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教與學項目

教資會資助的教學發展撥款項目
  • 學生教學夥伴:在「學生網絡小組」框架下,開展社區參與中文說故事與寫作教材及活動(並建立面向公眾的中文數據庫)
    •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學生教學夥伴:在「學生網絡小組」框架下,開展社區參與中文說故事與寫作教材及活動(並建立面向公眾的中文數據庫)

本計劃引入一種開創性的教與學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夥伴,參與設計中文說故事與寫作課程的教學方法及課堂。透過提升他們的教學參與度及累積教學經驗,培養他們成為主動、自信及具備明辨性思維且能提出富有見地的觀點的人才。


本計劃的主要目標包括:

  • 透過師生共同準備各項教材及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經驗
  • 透過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領導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能力與溝通能力,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
  • 建立一個中文線上敘事數據庫,促進香港高等院校的學者、教師及學生交流。參與計劃的學生將與教職員深度攜手合作,從教材設計、課程規劃、文學評論到安排中文說故事的寫作與課堂活動,直至最終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與維護數據庫、出版書籍等
  • 學生亦將能設計並進行問卷調查,以收集選修學生的反饋,予以評估並改進教學內容與方式。


跨院校層面的課程開發中,學生教學夥伴能為大學提供寶貴的經驗,除了可以瞭解如何將學生意見納入課程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讓院校累積如何最大化學習成效的經驗,為未來的每位高等教育學生提升學習經驗。可以預見本計劃顯著且有利的成果,有望提高社區參與度及推動中文說故事與寫作教學急需的教學方向,從而惠及整個香港高等教育界。


年份: 2017 - 2020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學院的教學發展撥款項目
  • 提升教學知識:以虛擬實境教授中國歷史促進學生正向心理

    •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 元宇宙裡的戲劇教育:課室外的新素養學習

    • 項目負責人 - 張曉恩博士

  • 透過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強調學習時情感層面的重要性

    • 項目負責人 - 余君偉教授

  • 寫作+:以創意寫作教學促進教學發展

    •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 開放式註解與人文教育

    • 項目負責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提升教學知識:以虛擬實境教授中國歷史促進學生正向心理

為配合教育局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及透過中國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正向心理,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開展了一項應用虛擬實境(下稱VR)技術的中國歷史教材設計計劃,希望通過虛擬實境教授中國歷史能提升教學效率,並促進學生學習正向心理。

本計劃旨在提升中史老師虛擬實境的教學法知識,開放予本校對中國歷史教學具熱忱的學生參與學習並進行研究,令學生有能力將VR教學相關理論及技巧應用在中國歷史教學之上。

於2022/23學年,文學及文化學系與校外合作單位「網龍」在大學校園內已陸續舉辦了五場VR製作培訓講座,主要是運用「VR創想+」軟件製作中國歷史教材,吸引了接近50人參與,參與學生都能從中學習到簡易但實用的VR 製作技巧。我們預期能在計劃期間內完成六個以中國歷史人物為主的VR教材,連結該人物所展示的正向心理要素,並於2023年7月到前線合作中學試教。

本計劃旨於讓初中學生進入虛擬場景,以第一身「沉浸」及「體驗」方式學習中國歷史和正向心理元素,同時提高教大學生的教學質量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運用創新科技教學,培養未來教育者的專業卓越和道德責任,並實現教大在教育方面領先的目標。


年份: 2022 - 2024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元宇宙裡的戲劇教育:課室外的新素養學習

教學發展項目「元宇宙裡的戲劇教育:課室外的新素養學習」於2023年1月開展。此項目目的是建立一個具互動性、新奇有趣及符合網絡安全的平台,讓學生可以在課後繼續學習戲劇。

