中國的電視劇也影響了幾代內地觀眾。然而,近年來出現了「反向流動」:許多香港年輕人對中國大陸製作的電視劇(如《步步驚心》、《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產生了興趣或偏好。這一現象並非不言自明,自2008年以來,香港的國民認同感都在下降,特別是在年輕人中。因此,本計畫探討了一個重要且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何內地電視劇仍受到香港年輕人的歡迎?


年份: 2017 - 2019

項目負責人 -

周潞鷺博士

香港的秘書史: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的個案

在香港,秘書職業被視為女性最早的白領工作之一,並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香港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時香港正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該項目將以嘉諾撒聖心商學書院為個案,追溯這一現象的歷史。


年份: 2016 - 2019

項目負責人 -

姜鍾赫博士

鬼神.禮法與文道觀念—以北宋文人歐陽修、曾鞏、蘇軾為中心

本研究計劃試圖以歐陽修、曾鞏、蘇軾對「鬼神」的認識為切入點,把他們的「文道觀念」和「祈祭禮文」、「禮法行為」相聯繫。一方面作精細的個案研究,同時希望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北宋文人如何理解「禮文」、「禮法」和「道」的關係。


年份: 2016 - 2018

項目負責人 -

馮志弘博士

座標上的惠特曼:當代美國文學的監控、民主、與自傳

在本項目探討當代作家以自傳中出現大規模監控在民主文化中,並焦點在二十一世紀民主與監控間的公民主體表象與自我呈現。


年份: 2016 - 2018

項目負責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革命、商業主義和中國性:社會主義戲曲電影在資本主義和殖民地香港的接受和挪用

本研究認為,冷戰時期中國對香港的文化影響十分深遠。除了探索兩個意識形態陣營之間的文化交流外,並為這些問題的提供解決方案。


年份: 2013 - 2017

項目負責人 -

許國惠博士

「抒情」概念與民國時期的古代文學研究:以李商隱和黃仲則研究為例

本研究聚焦於民國時期的古代文學研究,並以個案研究作為主要方法。


年份: 2015 - 2016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戰後香港方言文學運動研究

本項目旨在研究戰後香港方言文學運動的成績,考察左派文人在港推動左翼革命文藝的文學史意義,並揭示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城市,如何制約左派文人的宣傳和寫作策略。


年份: 2014 - 2015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 《蘇軾、黃庭堅日本中世善註兩種:天下白、帳中香》整理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 檔案研究:《多數、少數、個體:識別時代的美國文學》
    項目負責人 - Dr CLAPP Jeffrey Michael
  • 當代華語科幻小說對人工智慧決策系統的想像
    項目負責人 - 鄒文律博士
  • 後九七香港作家小說中的動物書寫研究
    項目負責人 - 鄒文律博士
  • 東方博物館(屬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館)藏《貉子簋》的藝術風格、鑄造技術與西周王朝的東境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蘇軾、黃庭堅日本中世善註兩種:天下白、帳中香》整理

