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司庫致校董會
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至
二零零四年六月三十日止的司庫報告
概覽
二零零三至零四財政年度是香港教育學院自一九九四年創立後的第十個年度,是學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過去十年間,本校不斷演變之餘,仍然以推廣優質教師教育為重點。二零零四年五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議授予本校自我評審資格,標誌了本校發展的高峰。
早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宣佈削減二零零四至零五年度(甚或其後數年)的經常性撥款之前,本校自二零零二年起,已率先主動及審慎地推行提升效率的措施,加上二零零三至零四年度進一步嚴控成本,共錄得了一億四千二百萬元的整體盈餘,已轉撥為一般發展儲備基金(「儲備基金」)。儲備基金現已積存達五億三千六百萬元,相等於約八個月的教資會資助開支。
按校董會資源核心小組建議,部分行政部門已重整架構,多種業務及工作流程的重新調劃則繼續進行。二零零三年十一月,本校非教學人員的「自願離職計劃」已圓滿結束,為二零零四至零五以至其後的年度節省可觀的成本,達每年約六千五百萬元。校方又積極在清潔、保安和內部審計等服務範疇開拓新的外判機會,並付諸實行。其他節流的方法包括延遲校園建築、設備、公用設施的維修保養或更新,削減各部門及單位的一般開支等。
教學課程及學生人數
本校在二零零三至零四年度繼續為學生發展和開辦新課程。年內,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和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兩個課程在通過評審後推出,並已錄取了在二零零四至零五年度入學的首屆學生。截至二零零四年六月三十日,以等同全日制學額計算,本校受教資會資助的總學生人數為五千四百一十七名。百分之六十六的學額屬學位或學位以上程度的課程,其中六百九十八個等同全日制學額屬修讀學位後課程的大學畢業生。本校也在二零零三年推行了首屆學生交換計劃,首個交換夥伴是中國內地一所知名師範大學。
自費課程方面,以在職教師語文基準課程及毅進課程最受歡迎,分別佔七百六十二及三百九十四個等同全日制學額。由於教資會撥款減少,本校正配合學校校長和教師的進修需要,推出多個自費專業發展課程。另外,本港與內地簽訂的學位資歷互認備忘錄,也應有助吸引中國內地的自費學生,或與國內院校發展合作課程。
收入與支出
本校自一九九七至九八財政年度起,即採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的建議會計準則》(簡稱《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建議會計準則》)編製財務報表。其後,本港大學校長會轄下的財務總監小組共同策劃,因應本港及國際近年在公認會計原則上的發展,大幅修改了《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建議會計準則》。其修訂本在二零零三至零四財政年度開始生效,修訂後的會計政策與私營機構及國際間多數大學沿用的會計常規更為吻合。
上述修訂主要見於採用應計制認算開支,代替以往採用已承擔開支制的認算方式,以及把基建項目和固定資產資本化(包括折舊)。收入、開支的項目與基金結存的列賬和分類方式均有修訂。現時,收入與開支是根據所涉的業務性質而分類,而非根據該項活動是否由教資會資助。有鑑於《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建議會計準則》的修訂,本校特重編二零零二至零三年度財務報表的部分賬目,以資比較。有關會計政策的修訂細則,請參考財務報表附注2。
收入:
-
2003/04: $1,267.5
億
2002/03: $1,229.1
億
政府撥款
學費、課程及其他收費
利息及投資收入
捐款及捐贈
附屬服務
其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