在這元宇宙學習空間裡,學生可以選擇代表自己的虛擬替身進行各種戲劇活動,如過程戲劇、角色塑造及流轉角色等,並且可運用真人發聲或文字交談,同時亦可以以姿勢和動作等交流溝通。此項目將設計可配合元宇宙空間學習的課堂活動,在教授溝通技巧及文學欣賞等課堂裡以混合學習模式使用,讓戲劇教育元宇宙成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平台。除了提升學生語言及文學欣賞能力,此項目期望透過戲劇教育訓練學生的新素養——一種跨學科所需的思維模式,由技能層面如閱讀、寫作至文化及批判性思考。

除了設計戲劇教育的混合學習配套外,此項目亦會為教大同學及本地中學生提供戲劇教育工作坊,本地學校的工作坊將由參與此項目的教大同學主持;戲劇教育不但可為參與者帶來成長與轉變,導師從中亦有學習與體會,因此活動可讓教大同學及本地學校學生一同學習和成長。

戲劇學習的元宇宙空間建設已初步完成,並會在今年夏天舉辦的兩次工作坊試用;期望在使用這平台的過程裡,可發展一套元宇宙戲劇教育模式,而且有足夠經驗數據幫助我們了解元宇宙如何有助發展更具創意的戲劇教育,並為此教學方法開闢更多可競爭、合作以及融合的空間。


年份: 2022 - 2024
項目負責人 - 
張曉恩博士
透過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強調學習時情感層面的重要性
我們如何在心中調和(看似)矛盾的觀點?文化差異很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適用於所有的話題或每個人?文化心理學家可能會用長條圖來展示並強調有趣的文化差異,但我們希望你不要產生誤解。正是所謂「文化內差異(幾乎總是)大於文化間差異」,瞭解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涵去解釋為什麼不應以文化差異對個體建立刻板印象。

年份: 2020 - 2022
項目負責人 - 
余君偉教授
寫作+:以創意寫作教學促進教學發展
本計劃為教學發展撥款項目,由黃裕邦先生創辦寫作+線上電子學習平台,提供由各國詩人、作家與譯者設計的免費教材,為本地教師提供可行的構思,以推廣英文文學欣賞及創意寫作,進而促進第二語言英語的學習。最終鼓勵並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創意,增強他們作為預備教師或教授的英語創意寫作能力。

年份: 2019 - 2021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開放式註解與人文教育

開放式註解將學術界慣常的行為——在書籍或論文邊緣書寫註解——轉化為一項協作且開源的計劃。開放式註解的應用正逐步在各個領域(例如電腦程式設計)及各種情境(如同儕評審)中受到探討。

本計劃主張,新興的開放式註解工具與人文教育具有特殊的相關性。雖然該領域內容多元,但人文學科基本上圍繞著檢視小說、歷史、哲學及檔案等複雜文本的結構與細節。

一直以來,註解一直是一項讀者獨自進行的活動,而本計劃則將展示當學生與教師共同進行註解時,在文本邊緣一同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學習與教學空間,對學習產生強大影響。

計劃將探討教師如何以一種可讓學生所見的方式進行數位文本註解,以及當所有人共同瀏覽同一數位文件時,學生如何回應教師與同儕。最後,此計劃認定跨領域、不同情境及各異評估策略下的開放式註解為整合混合式學習於人文教育中的關鍵要素。


年份: 2018 - 2019
項目負責人 - 
CLAPP Jeffrey Michael博士

 

系所的教學發展撥款項目
  • 繪本 X 文藝創作: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 榮譽專題輔助計劃:文學及文化研究初探

    • 項目負責人 - 區仲桃博士

  • 指引:為文學論文準備可行的論點

    •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 走進繪本風景:促進讀寫教學 

    • 項目負責人 - 施偉諾先生

  • 從文物學習歷史:碑拓的理論與實作工作坊

    •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 元宇宙「歷」險:歷史人物虛擬實境教材套製作先導計劃

    •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 感官引導:以體驗式學習豐富創意寫作課程

    •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 走近劇院 :戲劇的印象 

    • 項目負責人 - 張曉恩博士

  • 駐校作家計劃:創意、實踐與課程(第一階段) 

