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周書》與傳世、出土文獻的綜合研究
項目負責人 - 張連航博士 - 粵劇傳承和教學模式:中國口授傳統及西方學院傳統在香港
項目負責人 - 梁寶華教授
本計劃以出土文獻,例如:清華簡和兩周青銅器銘文材料,輔以《尚書》等傳世文獻,重新研究《逸周書》這部著作。透過出土文獻,例如清華簡《皇門》和《逸周書.皇門解》的校讀,嘗試還原古本的某些原貌;并由其各篇所反映的具體內容、思想和語言現象,重新研究《逸周書》各篇的著作時代。希望找到一些帶有時代標記的語言、思想、文化等標準特徵。進而重塑上古漢語前段的資料。
年份: 2013 - 2014
項目負責人 -
張連航博士
中國語言學系
粵劇現正面對傳承方面的危機。傳統上,粵劇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把藝術傳授予新一代。學員在一個師徒關係中學習,他們透過非正式學習模式,以學徒的身份侍候師傅,得以學習個人的藝術。此外,學徒亦透過長期的沉浸學到粵劇的社會文化背景。 近數十年,粵劇在訓練專業演員方面受到西方學院傳統之影響,其中,粵劇的各個層面由不同的專家作有限時間的教習,因此學習只限於知識與技能,而粵劇的社會文化實踐和藝術創意等需要較長時間和特定環境才能培養和發展的層面往往被忽略。 香港學校教育現正鼓勵教習粵劇以推動中國文化傳統;然而,主要問題是學校缺乏有系統的教學法。因此,本研究計劃針對粵劇傳承的問題,並擬為專業訓練和學校教育兩方面著手。 這個歷時二十月的計劃將採用一個分三階段的混合研究方法。第一階段將運用半結構性訪談方式訪問五位以口授傳統方式學習的藝人和五位以學院傳統方式學習的藝人;另外,我們亦將訪問本港和廣東的粵劇學校,透過課堂觀察和訪問教師和學生以探究他們對課程特色的觀點。研究結果將有助建構口授傳統和學院傳統的教學法模式以提供一個理念架構作下一階段之研究。 第二階段是一個多個案研究,調查兩間中學和兩間小學的粵劇導師以兩種不同傳統教授學生的有效性。我們將觀察課堂,蒐集課程文件,和訪問教師、粵劇導師和學生有關教學法和學習過程。另外,我們將攝錄教學過程以便我們可重複觀察和分析,並以訪談作為三角測定;再以問卷調查學生對教學發有何觀感。 第三階段將建基於以上的研究結果,並發展出一個粵劇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以至專業學員。該教學模式將為培養具個人藝術風格和創意的教學系統提供參考。
年份: 2011 - 2013
項目負責人 -
梁寶華教授
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研究員: PI
金額: HKD680,174
- 20世紀中葉香港粵語的語料庫建構及研究
項目負責人 - 錢志安博士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 rich source of authentic spoken data,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for studying mid-20th century Cantonese, this proposed project will also focus o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the condition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by comparing against 19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data.
年份: 2013 - 2016
項目負責人 -
錢志安博士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研究員: 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