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水果批發市場
紅磚屋

香港社會文化背景

二十世紀初城市發展

香港島於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而北邊的九龍半島隨後於1860年《北京條約》下由清政府割讓給英國。 分割中屬九龍(1898後稱新九龍)和英屬九龍的邊界線(今天稱界限街)因此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九龍北部(中屬九龍)原本仍屬於中國政府,但於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以北、深圳河以南(包括新界)的土地條約一併割讓給英國。

1903年開始,香港殖民地政府在九龍塘出售和拍賣官地。 正於二十世紀初,九龍區的各種基礎設施如電力和運輸等逐漸落實。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早於1901年在何文田和漆咸道的交界建造第一代發電廠,但後期該廠因興建九廣鐵路(九鐵)而搬遷。一條通過何文田的隧道亦於毗鄰九龍塘村的煙墩山(今筆架山)建造,於1910年開始讓九廣鐵路(英國部分) 的列車運行。以上建設導致九龍塘及何文田區的生態和道路加速發展。社區生活亦多方面發展,如廣華醫院、油麻地官立學校、水果批發市場等一概於1911-13年建立。今天仍然站立而具有新古典建築特色的油麻地警署亦在1920年代完工。

人口增長與娛樂需求

油麻地戲院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唯一僅存的香港戲院。 它曾經為當地社區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並為草根或勞動人口提供價錢相宜的娛樂,同時讓他們從電影中擺脫20、30年代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人包括小販、船民、苦力及低收入家庭,包括來自附近的水果市場及避風塘的人士。

鄰近的水果批發市場(俗稱果欄)于1913年成立,位於渡船街、窩打老道與新填地街之間。 果欄商鋪初期只以草棚搭成,直到1920至19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果欄一帶原本亦賣家禽、菜、魚類等,但自從1965年,雞欄和菜欄搬遷至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後,才變成果欄。 從那時起油麻地果欄成為專家水果的批發市場。今天,果欄尚存不少具戰前特色的一、二層高磚石建築,亦於2009年12月18日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1960至1970年代,由於大量商業建築(包括電影院等)日益增加,油麻地曾經發展成為一個吸引年輕人士的社區。 可惜,現今這些電影院大部分搬遷或關閉,而今天仍留在油麻地居住的主要是年長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