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作曲智能: 中學生在電腦輔助下的作曲方法與思維之研究
項目負責人 - 陳智偉博士 -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novice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in Hong Kong
項目負責人 - Dr TRENT John Gilbert - 譯者的專業地位:東亞地區譯者及翻譯委托人之觀點
項目負責人 - 廖鳳明博士 - 香港南亞裔學童的敘事能力發展
項目負責人 - 張顯達教授 - 發展學生對視覺藝術的批判回應: 以探究為本方法學習藝術評論及其成果的研究
項目負責人 - 譚祥安博士
研究計劃簡介 A) 闡述研究計劃的目的 1. 確認作曲智能的存在,該智能是革拿(Gardner) 所提出的音樂智能架構中的一環。 2. 透過觀察學生運用不同音樂智能 - 音高、節奏、音色及曲式,在電腦的輔助下創作的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研究中學生不同的作曲方法。 3. 透過觀察學生的作曲思維如何體現韋伯斯特(Webster)於二零零年提出的四項創作重要階段:一) 預備;二)時間;三)實現;四)確定。 研究方法 A) 參與人數 - 六十位選擇ICT in music課堂的學生。 B) 說明工作及步驟 - 這是一個以個案形式進行的研究,數據將會透過四項渠道收集:雲端系統、學生自我紀錄、小組討論、錄影。 - 參與的時間: 每星期六十分鐘的課堂。 - 所需時間:一個學年 - 是次研究將為準老師和在職老師提供寶貴的資料,以便將來用ICT來編寫有關課程。 - 是次所搜集數據將有助全港所有中學,於將來發展學生作曲智能。
年份: 2016 - 2018
項目負責人 -
陳智偉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145,000
This project will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s of eight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ir initial years of full-time teaching.
年份: 2016 - 2018
項目負責人 -
Dr TRENT John Gilbert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221,472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how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s and translation clients perceive translator professionalism, which is understood as not only involving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but also the virtues of trustworthiness and altruism.
年份: 2016 - 2018
項目負責人 -
廖鳳明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This proposed study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narrative in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of Hong Kong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ree sub-groups, namely, Indian, Pakistani, and Nepalese, who are commonly called South Asians.
年份: 2015 - 2017
項目負責人 -
張顯達教授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從新近有關發展學生視覺藝術批判回應的文獻中發現,學校相當依賴藝術評論模式的運用。一般而言,藝術評論的學習被視為學生透過語言來達成任務,例如運用語言對藝術作品作出描述、分析、詮釋和評價。吉伊根(Geahigan, 2002)不認同藝術評論的學習乃一以語言論述為實踐的說法;反之,他認為藝術評論的學習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以吉伊根的理論為基礎,本研究旨在發展、實地試驗和評價以探究為本學習藝術評論的方法。本研究以「設計研究」為主要硏究方法。此方法有系統而慎密,是一種在學習情境下尋求測試改善的研究法。本研究將發展和測試一個能夠增強學生藝術評論批判能力的教學方式。 本研究分為三階段進行。首階段為準備階段,共有八位教師參與認識各種不同藝術評論模式的工作坊,並發展出以探究為本的藝術評論課程設計。第二階段將集中在課程設計的實施上。研究者將視察三至五個課堂,並提出對課程設計的修改建議。最後階段則為探究為本藝術評論教學的成效和成果的研究。研究資料將由教師的訪談、教學觀察、課堂錄影,以及學生在藝術評論寫作的前測和後測表現而獲得。所獲取的資料將以新近學習藝術評論的理論作檢視,並加以運用發展出符合香港情境,且兼具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模式。 本研究有其迫切性意義,它填補理論、發展和實施探究為本藝術評論學習之間的缺口,尤以在新高中課程和香港中學教育文憑考試實行之際。誠然,新課程和考試兩者均強調藝術欣賞、批評和探究。此外,由於西九龍文化藝術區計劃的首階段將於2015年實現,故發展出具批判能力的觀眾顯得更為重要。本研究為關心我們下一世代批判能力的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們,提出適切的解答。