日本室町時代(1336-1573)中期,五山學問僧群之間,存在一種研讀並講授蘇軾、黃庭堅詩歌的風氣,以15世紀為主,綿延一百數十年。五山禪僧,是日本中世最重要的知識精英群體。他們致力於研究並傳授宋型文化代表即蘇、黃詩,撰著了兼具註本與講義性質的抄物系統——東坡抄、山谷抄。此類抄物,體現日本禪林獨有的文字禪風,乃其中世重要的漢學研習載體。同時,作為宋詩的系統闡釋文本,可為理解蘇、黃提供獨具慧眼的新解釋,而迥異於宋、清兩代甚至當代註家。上述五山僧群中,萬里集九(1428-1507?)最稱翹楚。室町時代後土御門天皇文明十四年(1482),萬里時年55歲之際,完成了「百家註東坡詩」補註《天下白》25卷。後土御門天皇長享二年(1488),萬里時年61歲之際,進而完成了「任淵註山谷詩」補註《帳中香》21卷。兩書皆以漢字為主,輔以少量中世古日語片假名。二書是日本中世最重要的漢詩闡釋結晶,堪稱五山文化時代東坡、山谷抄之「最善註」。先於《天下白》約五十年,最早的東坡抄物《翰苑遺芳》已成書,其編纂立意在輯錄百家註讀者陌生的「施顧註」及「趙次公佚註」,故其特色在「資料性」。《翰苑遺芳》之後又有兩種東坡抄,江西龍派(1375-1446)《天馬玉津沫》,瑞溪周鳳(1391-1473)《坡詩脞說》,前者早佚而後者僅有稀見孤本。相較上述三種,《白》之特色在「獨立性」與「洞察力」。萬里長期擔任京都五山「藏主」一職,中年遭動亂而流離地方,被迫還俗,凡此知識儲備、遭際與心態,令其特具佛學修為、人生甘苦而來的思辨與洞見。因之東坡諸抄中,《天下白》最富日本禪門註家的立場與睿智,而適與蘇詩宋、清兩代註家鼎足而立。《帳中香》較《白》晚出,篇幅更長,寫作更顯成熟、系統。山谷諸抄中,它成書甚早,同樣特具「獨立性」與「洞察力」,因之影響最巨。其富有創見的詮釋思路,令其成為唯一足與宋註和錢鍾書《黃山谷詩補註》鼎足而三的日本古註。


年份: 2024 - 2025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檔案研究:《多數、少數、個體:識別時代的美國文學》
  • 利用美國主要檔案館的收藏,完成專著初稿

  • 與美國主要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


年份: 2023 - 2024

項目負責人 -

Dr CLAPP Jeffrey Michael

當代華語科幻小說對人工智慧決策系統的想像
  • 分析當代華語科幻小說作家(例如王侃瑜、顧適、林新惠等)如何通過文學進行思想實驗,描繪人工智慧決策系統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各種可能影響
  • 評價當代華語科幻小說作家對人工智慧決策系統的想像,怎樣映現他們對「身體」的見解
  • 促進本校之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發展,配合了大學實現人文學研究發現領先中心的目標

年份: 2023 - 2024

項目負責人 -

鄒文律博士

後九七香港作家小說中的動物書寫研究
  • 分析後九七香港作家如何通過敘寫動物,在小說中展現他們對於城市動物生存狀況,人與動物之關係等議題的思考
  • 為香港文學研究開拓動物/生態書寫之研究方向
  • 為日後以生態文學批評(Ecocriticism)的方法論來研究香港文學或當代中國文學,做好前期準備
  • 是次研究不僅有助促進本校之香港文學研究發展,更配合了大學實現人文學研究發現領先中心的目標

年份: 2022 - 2023

項目負責人 -

鄒文律博士

東方博物館(屬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館)藏《貉子簋》的藝術風格、鑄造技術與西周王朝的東境

清代出土的《貉子簋》(《集成》03977)幾經轉手,最終由瑞典東方博物館收藏。其銘文與藝術反映了西周早、中期之交東土紀國的歷史與文化,極具研究價值。然而,《貉子簋》並非考古發掘品,具有漫長而複雜的流傳史,使其器物與銘文的真實性有待驗證。此外,該器的紋飾特殊,需將其置於現代的考古學環境和譜系中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結合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以及科技檢測等跨領域研究方式,達成以下幾個研究目的:

  • 重建《貉子簋》的流傳史
  • 檢視《貉子簋》在考古學環境和譜系中的定位
  • X光檢測《貉子簋》的墊片、範線及其鑄造技術特徵(尚需經典藏之博物館批准)
  • 透過《貉子簋》探討西周紀國以及周王朝東方邊境的歷史與文化期望此研究可以闡發《貉子簋》的研究價值,並嘗試結合文獻研究與科技檢測的跨領域研究方法,同時與瑞典遠東博物館建立進一步的合作關係

年份: 2022 - 2023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全球視角下的《易經》多元研究
  • 展示這些跨文化對話如何塑造了中國內外對《易經》的理解