    •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 強化學生撰寫畢業論文能力計劃

    •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 詮釋的多維性與東亞古典漢詩教學

    •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 我城我書學生大使

    • 項目負責人 - BANERJEE Bidisha博士

  • 流行文化教育:探討韓國流行文化的通識課程

    • 項目負責人 - 姜鍾赫博士

  • 文學概論科教材擴充計劃

    •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 李商隱詩的現地研究與教學 

    •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 實地學習如何促進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 項目負責人 - 馬健行博士

  • 文本細讀的教材探索 

    • 項目負責人 - 梁敏兒博士

  • 文學創作能力訓練學習庫 

    •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 創意寫作教材發展計劃:短篇小說寫作10個關鍵詞 

    •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 「古玉與中國文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探討  

    • 項目負責人 - 王良和博士

  • 「以學為本」的教學策略在中文科口語課堂的應用 

    • 項目負責人 - 譚志明博士

  • 文學概論科教材發展計劃

    •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繪本 X 文藝創作: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透過繪本和文藝創作形式舉辦比賽及展覽,內容連繫至閲讀、繪畫及人工智能技術,旨在鼓勵大學生認識蟹足腫,學習以正面態度面對疾病和陪伴病患者,並重視人文關懷。同時,向公眾宣揚關心大眾、關懷社會的訊息。

比賽於2024年11月至12月之間舉辦,主題為「《煩惱獅與螃蟹先生》背後:關懷病患者之聲」,參賽者先閲讀指定繪本,再運用人工智能繪畫,輔以文字作為讀後感,以表達對病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指定繪本《煩惱獅與螃蟹先生》由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一級講師蔡逸寧博士創作,故事講述主角煩惱獅在海底世界遇上意外,傷口形成的疤痕不單難以痊癒,更帶給他無盡的痕癢和疼痛。作者將其研發的教育理論(SMILE)融入繪本當中,探討患者面對蟹足腫的不同心理狀態和階段,以及表達對病患者的關懷理念。參賽作品根據評判審核及社交媒體平台公眾讚好數字結果,甄選出七幅優秀作品。

是次比賽之參賽作品亦於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1月15日之間向公眾展示,主題為「《煩惱獅與螃蟹先生》背後:關懷病患者的文藝創作展」,展覽地點為三聯書店灣仔文化生活薈,同場展出由蟹足腫患者親製的藝術治療作品。期間,蔡逸寧博士擔任由非凡出版社及一本讀書會合辦之「讀健康」分享會講者,除了向與會者介紹《煩惱獅與螃蟹先生》的創作理念,亦與精研微創外科中心陳東飛醫生、香港蟹足腫協會主席Edith以及蟹足腫患者Rachel,一起探討繪本和文藝創作如何在關懷病患中發揮作用,以及關於蟹足腫的知識及應對方法。


年份: 2024 - 2025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榮譽專題輔助計劃:文學及文化研究初探

本計劃將為修讀「榮譽專題 I:研究方法及計劃書」(畢業論文I)的學生提供文學及文化學領域的補充練習,幫助他們成為有熱情的研究者、獨立探究者及知識創造者。這些補充練習旨在強化畢業生的「創新」能力,並支援大學訂立的三項通用學習成果——問題解決能力、明辨性思維能力與創意思維能力。計劃目標包括:

 

  • 提升學生辨識研究主題的能力
  • 協助學生制訂全面且具動態視野的研究計劃,更完整地瞭解各項研究技巧背後的原理
  • 激發學生對與自身研究的相關知識進行更廣泛探索的動力
  • 幫助學生樹立能長期持續發展的研究願景
  • 建立一個實用的線上平台,為未來的相關計劃提供可調整及優化的資源

