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香港市民的中醫藥使用情況研究

本項目由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
中醫藥發展基金 - 行業支援計劃
中醫藥應用調研及研究資助計劃(B2計劃)
項目編號:23B2/004A_R1
新冠疫情下香港市民的中醫藥使用情況研究
中醫抗疫角色凸顯 市民使用顯著提升
中醫療效獲得肯定 多元醫療迎新格局
新冠疫情持續三年,香港經歷五波疫情,公共醫療系統承受巨大壓力。期間中醫界積極參與抗疫,包括成立「香港中醫藥界抗疫聯盟」、中央政府派出「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來港交流,以及政府資助中醫診所提供遙距問診與復康服務,顯示中醫在抗疫中發揮一定作用。然而,對中醫參與抗疫及其對市民觀感影響的系統性研究仍然不足。
香港教育大學趙永佳教授團隊於2025年3至4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1,505名市民,研究疫情後中醫藥使用情況。結果顯示,中醫使用顯著增加,尤其女性與長者更傾向中西醫並用。市民普遍認同中醫在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並認可其安全性與科學性。超過半數曾使用抗疫中成藥並給予正面評價,但政府資助的中醫服務使用率偏低。
疫情後,中醫全科使用率由2020年的26.6%升至47.0%,針灸與跌打等專科中醫使用率亦顯著上升。女性與60歲以上群體使用中醫比例較高。市民主要因調理體質與痛症求診中醫,反映其功能定位清晰。在療效信心方面,中醫被視為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西醫則偏重急性處理。56%受訪者支持中西醫並存。資訊來源方面,親友是主要渠道,診所與社交媒體亦具影響力。市民普遍認為中醫副作用少且安全,否認「不科學」的說法。雖然大多數人認為中醫診金合理,但低收入者感受負擔較重。對中醫藥的認識多屬淺層,深入理解者比例偏低。對中醫認識較多者更傾向使用中醫或中西醫並用。
關於新冠治療,逾半市民曾使用中醫藥資源,評價正面。約三成感染者曾求診中醫,女性與長者比例較高。低收入者更傾向使用政府資助服務。習慣性使用中醫者更可能將其作為抗疫手段,顯示疫情經驗延續至後疫情時期。總結而言,中醫在抗疫中展現積極角色,提升市民認識與信任,並成為後疫情時代重要的醫療與健康管理選擇。隨著政策支持與社會需求,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前景廣闊,有望更好地滿足多元化醫療需求。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中醫藥研究團隊
趙永佳教授(首席研究員)
香港教育大學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 社會學講座教授
李家文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 項目主任
黃景昕博士
註冊中醫師
香港教育大學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 高級研究助理
魏宇瑩小姐
香港教育大學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 研究助理
新冠疫情下香港市民的中醫藥使用情況
香港教育大學研究發布會
日期: 2025年8月16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1時半至下午3時半
地點: 九龍太子砵蘭街450-454號14樓BC室 (陳廷驊基金會 D’ Hub)
講者: 趙永佳教授(香港教育大學 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 社會學講座教授)
張懿松醫師(註冊中醫師 新華中醫藥促進會教務長及副秘書長)
區梓桓醫師(註冊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