  • 進一步將《易經》研究擴展到跨國網絡,使其成為該地區及全球的共同文本


年份: 2021 - 2022

項目負責人 -

鄭吉雄教授

海洋詩學:想像亞洲移民主體性

本項目旨在:

  • 將海洋視為新興藍色人文學中的生態批評隱喻
  • 修正文學與文化研究中的陸地導向閱讀模式
  • 肯定亞洲文化敘事貢獻有關水世界下的移民身份重新思考

年份: 2020 - 2021

項目負責人 -

謝延雅博士

日本室町時代漢籍寫本《天下白》整理

室町時代禪僧萬里集九(1428-1507?)所著《天下白》一書,不但是日本蘇詩註本中的翹楚,置於北宋至清代的蘇詩註釋傳統中,也因其對於蘇軾詩歌與佛學、藝術成就精義的洞察而顯得別具慧解。本計劃即以現代標點整理該書。


年份: 2019 - 2020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外現形殘,內圓法相——香港特殊學校的佛化生命教育
  • 研究本港特殊學校的佛化生命教育的現況,希望在已有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可以反映本港佛化生命教育的全貌
  • 以上述同類研究為基礎,撰寫一本現時尚缺的「香港佛化生命教育」專書

年份: 2018 - 2019

項目負責人 -

馮樹勳博士

敘事文本理論架構建設研究
  • 建立比較完整的敘事文本理論架構:梳理現有理論框架,並補充及修正當中環節,使之更完整
  • 為分析和研究敘事文本,提供可供援引以及使用的架構和手段
  • 糾正現有關於敘事文本的錯誤看法
  • 為開發能用於分析和研究敘事文本方法打好基礎
  • 為撰寫分析和研究敘事文本方法專書作好最後準備

年份: 2016 - 2017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童子底佛性——香港幼稚園及幼兒園的佛化生命教育

本研究針針對本港佛教幼稚園及幼兒園學生,主要研究範圍環繞以下佛化生命教育課題而開展,包括:

  • 此一學習階段,由於屬於童蒙時期,應否展開價值/生命教育?
  • 如應當。則其開展方式與中、小學生,有否在本質上與教育手段上,有所別異?
  • 其教學成效當/否評量?如應。又當如何評量?
  • 此階段教育工作者,對自身與學生在生命教育上,又有何種的期許呢?

年份: 2016 - 2017

項目負責人 -

馮樹勳博士

常見意象研究
  • 借助語言材料,建立常見意象的基本系譜本計劃主要研究常見意象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呈現的情況,並為它們建立系譜
  • 通過收集及整理各種語言,建立常見意象的材料庫這將包括生活語言,文化語言如成語,類文學語言如廣告文字及流行歌詞,文學語言如詩詞散文小說等
  • 為培養學生文學賞析及創作能力,提供可行途徑近年本人不論教授文學欣賞或創作科目,常遇到現今大學生無法進入文學世界的可歎現象。其中一個關鍵在於他們沒有認識文學基本元素特別是意象的基礎。因此本計劃建立起的系譜和材料庫,可作為一道橋樑,對學生掌握文學賞析及創作能力將大有神益

年份: 2015 - 2016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從《雪曼夢》到《魯男子》——論曾樸的自我觀照與清末民初自傳文學

1924年,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把《華海花》列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自始其作者曾一直被論者標籤為晚清「新小說家」。然而,曾樸的文學創作生涯,其實始自1882年創作傳統戲曲《雪曇夢》前後,直到1935年逝世為止,跨越了清末和民初兩個時期。從創作清代戲曲,到晚清「新小說」再到五四運動後的現代小說,曾機一直緊貼當時的文學潮流。可以說,在文學改革的時代巨輪下,作者從未與時代脫節。《中國小說史略》脫稿之時,曾樸的創作生涯仍未終結;魯迅以一部尚未完成的《海花》,作為中國古典小說史的落幕,別具時代意義。然而,到了九十年後的今天,曾已作古超過半世紀;把他一生作品重新審視,不難發現曾模並不止是晚清的「新小說家」和翻譯家。他的文學生涯,正是清末民初文學發展史的最佳寫照。這正突顯了曾樸研究的特殊價值與地位。本研究將以民國初年由梁啟超、胡適等人牽起的自傳文學風潮為切入點,把曾文學生涯的起點和終點——《雪曇夢》和《魯男子》——作比較研究。透過這兩部自傳性質濃厚的文學作品,本研究將論析作者受法國文學影響前後不同的自我觀照,並進一步探討《魯男子》與民國初年的自傳文學風潮的互動關係,從而勾勒出清末民初作家意識形態的過度及轉變過程。