年份: 2023 - 2024
項目負責人 - 
區仲桃博士
指引:為文學論文準備可行的論點
  • 協助 BA(LS)、BEd(EL) 及 BA(LS) & BEd(EL) 雙學位學生提出有效可行的論點
  • 編製一份友善的指引文件,說明如何在文學論文中呈現有力的論述

年份: 2022 - 2023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走進繪本風景:促進讀寫教學
  • 在文學及文化學系的創意寫作及兒童文學課程(LIT 2003 & LIT 1002)中以文學漫步推廣驗式學習模式

  • 欣賞本地繪本的創作

  • 將閱讀與寫作技巧融入具體的教學之中


年份: 2022 - 2023
項目負責人 - 
施偉諾先生
從文物學習歷史:碑拓的理論與實作工作坊

「拓碑」技術始見於南北朝時期,是以宣紙沾上白芨水以浮貼於石碑表面,再經捶打、刷墨後揭下,以複製石刻文字與圖像的傳統技藝。本工作坊計劃傳授這一項絕學,並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 運用石刻史料探索與呈現歷史
  • 賞析石刻史料的書法藝術之美
  • 傳承拓碑絕學
  • 運用拓碑技術進行文化資產保存

本計劃教導同學發掘碑刻的史學與藝術價值,為本系歷史課程開啟新視角。本計劃複製的碑刻亦可作為本系開授之「HIS 1022 中國歷史研究法:史料、方法與田野考察」、「HIS 2031 中國歷史(三):宋至清中葉」以及「臺灣歷史:傳統與現代的連結」等科目的課程教材。本計劃傳授的拓碑技藝尚可運用於石質文物保存,既呼應本系歷史課程「總整計劃(Capstone Project)」的「公眾史(public history)」發展方向,也足以強化本校新創之「文化遺產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的教學。


年份: 2022 - 2023
項目負責人 - 
雷晉豪博士
元宇宙「歷」險:歷史人物虛擬實境教材套製作先導計劃

為配合近年教育界強調「元宇宙」、「虛擬實境」、「沉浸式學習」的趨勢,本計劃將創新科技融入中國歷史教學。本校中國歷史主修學生透過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認識虛擬實境應用在教育的現況,並掌握虛擬實境劇本的創作方式。最後,本校學生會以歷史人物為主題,建立本土化的虛擬實境的教材套。活動中,同時提升參與者的教育專業水平。計劃既配合文學及文化學系的使命,培育具備製作數碼教材的學生,提升本系學生的歷史教育專業水平;又能配合人文學院藉由對本地中小學教育的參與,以及與本地、國際伙伴的協作,推動知識轉移,以回應本地對歷史教育視野的需要;更能秉承本校帶領教育創新的發展方向。

本計劃的目標如下:

  • 為教大學生提供資源庫和互動平台,成果亦轉化為BEd(CHIST)、BEd(HIST)及PGDE(HIST)的教學法課程教材
  • 讓教大學生認識教育局歷史科課程指引提及的教學宗旨和目標,以創新形式推動歷史教學
  • 支援和鼓勵教大學生將教學理論加以實踐
  • 通過專業分享會,讓教大學生評估、鞏固和宣傳相關的教學材料和研究成果,並探討多媒體教學的新方向
  • 為本港高小及初中學生設計歷史人物虛擬實境劇本和工作紙,將知識和創見轉移,應用於學校及社會
  • 建立學系與本港學校的伙伴關係,將來可為本系學生提供更多學校體驗或試教的機會

年份: 2022 - 2023
項目負責人 - 
蔡逸寧博士
感官引導:以體驗式學習豐富創意寫作課程
  • 推動文學及文化學系創意寫作課程(中、英文;LIT 2003 &LIT 3046)中的體驗式學習