年份: 2014 - 2017
項目負責人 -
譚祥安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507,992
傳統上,香港粵劇藝術家致力發展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自20世紀中期,多位粵劇名伶成功建立了個人風格,受到觀眾的認同。今天,部份藝術家似乎不在意發展自己的風格,卻透過錄音和錄影模仿以往名伶的演出,期望觀眾的認同。藝術家對創意的觀念似乎隨時間而變化,今天的觀眾似乎已經接受甚或體會到這種轉變,然而並沒有學者研究這個現象。創意在西方是一個最受重視的共通能力,但是在東方傳統藝術中,包括粵劇,創意是一個被忽視的研究領域。 本研究項目將著力解決三個關鍵問題,期望對粵劇未來發展有正面的影響:(1)調查和分析由20世紀名伶所展示的藝術創意; (2)面對粵劇的創意觀念,藝術家和學生的視角如何改變?; (3)粵劇藝術的創意如何可以被專業演員和觀眾重新估值?這項研究將開展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分析由不同名伶演出的錄製音樂,分析集中在個別名伶詮釋的相似和差異。第二階段利用民族志方法觀察兩間粵劇教育機構並訪談持份者,研究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香港的粵劇的發展。第三階段的目標是調查專業藝術家、鑑賞家和初學者對粵劇創意的觀點。研究方法混合定性和定量工具,包括問卷調查和深入與志願受訪者訪談。 本研究將記錄並提供證據來解釋粵劇創意的發展。它將揭示粵劇創意的具體特點,和在何種程度上藝術家和觀眾的創意觀念受到社會文化背景所影響。研究結果將豐富目前中國人對粵劇創意的理解,並有助制定和實施一個有效的通識教育課程供未來的藝術家參考,以及刺激當代藝術家以追求藝術創意。
年份: 2014 - 2017
項目負責人 -
梁寶華教授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511,500
年份: 2014 - 2016
項目負責人 -
Dr GU Mingyue Michelle
英語教育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368,500
This project aims to carry out a more complete inquiry into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What are the model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HK primary schools? 2. Which models are more effective in fostering trilingualism?
年份: 2014 - 2016
項目負責人 -
王立勛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 以流動科技提升音樂學習:運動平板電腦的音樂排序軟件以促進香港中學文憑音樂科考試卷之創作部分
項目負責人 - 梁智軒博士 - 為大學生學術英語寫作“把脈”:診斷性測試系統的研發及效驗
項目負責人 - 謝琴博士 - 現代化城市的崛起:香港殖民地時期(1920-50)第一代華人建築師
項目負責人 - 劉亮國博士 - 形物像外:漢代的禮器、圖像與信仰
項目負責人 - 林巧羚博士
這項研究旨在探討使用流動科技的音樂排序軟件GarageBand(運作於iOS平台)和Walk Band(運作於Android平台)作為一種工具來促進香港中學文憑音樂科考試卷三(創作I)的成效。卷三(創作I)是香港中學文憑音樂科考試其中之一的必修部分。雖然這是必修考卷,但卻缺乏配合科技的教材。GarageBand和Walk Band是一個可以實時錄製音樂的多功能軟件。有了這個便利的裝置,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創作音樂。 本研究將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經篩選的音樂教師和高中學生將會被訪問有關音樂創作的教學議題。其看法和建議將被分析並制定出一個作曲教學理論框架和教學法。第二階段會是一個多案例研究,三間試驗學校將運行新的教學法,並會被觀察三個月。參與的教師和學生將接受訪問以驗證此教學法的成效。這項研究將會為學校的音樂教師提供可行和有效的教學法,讓參與香港中學文憑音樂科考試的學生作準備。
年份: 2016 - 2019
項目負責人 -
梁智軒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395,996
This project aims to fill this research gap by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coherent suite of language testing instruments (DiaWrite) to diagnose Hong Kong undergraduates’ relativ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writing academic essays in English.