年份: 2015 - 2016

項目負責人 -

胡梓穎博士

生命導師的生命傳記——以推動本港佛化生命教育的兩位小學教師個案研究為例

在歐洲傳統中「傳記」(Biography)研究,從來都是以生命史的角度,對核心人物作全面的探索,因此這個領域的發展亦深受詮釋學(以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和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1859-1938)為代表)與質性社會科學研究(以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為代表)的學術浪潮下,成為現代史與教育研究的其中一項主要範式。

「生命導師」以生命引導生命,而其理念必須落實到現實行為中,使它們成為生命史(傳記)研究的最佳對象,誠如中國傳記文學的鼻祖司馬遷,在《史記》引用「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也在教育上能提供最佳的楷模(role model)作用。在本個案研究中,我們邀請了本港佛教辦學團體甲的小學中,主持生命教育的主要兩位持份老師。對他們進行深入的專訪,看看他們是因何及如何地擔任「生命導師」的角色,並會邀請他們為訪談的內容,提供一系列的經驗證據,例如:計劃書、課程大綱、學生心聲、教師的話和總結簡報等相關素材。研究團隊亦已在2015年11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了一篇相關而較宏觀的論文——香港小學佛化生命教育初探〉。

本計劃即以質化研究的方式,以「生命導師」的傳記研究,基於前述較宏觀研究的論文中,找出值得更為深探的研究領域,作進一步的開拓。


年份: 2015 - 2016

項目負責人 -

馮樹勳博士

韓愈的鬼神與祭祀儀式概念——以韓愈的城隍祭祀文為中心

該研究項目旨在探討以下問題:

  • 韓愈是唯一使用「柔毛」與「剛鬣」作為祭祀城隍的犧牲品的人,他為何這樣做?該研究將解釋並澄清韓愈使用這一儀式的特殊意義
  • 城隍並非五經中的傳統鬼神概念,作為純粹的儒家學者,韓愈對城隍的態度是怎樣的?本研究將探討韓癒的思想特徵,以及他的儒家信仰與文道理論的倡議之間的關係
  • 本研究也將回顧韓愈的其他鬼神論述,以重新評估他對天道的看法及其對文道的理解與實踐的意義
  • 本研究為項目負責人ECS計畫「鬼神.禮法與文道觀念──以北宋文人歐陽修、曾鞏、蘇軾為中心」的核心背景研究

年份: 2014 - 2015

項目負責人 -

馮志弘博士

香港研究:歷史與文化

歷史是檢驗人類行為、信仰與觀念的試驗場。當歷史帶領我們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穿梭時,我們了解自己從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換言之,歷史學科不僅是理解過去的手段,也是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的一種方式。當今的香港常被視為世界上進步的現代金融中心之一,東西方在此交匯了150多年,是一座獨特的中國城市。儘管殖民政府施加了西方的影響,香港仍然保留了中國身份,並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和政治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計畫將從不同層面和角度追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過程,在全球和本地背景下審視香港蓬勃發展史,並在香港的城市和鄉村環境中研究香港充滿活力的文化。基於五位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明年將舉辦一次會議,為年輕學者(包括研究生和講師)提供一個交流思想和合作的平台,香港目前還缺乏這樣的平台(香港大學下屬唯一的香港研究課程不提供研究生研究機會)。這次會議也將幫助當地學生了解香港過去的意義和文化的內涵。這不僅能讓學生成為知識淵博的教師,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對進行香港研究的興趣。