  • 創新一套全新的中英文創意寫作教學方法,著重於將味覺、嗅覺、觸覺或肢體動作融入創作過程


年份: 2021 - 2022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走近劇院:戲劇的印象

本計劃目標在於鼓勵修讀 LIT 3012 的學生觀看及欣賞戲劇,課程核心為觀察劇作中所呈現的「戲劇印象」;並運用戲劇印象的分析法,讓學生在討論劇作、創作劇本與戲劇表演時能夠加以運用。為達成目標,本計劃將為有興趣參與者提供戲票補貼。


年份: 2021 - 2022
項目負責人 - 
張曉恩博士
駐校作家計劃:創意、實踐與課程(第一階段)
  • 透過文學藝術及其他藝術形式培養並促進學生的創造力

    推動BEd(EL) & BA(LS) 課程的國際化

  • 加強準教師在中小學教授創意及創意寫作課程的培訓


年份:  2019 - 2020
項目負責人 - 
黃裕邦先生
強化學生撰寫畢業論文能力計劃
  • 協助一年級學生學習如何撰寫出色的畢業論文

  • 提升 LIT 2043 課程的教學與學習品質


年份: 2019 - 2020
項目負責人 - 
張崇旂博士
詮釋的多維性與東亞古典漢詩教學
  • 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搜集原始材料,進而自主深入研讀原典的能力
  • 合作式學習能力:研究性教學氛圍下,培養學生同儕及師生之間的協同互動能力
  • 研究性課堂的實踐能力:力求讓「教學性研究」與「研究性教學」互為表裡,真正讓研究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
  • 電子化、混成化學習能力:培養同學使用學術電子數據庫的同時,善檢、善用諸種東亞範圍內的古籍善本,使兩者相得益彰

年份: 2019 
項目負責人 - 
商海鋒博士
我城我書學生大使
  • 培養英語學系的學生對圖像小說的細讀及分析能力

  • 培養英語學系的學生運用圖像小說提升批判性視覺識讀、創意及明辯性思維的能力

  • 提供英語學系的學生製作教材的機會,以促進對 Shaun Tan 圖像小說之討論

  • 為英語學系的學生提供討論的平臺

  • 讓公眾參與香港首屆「我城我書」計劃

  • 給予部分學生擔任 2018–19 香港「我城我書」活動大使的機會


年份: 2018 - 2019
項目負責人 - 
BANERJEE Bidisha博士
流行文化教育:探討韓國流行文化的通識課程 

本計劃旨在:

  • 展示流行文化在大學課堂中的應用
  • 在香港的環境中運用現有的流行文化教育理論
  • 於流行文化課程中設計並融入創新教學與學習方法
  • 評估流行文化教育之各個面向

年份: 2017 - 2018
項目負責人 - 
姜鍾赫博士
文學概論科教材擴充計劃

文學概論科為語文研究榮譽學士課程以及多個教育榮譽學士課程的核心科目,同時也是文學領域的基礎科目,它的成功對本科生掌握與文學相關的知識,及進一步培養出自己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起著關鍵作用。一直以來,文學概論科的教材比較紛雜,沒有比較固定而且具代表性的材料。年前發展出來的基礎學習材料,得到學生認可,成為他們學習的必需。只是原有材料份量較輕,學生熱切渴望有更多可資參考的材料。本計劃旨在擴展原有的材料規模,以進一步促進本科生的學習以及科目的不斷發展。


年份: 2017 - 2018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李商隱詩的現地研究與教學
  • 以現地研究方法,整理李商隱詩歌的教學材料
  • 設計適合本科生程度的教學活動
  • 透過參與研究計劃和教學活動,提高參與者的學術研究能力
  • 承上,提高參與者的詩學鑑賞能力和歷史文化的認識
  • 促進自主學習

年份: 2017 - 2018
項目負責人 - 
葉倬瑋博士
實地學習如何促進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 本計劃旨在讓項目負責人授課之課程(如 HIS 2007《香港遺產:實地研究與體驗》、GEG 1057《生活文化在中國 》以及 CHI 1909《宗教傳播與社會變革》)的學生,能夠親身接觸文化實踐,增進對香港本地遺產與歷史的認識
  • 計劃將徵募集合作的學生成為助手,透過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民族誌田野調查與質性訪談,啟發其未來在教育或文化產業中的職涯發展
  • 培養學生之團隊合作精神及書面與口頭溝通能力
  • 促進歷史及中文教育榮譽學士課程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群之長期合作關係

