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Ed Home  |  Main Page  |  English
2009-2010年報
         
         
第 07/14 頁
 
點亮教育原動力
研究及知識轉移

社會進步繫於教育。長遠來說,並從全球觀點來看,學術研究所創建出來的新知識,更可為人類文明的進展,作出貢獻。

創建教育研究樞紐
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本校一直透過教育和學術工作,參與其中。我們積極從事研究培訓,當中包括教育及與教育密切相關的領域,如人文、語文及社會科學。我們新成立的研究生院作為研究樞紐,更提供創新的研究式學士後課程及專業學位後課程,為創建知識注入新力量。

應用研究
本校引以為傲的研究傳統,應用性強,並切合學校和社會的需要。我們鼓勵進行嚴謹的應用學術研究,以創新知識推動教育及教育以外領域的專業發展、實際應用及政策制訂。年內,本校積極參與由優配研究金、公共政策研究金及政府或其他撥款機構所資助的研究項目,涵蓋廣泛的學校及社會課題,對教育及政策也影響深遠。以下為部分研究摘要﹕

香港、中國深圳與新加坡高等教育跨地域政策與管治比較研究
這項研究比較香港、深圳及新加坡三地有關促進高等教育跨地域發展的政府政策與策略的異同。研究對跨地域教育的政策轉變進行分析,透過辨識及訪問主要的決策者及參與者,探討三地因應日益增加的跨地域高等教育課程,所採用的推廣、規管及品質保證策略。

在香港進行的第二語言身分認同與海外學習研究
這項研究旨在為香港的英語學習者建構一個第二語言身分認同發展模式。為此,研究員將辨識學生在本地院校學習時,如何建構他們作為「想像」英語世界成員的身分、實際海外經驗對這身分的影響,以及在這第二語言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中,自我陳述所起的作用。

分散式領導對改善學校的貢獻研究
這項研究旨在探討香港的領導形態,對改善學校及學生學習所帶來的影響。建基於四十年的研究,這項目試圖從程度、本質及途徑三方面,了解領導形態如何影響學校的變革、效益及進步。

出版及發布研究成果
我們的學術人員對教育及社會也貢獻良多。他們致力傳播及轉移知識,在學術書籍、專題著作、學術期刊文章、會議論文、創作及文學著作與顧問報告內,發表研究成果。截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為止,本校教職員已發布約八百多篇研究文章,涵蓋不同程度和多門教育或相關學科課題。

拓展研究範疇
除了應用研究,有關傳統教育以外課題的研究項目也日漸增加,以配合本校轉型為一所多元學科院校的發展方向。年內,獲新撥款的項目涵蓋社會科學、健康研究、語文及文學等多個領域。研究的課題所涉範疇,也在「教育為本,超越教育」的框架下擴大,包括廣東話學習、長者及殘疾人士健康護理、試題反應理論的數據模塑、全球暖化及氣候轉變等。部分研究摘要如下﹕

中國與全球暖化研究:國際公義與氣候變化現實之間的調解
這個為期兩年的研究獲優配研究金資助,旨在進一步了解中國為何反對制訂具法律約束力的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協議,尤其是有關官方論點,以及就氣候轉變在未來產生的實際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貧窮人口的影響,以明確中國對氣候公義的概念。

痴呆病人護理員研究計劃
因應痴呆病例在未來數十年很可能急劇增加,痴呆病人護理員的狀況也令人引起頗大關注。這項研究由研究資助局的兩項撥款資助,合共六百萬元。這項歷來最大的非科學課題研究計劃,為期三年,旨在追蹤研究護理員的壓力和抑鬱徵狀,跟病人狀況的關係。

與上述研究同步進行、為期五年的一項協調研究,獲得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發展一套創新而具效益的計劃,並使用雙盲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對計劃的成效作科學檢測。這個協調計劃將綜合心理教育、互相支援、以電話進行危機輔導及正面重新評估等元素,來找出護理員的正面特質。

知識創新及轉移
本校矢志透過在教育、社會及其他層面的知識創新及轉移,推動學術發展。在學校及社會層面,本校銳意轉移我們所創新的知識,藉以提升教育素質。本校的知識轉移活動包括﹕委託項目、夥伴項目、顧問服務、持續專業發展課程、專業會議及研討會等。雖然這些努力未必可以全然量化,但透過若干數據仍可顯示本校去年所取得的成果。二零零九至一零年,知識轉移活動的主要夥伴數目由四百二十名增加四倍,至一千七百五十五名,令五千四百三十五所學校、七萬九千零四十六名教師、三萬七千九百三十七名家長及持份者,和五千九百七十五名其他參與者受惠。

學術成就廣受嘉許
高等教育院校是一個雲集精英,以追求卓越學術成就的地方。本校所匯聚的學者,俱為其專業領域內的學術翹楚,部分學者的成就,在本地、中國以至國際更廣受嘉許。

年內,以下學者在多個領域喜獲殊榮。張炳良教授獲選為亞洲公共行政學會秘書長;鄭燕祥教授獲選為世界教育研究學會會長,及被委任為比爾蓋茨基金會專案顧問;鄭相德教授獲選為心理科學協會院士;莫家豪教授獲選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及香港比較教育學會主席;鍾慧儀教授陳靜涵博士在二零一零年韓國國際女性發明博覽獲頒銀獎;以及沈旭暉博士榮膺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