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香港教育大学校徽
人文学院
文学及文化学系
典范与世变:庆历至熙丰年间的颂诗、诰令和礼书——以北宋诗文革新人物为中心

庆历至熙宁、元丰年间(1041-1085)的政治变革与文体革新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如何解释这现象?北宋最负盛名的文人不仅是文学人物,也是当时的思想领袖;他们如何在「世变」的时代,通过更广泛的「文」的形式,按自己的理念承传「斯文」,立天下之「典范」?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探讨北宋「文道观念」和「王言之体」以及「礼」的联繫。


年份: 2020 - 2022

项目负责人 -

冯志弘博士

即将消失的声音:冷战时期香港左派电影工作者的口述历史

This oral history project aims to document the voices of Hong Kong leftist film workers who were active from 1949 to 1966 and to utilize their voices to reconstruct Cold War Hong Kong history.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dopts the common usage of the term “leftist” during this era, defining leftist film workers as those who worked for the three major leftist film studios and the sole distributor of films mad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Until the mid-1960s, leftists controlled a significant share of the Hong Kong film market, produced popular movies and exported their productions and PRC-made films to other Chinese communities


年份: 2017 - 2021

项目负责人 -

许国惠博士

跨地域的文学流转─王敬羲、港版《纯文学》、「文星丛刊」与六七十年代臺、港文学场域

本计划拟以王敬羲主编之港版《纯文学》及港版「文星丛刊」为例子,研究六十年代台、港文学场域,以及六七十年代台、港两地文学出版所涉的文学传播与接受课题。王敬羲(1932-2008)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学课程后到台湾升学,回港后透过他开设的正文出版社,出版《纯文学》(香港版),又透过一九六八年开设的文艺书屋引进「文星丛刊」,以至当「文星丛刊」在台湾被查禁后,以文艺书屋名义在香港延续出版,许多香港读者透过港版《纯文学》接触台湾文学,透过文艺书屋读到殷海光、李敖、柏杨、白先勇、余光中等作家著作,因此,王敬羲被视为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化桥梁」。

 

 

但另一方面,他未能妥善处理版权和版税事务,屡屡被指责不予作者版税、损害知识产权,王敬羲在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所造成的,是复杂的文化出版事件,本计划拟全面探讨王敬羲在台、港两地的文学出版流布,以及文学场域上的意义。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陈智德博士

丘世文及《号外》研究:香港七、八十年代的书写语言及身分认同

本项目以「书写语言」的视角结合丘世文和《号外》的研究,检视这位 作家和这份刊物在七、八十年代走过的道路,深入审视香港主体性建立 的过程,了解粤语作为书面语言的发展和身份认同的密切关系,重申丘 世文和《号外》开放式的本土精神。我们也将把丘世文和《号外》置于 时代的版图中,以见全球局势对香港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年份: 2017 - 2020

项目负责人 -

李婉薇博士

史实与想像之间:《穆天子传》与中国早期小说的兴起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过去多以魏、晋为伊始,至唐代发展成熟。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提供了战国、秦汉时期,早期小说的材料。但是有关中国早期小说的起源、文体特征以及社会意义,由于史料不足,学界尚乏共识。本研究认为,《穆天子传》恰可以弥补这一个缺环。  作为中国史上最早出土并完整流传至今的出土文献,《穆天子传》的研究涉及文献学、古文字学、文学史与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本人过去在西周史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欲对《穆天子传》作一次通盘研究。首先,从古文字学与版本学的角度,重新检阅其文本与文字隶定的正确性。其次,以年代明确的金文为时间标尺,分析《穆天子传》包含的多时代成份。在这些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从文学史的视角,探讨《穆天子传》的文献性质。本研究希望超越真、伪二分的传统框架,改由史实与想象互动的文学创作过程,解释《穆天子传》包含真实与想象成份的原因,进而探讨战国时期史学传统蜕变出小说的背景与历程,以及早期小说的作者、读者、传布以及阅读方式等议题。最后,本研究将以《穆天子传》保存的地理讯息,探讨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理知识及其西北地理想象,为早期小说真伪杂糅的文本特质提供又一例证。  本研究涉及《穆天子传》的文本基础以及历史意义,期许其对文献、历史、地理与文学史,均作出贡献


年份: 2017 - 2022

项目负责人 -

雷晋豪博士

日本禅僧万里集九的黄庭坚诗注《帐中香》研究

十一世纪的黄庭坚(1045-1105)号山谷,是型塑北宋诗歌与禅宗形态、内涵的代表。其《山谷内集》有诗逾七百首,是今人认知山谷诗学、禅学的核心文献。该集历来以难解而闻名,注家甚少。自古及今的华人世界内唯宋代任渊(1090?-1164?)曾遍注内集诗,又唯钱钟书(1910-1998)选注的逾八十首为当代学界山谷诗注的典范。然而,十五世纪室町时代的日本禅僧万里集九(1428-1507?)曾著书《帐中香》,以汉文遍注内集。万里独特的知识背景、阐释立场与心态,使得该书在诠解旨趣异于华人注家的同时,尤在认识《山谷内集》中诗禅关系的问题上,深具洞察。然此书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长期未为学界所熟知。本计划即将针对万里集九及其《帐中香》展开首次全面研究。笔者尤其将通过检视该书以禅解诗的独特路径,反思《山谷内集》固有的内典化倾向,进而重新认识黄庭坚所引领的迥异于唐代传统的宋型诗禅新风。同时,本计划亦将有助学界重新探索,近古以降的中日两国在诗禅文化上曾有的互动与共性。


年份: 2018 - 2020

项目负责人 -

商海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