年份: 2017 - 2018
項目負責人 - 
馬健行博士
文本細讀的教材探索

深化同學所學,並回應實習學校對教院學生「本科知識不足」的批評,探索多元而有的語文教學。由於學生在課堂上大多只面對課文,文本細讀的方式較之傳統宏觀的斷代的文學史教學,對學生來說較難掌握,而且沒有固定的規律可遵循,個別篇章的實證演習非常重要,將有利於讓本科知識如何運用到課堂提供一些範例,讓大家參考。


年份: 2016
項目負責人 - 
梁敏兒博士
文學創作能力訓練學習庫
將會建立一個適用於文學創作的訓練學習庫,以培養創作能力為主導,結合從觀察、聯想、想象到表現,從閱讀賞析到創作,以及從日常語言到文學語言三個維度,設計可供文學創作科應用的學習材料,內含認識,準備和操作三大部分。

年份: 2015 - 2016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創意寫作教材發展計劃:短篇小說寫作10個關鍵詞

本計劃著重於中學創新能力之培養。鑑於許多中學教師需要同時具備創意寫作能力及文學欣賞能力,該計劃旨在協助我校學生為未來從事中文文學教學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此教材亦可強化學生在文學賞析能力,成為文學教育專業的重要資源。


年份: 2014 - 2015
項目負責人 - 
李婉薇博士
「古玉與中國文化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探討
  • 設計「古玉與中國文化」科目的教學內容
  • 探討古玉與中國文化的教學方法。文學及文化學系並無相關或相類的科目,是次研究為日後相類的文化科目的教學作開創性的探索。國內一般大學的文博系,教授相關知識,主要讓學生看考古出土的實物、辨真偽、田野考察;本院以教育學院為名,對於文物、文化內涵的教學,應發展出一套新的教學方法,日後加以推廣。換言之,是次探究配合TDG "to encourage, promote and reward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teaching"。另一方面,本研究屬文學及文化學系的TDG,它配合學系發展古代文化研究與教學的方向。此外,張仁良校長在2014年1月24日 PAA and other initiatives的會議上,指出教院今後有四個應該重點發展的範疇,其中一個是「中國傳統價值」。「古玉與中國文化」的教學研究,既包含各種有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更包含道德教化的教學(孔子說:玉有十一德,玉與修身的觀念,影響深遠)

年份: 2014 - 2015
項目負責人 - 
王良和博士
「以學為本」的教學策略在中文科口語課堂的應用

本計劃旨在提倡的「以學為本」教學方針,提昇學員對「以學為本」教學方針的認識及運用技巧,並增強他們的口語教學及評核能力,故以王榮生提出的「以學為本」教學方針作為本計劃的目的:

  • 力求學案設計的科學實用,使學案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思考和動手訓練,在學案這一「媒介」的輔助下,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 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認真貫徹「以學定教、先學後教、以教促學、教學相長、當堂訓練、鞏固提高」的教學思想,通過學案這一載體,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習慣,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王榮生,2006)

年份: 2013 - 2014
項目負責人 - 
譚志明博士
文學概論科教材發展計劃
文學概論科為語文研究榮譽學士課程以及多個教育榮譽學士課程的核心科目,同時也是文學領域的基礎科目,它的成功對本科生掌握與文學相關的知識,及進一步培養出自己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起著關鍵作用。一直以來,文學概論科的教材比較紛雜,沒有比較固定而且具代表性的材料。本計劃旨在建立文學概論科的基礎學習材料,以促進本科生的學習以及科目的不斷發展。

年份: 2012 - 2013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