年份: 2016 - 2018
項目負責人 -
謝琴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建築遺產保護與研究於香港特區政府2007-08年施政報告實施文物保護政策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專業和議題。 自那時開始,文物保育和教育一直在本地發展政策中備受關注。 這項研究將重新審視香港殖民地時期的建築設計,並探討二十世紀初的第一代華人建築師在現代建築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張力。 二十世紀初的二十、三十年代,一批華人建築師從海外或本地完成建筑或工程學業,紛紛想在香港大展拳腳。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的設計公司,投入各方面的設計項目,並為一個正在現代化的香港做出巨大的貢獻。 然而,許多學者常視這個時期的香港建築設計較其他中國城市落後,經典的例子包括許多有關上海的研究。學術界近期的新研究及發現 (包括這項研究在內) 會將以前被低估及忽略的香港建築推進一個新的層面和研究角度。本研究將會記錄一些已拆卸的建築物,亦爭取保留一些香港先驅建築師的設計,加上實地考察及訪問,目的是從新審視及調整以往對本地建築歷史的認識及理解。 這項研究將植根於西方和中國學術研究框架,並明確界定二十世紀初期的建築設計如何在西方殖民地建築形式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作出取捨。此研究將改善當前的文化遺產政策,並為香港現代建築的教育工作進一步奠定基礎。
年份: 2015 - 2018
項目負責人 -
劉亮國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542,034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器物研究,隨著近數十年來大量漢墓的發現及豐富的漢代文物出土,而有長足的發展。然而,過往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以個別器物或墓葬為探討對象。同時,考古材料多視為輔助文獻性質。而此研究則嘗試另闢蹊徑,提出不同的觀點,以「仿製」為主題,探索和重新思考漢墓中各種出土文物之間的關聯、特性與角色,以至箇中所揭示的漢代社會、文化和信仰的面貌。 古往今來,當不同物料之間存有價值的差異,仿製便會出現。古代中國亦出現不少相關的例子,如陶鼎、木璧等等,這以廉價的材料(陶、木),來仿製原來以貴重材料所製作的器物(青銅器、玉器等)的情況並不難理解,亦相當普遍。然而,在漢代墓葬中所出現的仿製情況並非如此單一。比如以玉仿製價值相對低廉的物料製器,便違悖了上述的邏輯。此外,當時這種仿製的概念,亦展現於實物與圖像之間。 此研究期望能梳理各種豐富的原始資料,包括考古出土材料、考古報告、博物館藏品、圖錄、文獻史料等,以將相關的漢代文物資料系統化。同時,透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探討一些被忽略的漢代器物仿製的情況,由此闡釋箇中的因由與動機,以及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和文化意義。除了以傳統歷史學方法整理文獻史料,這項研究將會依據大量考古學資料為基礎,並使用藝術史學的風格分析以至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作統合剖析。當中亦突顯物質文化研究作為進深了解漢代的信仰觀念、以至社會歷史的重要性。
年份: 2014 - 2018
項目負責人 -
林巧羚博士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399,600
- The Role of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in Early Lexical Acquisition (COVOTO)
項目負責人 - 張顯達教授
The present project will be the first to address this issue, exploring infants ’ relative sensitivity to and use of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in Cantonese and French environments.
年份: 2016 - 2019
項目負責人 -
張顯達教授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
- 敘事文本理論架構建設研究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 常見意象研究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 建立比較完整的敘事文本理論架構:梳理現有理論框架,並補充及修正當中環節,使之更完整
- 為分析和研究敘事文本,提供可供援引以及使用的架構和手段
- 糾正現有關於敘事文本的錯誤看法
- 為開發能用於分析和研究敘事文本方法打好基礎
- 為撰寫分析和研究敘事文本方法專書作好最後準備
年份: 2016 - 2017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
- 借助語言材料,建立常見意象的基本系譜本計劃主要研究常見意象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呈現的情況,並為它們建立系譜
- 通過收集及整理各種語言,建立常見意象的材料庫這將包括生活語言,文化語言如成語,類文學語言如廣告文字及流行歌詞,文學語言如詩詞散文小說等
- 為培養學生文學賞析及創作能力,提供可行途徑近年本人不論教授文學欣賞或創作科目,常遇到現今大學生無法進入文學世界的可歎現象。其中一個關鍵在於他們沒有認識文學基本元素特別是意象的基礎。因此本計劃建立起的系譜和材料庫,可作為一道橋樑,對學生掌握文學賞析及創作能力將大有神益
年份: 2015 - 2016
項目負責人 -
白雲開博士
文學及文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