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本地教育界及廣大社群之合作

本校作為教師教育的領袖,不斷拓展與本地主要辦學團體的夥伴關係。過去一年,我們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香港道教聯合會,以及匡智會,簽訂合作協議。聯同上述三個辦學團體,本校目前已和十一個辦學團體建立夥伴關係,網絡覆蓋全港百分之三十三的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以及百分之二十五的幼稚園。另外八個早結為夥伴的辦學團體,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東華三院、保良局、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佛教聯合會及仁愛堂。建基於訂定的合作協議,本校將繼續與夥伴學校加強合作關係,促進學校體驗支援,並合辦更多會議及學術研討會,分享學與教經驗。

近年,生命教育日漸為教育界重視。二零一零至一一年度,教育局邀請本校協助,籌辦「協助小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連同隨後的三屆學員,至今已有來自八十所小學逾三百名校長及教師修讀。他們藉著工作坊、海外研習團、學校支援計劃及專業學習社群網絡等途徑,接受精心策劃的生命教育培訓。此類培訓讓參加者運用其洞察力,以及課程學到的知識,因應不同學校學生的需要,設計合適的課程,並付諸實行。由於課程廣受教育界推崇,教育局於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度邀請本校為二十六所中學的校長及教師,開展「協助中學規劃生命教育計劃」。至今,全港共有十分一的中小學曾受惠於上述兩個課程。

教育提升人文質素,推動社會進步。有鑑於教育影響如此深遠,本校由是建立一高層次平台「香港教育學院基金」,充分利用社群支持,提升教師教育質素,以及本校學與教及研究發展。香港教育學院基金啟動禮於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舉行,主禮嘉賓為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女士;逾四百名本校友好及支持者出席,包括不少商界及教育界翹楚、主要政府官員、各國領事、本校職員、校友、獎學金得主及其家長。

區域及全球聯盟

本校致力拓展與香港以外地區的合作網絡;過去一年,本校已與大中華地區(中國內地、台灣及澳門)、亞洲國家(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及越南)、亞太區(澳洲)、歐洲(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挪威、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捷克、荷蘭及英國)、北美洲(加拿大及美國)、以及中美洲(墨西哥),近一百八十所院校,加強連繫。

本校亦與多所區內及國際著名大學成立「推動教育改變與社會發展國際聯盟」(國際聯盟),藉以鞏固合作網絡。在本校誠邀之下,一直推動亞太區高等教育研究的亞太高等教育研究合作平台,以及十一所知名大學,均已加入聯盟。該十一所大學,分別為悉尼大學(澳洲)、多倫多大學(加拿大)、北京師範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內地)、名古屋大學(日本)、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東國大學(南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及約克大學(英國)、范德堡大學(美國)。國際聯盟將匯聚各成員機構之的力量,以促進知識轉移,影響政策,並建構區內以至全球研究議題,推動教育的正面改變與社會發展。

區域及國際層面知識交流

國際聯盟及其他合作協議的夥伴機構,在本校聚首一堂,舉辦國際會議、專題研討、論壇,以及研討會,作學術及知識交流。以下為部分相關的學術活動:

「第三屆兩岸四地師範大學校長論壇」於二零一四年十月九日舉行,由本校與北京師範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合辦。應邀出席論壇的講者,包括:廣受推崇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賡武教授、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格雷姆‧戴維斯爵士,以及來自大中華區多位學者專家,就「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者」這個主題,分享心得。來自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及澳門各主要師範院校的領袖更簽訂聯合聲明,鞏固成員院校間的合作關係,促進教與學、研究,以及學生的交流。

高等教育交流外,本校亦於二零一五年六月十一至十二日主辦「二零一五年兩岸四地中學校長論壇」,以「培育二十一世紀學習模式:兩岸四地視域與經驗」為主題。是次論壇為來自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及澳門約六十多位校長建立珍貴平台,就如何面對預期的挑戰與機遇,塑造區內中學教育的未來,分享經驗。應邀出席的著名學者,包括: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教授、國內主理教育事務之高層官員張力教授等;並由本校副校長(學術)李子建教授作主題演講。大會更安排各參與者訪問本地中學,與本地教育工作者深入交流。

「亞太教育研究會國際研討會暨香港教育研究學會年會(二零一四)」於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召開。為期三天的研討會由本校主辨並與多個國際教育研究機構合辦,包括亞太教育研究會、香港教育研究學會,以及世界教育研究學會轄下的「為電子教室學習而設計之教學理論與實踐」國際研究網絡等。研討會以「應對全球變化和教育的改革:亞太地區的回應」為主題,吸引五百位來自四十一個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學者出席,為亞太以至其他區域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平台,共同就教育改革的設計與推行作討論、分享與交流,為面對全球轉變對教育帶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由本校健康環境及教研聯盟與科學與環境學系聯合主辦,並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贊助的「生物廢料之『再造』及『回收』國際會議」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一日在本校舉行,共有一百名來自澳洲、英國、印度、意大利、韓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國、中國內地、澳門及香港的嘉賓參加。會議為期三天,讓與會者能適時,就迫在眉睫的廢物問題、生物廢料的利用及處理等議題,交流資訊,並推動以廢物回收及再造為重心的公眾環保教育。

「推動教育改變與社會發展國際聯盟」於二零一五年四月九日成立,同日並展開為期兩天的會議,由世界知名的史丹福大學滿書理教授,以及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的克里斯‧哈斯本茲教授作專題演講,分享他們對二十一世紀教育及教師培訓所面對挑戰的見解。英國公開大學的尼可拉‧伊特斯教授亦就新政治及社會政策發表演說。

由本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亞太地區教育局)合辦,為期三天的「提升亞太地區高等教育學府推行混合學習之效能」專家會議,於二零一五年六月三日在本校展開。區內多所著名大學的專家均有參與,包括:西澳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國立雅加達師範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首爾大學、泰萊大學及清邁大學。每所參與大學都分享了他們在這方面的個案研究,以期找出有效及創新的混合學習實踐方式與政策,從而發展出一套有助加強亞太區高等教育院校效能的工具。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賡武教授
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格雷姆‧戴維斯爵士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安禮治博士
教院汪雅量教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及本地多所大學的與會者,介紹混合與線上學習與教學項目
西澳大學Grace Oakley教授分享混合學習個案
項目負責人香港教育學院林質彬教授(右二);與會者:(左起)華東師範大學顧小清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汪利兵博士、清華大學韓錫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