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彩虹橋 第三十五期家長通訊
P. 5

他們所估計。Paul希望藉著親子合作的經驗,讓家長
                                                               放下權威,給予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即使是孩
                                                               子能力有限或無法做到,也會敢於向父母表達,請求
                                                               幫助。例如遇到需要使用刀的時候,孩子可以把線
                                                               條畫好,家長充當小助手,協助運用刀把紙皮好。
                                                               親子互動就是這樣形成,更有助於建立互信的關係。
                                                               創意來自無聊,無聊能激發出創意,因此家長只需要
                                                               放點工具和材料,例如已剪細的紙皮、紙碟、奶粉蓋、
                                                               廁紙筒、紙巾盒、廢紙等,孩子自然地會想辦法,玩
                                                               出個人風格的遊戲,例如好動的孩子可以把廢紙捲成
                                                               圓柱體,扮成望遠鏡;文靜的孩子可以用來畫畫,愈
                                                               是簡單的材料,愈能變出無限的可能。家長又可預先
          關係,我們會和他們解釋製作的原理和失敗的原因,
                                                               設計場景,吸引孩子的注意,例如膠樽和球,當成保
          最後也可以成功製作出成品。我們希望這樣的經驗,
                                                               齡球來玩。已剪好的奶粉蓋和毛公仔,可以用來拋圈。
          可以引導孩子舉一反三,設計出更多不同的作品。 」
                                                               然後另外放置一些材料,孩子在玩樂過程中就能慢慢
          仔細想想,這與ECLC的教學模式 「問題—探索—經                            試出自己的新玩法。
          驗」 不謀而合。
                                                                          「珍惜」 由心而發
          Paul曾遇過一個唸三、四年級的小男孩,他拿著再生
                                                              市面上過於複雜或精緻的玩具,或是有既定玩法、需
          扭蛋機的樣本,認真地拆開研究,最後他不單造出了
                                                              要依循說明書才懂玩法的玩具,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
          扭蛋機,還可以造成汽水機,甚至是有按鈕的零食購
                                                              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且彈性及耐玩性相對較低。比如
          物機。只要單純地為孩子提供一個發揮的空間,讓他
                                                              說市面上有很多棋盤或紙牌遊戲,雖然很好玩,可是
          們自由探索,就能激發孩子的意欲去嘗試創作出更多
                                                              它不能變成其他的玩法,一般小朋友們只玩五次或一
          不同類型的再生玩具,即使遇上困難,也會主動地找
                                                              個小時就開始失去興趣。反之再生玩具,從玩具的外
          出解決辦法,例如看書,上網找資料等,增加孩子的
                                                              形和結構,以至玩法,均是由孩子親手製作,因此他
          解難能力。與此同時,在製作的過程中,更能展現出
                                                              們會較為珍惜。Paul笑說: 「有家長告訴我,孩子寧
          孩子的個性、專長和興趣。以製作籃球機為例,女孩
                                                              願自己被雨淋濕,也不想弄濕玩具。也有孩子對再生
          子可能專注設計外型,可以是星星或彩虹造型,甚至
                                                              玩具愛不釋手,把家中的玩具都掉到一旁。雖然再
          是心形的籃球架。而男孩子則專注研究物料的應用,
                                                              生玩具不是很難造,但是
          如籃球架換上膠片會否彈得更高?對機械原理較感興
                                                              也要花大約一個至兩個小
          趣,或是喜歡古怪的建築設計。又例如,一些孩子會
                                                              時的時間完成,所以孩子
          用間尺仔細地規劃線條,另一些會比較隨性,但做出
                                                              認為自己有花心思
          來的玩具可能更具挑戰性和難度。家長從旁觀察,更
                                                              去做的玩具,不
          容易掌握孩子的專長和興趣,加以培養。
                                                              會這麼輕 易把它
                       齊齊跳出框框                                 丟掉。他們一般
                                                              都會投放更多時
         現今社會,給孩子定下很多規矩和標準,局限了他們
                                                              間在這個玩具,
         的創意、喜好和發展。 Paul建議家長嘗試讓孩子擺脫
                                                              甚至改裝 後繼續
         限制,盡量把焦點聚焦到孩子的長處,例如,圖畫很
                                                              玩,直至玩具損壞
         精美、設計很有創意、遊戲很有趣等,鼓勵孩子勇於
                                                              無法修補,就再去
         嘗試。當孩子創作玩具時,家長的介入愈少愈好,讓
         孩子主導整個製作過程。                                          造新的玩具。 」 孩子
                                                              以親身的經歷和感
         Paul在再生玩具工作坊上提倡親子合作,而一直表現
                                                              受, 從中學會珍惜。
         嚴厲的家長,出奇地變得放鬆,大方放手讓孩子自由
         發揮,甚少加入個人意見。結果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份
         玩具,家長們都感覺很神奇,驚覺孩子的能力原來非
                                                                                                               02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