年份: 2013 - 2014

項目負責人 -

侯勵英博⼠、許國惠博士 及 姜鍾赫博士

許冠文電影中的喜劇手法與社會關懷

許冠文被一些評論家譽為都市喜劇電影之父,他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末期享有極高的人氣。作為1974年至1992年間12部電影的編劇、主演、導演或製片人,許冠文創造了一種節奏明快、依賴於鬧劇、視覺笑料、俏皮話與情境幽默的電影風格。這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喜劇形象:面無表情、卑鄙、自私、無能,卻也精明、敏捷、時而適應性強,並非完全沒有對他人的感情,也沒有對“城市叢林”的生活失去熱情。他的作品作為社會諷刺,涵蓋了勞工剝削、拜金主義與現代化影響等主題,反映了香港快速轉型為繁榮金融中心與國際大都市時期的社會心理。

與早期左派電影公司批判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一心一意擁抱某些傳統人文價值觀的作品不同,許冠文的作品表現出一種更開放、更矛盾的態度,並對香港身份認同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塑造。他的喜劇手法和狡猾的幽默批判了殖民地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所帶來的快速社會變革,殖民地越來越意識到資本主義即將“消失”,以及矛盾和妥協。儘管不乏探討許冠文電影特徵及其當代文化意義的文章,但很少有文章對喜劇手法作用的詳細分析,或將電影形式的特徵與許冠文對社會或意識形態的關注聯繫起來。此項研究的目的旨在填補這片空白,計畫負責人以過往對周星馳和卓別林電影中喜劇手法的研究為基礎,仔細分析許冠文的12部電影),闡釋許冠文及其同事所採用的主要喜劇技巧,涵蓋角色類型、肢體喜劇元素、敘事安排、反覆出現的視覺主題以及幽默白話文的語言特徵。基於現有的電影學術研究,並藉鏡聯合委員會對當地歷史的了解,我們將整理出這些電影所涉及的所有主要社會問題。然後,我們將探討喜劇手法在許冠文處理這些社會問題的複雜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試圖闡明香港晚期殖民時期身份形成的更大問題。

該研究將填補現有研究的空白,詳細分析許冠文電影中的喜劇手法及其與社會問題的關聯。


年份: 2013 - 2014

項目負責人 -

余君偉教授

安全、隱私與款待:新文學視角

研究者們計劃編輯一本全書探討性著作,一方面蒐集來自全球各地同仁撰寫的章節文章,另一方面也自行撰寫部分篇章。研究主題既源自於各位研究者的興趣與專長,也涉及現代與當代文學中持續進行的文學批評討論。

2013年11月,全球最大文學與人權組織在美國的分部 PEN America 發布了一份名為《Chilling Effects》的作家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美國及其盟友對監控與起訴的恐懼,正直接限制著文學創作。雖然這樣的恐懼並非新鮮事,但它們如今卻被明顯強化並迅速全球化。

在全球關注愛德華·斯諾登命運的同時,一個全球性的資訊拖網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與細緻程度持續存檔,國際情報機構聯盟也不斷進行深入分析。我們認為這些發展值得專注關注,因此提議以編輯書籍的形式,蒐集研究者們對於在安全化環境中國家、機構、社群與個人如何互動的文學呈現所提出的深刻見解。

這部作品集的顯著特色以及其對出版商的吸引力,在於它動用了三個當前迫切關注的理念。尤其是,本書將透過拓展“款待”這一概念在哲學、語義及跨學科層面的界限,以適應新興的安全化世界,從而對日益擴大的跨學科款待研究領域作出重要介入。藉由對多元地區、參照框架及尺度保持開放態度,該作品集將從當代視角啟動對安全文化的文學批評參與,同時與圍繞隱私及款待所展開的持續對話形成建設性的互動。

我們歡迎個別或聯合的隱私與款待議題作出貢獻,同時關注社會政治安全問題的並作出深思。


年份: 2013 - 2014

項目負責人 -

Dr CLAPP Jeffrey Mic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