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常識科 ~~~水
資料分析 : 第二部份~ 水的循環

        從訪問結果顯示,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未能對水的循環概念有深入的理解,答案多依生活經驗為依據。另一方面,我們則發現六年級學生已能掌握水的循環的基本概念,原因是他們在三年級時已習此課題,並透過觀察自然現象(水),而進行分析思考,因此,印象會較低小學生深刻。

      首先,問及大自然中有那些自然現象是由水形成的,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需訪問者的提示作答,前者回答 :「雨」,原因是他能觸摸到雨是水點從天空落下,顯示他以具體的形象(雨)為依據,水化成氣體的自然現象(雲、霧),仍未能辨識。三年級學生則能回答 : 雨、雲、霧等現象,「雪」的概念並沒有在三年級課程(水)作重點講述,但他亦可說出它與水的關係,和形成過程,這是訪問者意料之外的。可是,他說彩虹也是水的自然現象,便只集中其變化過程內的「成份」非過程中的變化(陽光的折射),這見出他的一種錯誤概念。

      其次,在回答這些自然現象是怎樣形成時,一年級學生卻不懂回答,只知有黑雲就會下雨。三年級學生則需訪問者從旁提示,如 : 說出雨、雲、霧的形成過程,他清楚知道雲是由水蒸氣蒸發上天空後,小水點遇冷變成雲,而小水點太多便會落到地面,變成雨。他卻不能說出霧的真正形成過程,只知霧很像雲,在地面附近。上述兩者都未能回答其他(霜、露)的形成過程。六年級學生對雨、雲的形成有更明確的解釋 : 水蒸氣受熱上升然後遇到冷空氣,便成雲,雲中的水點積聚太多,難以負荷,便降下成雨。但對霧和霜的形成,回答時顯得不肯定 : 霧是當水蒸氣遇風吹向其他地方 ; 霜是在潮濕天氣時,附在高山植物表層的小冰塊。可見他的概念仍是猶疑,已有知識並不鞏固。我問為何不肯定,他告訴我較少接觸此類自然現象。

      另一方面,一年級學生不能正確答出空氣中是否有水份的,即使做了實驗去讓他明白,他也表現出不信的模樣。三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都能肯定答出空氣內存有水份,兩者皆透過實驗的示範而獲知,後者再加上老師的講解成為他的已有知識。

      再者,當訪問他們那個季節/時間,空氣中含有最多和最少水份時,一年級和三年級都不懂回答。此外,六年級學生竟答錯,他認為夏天的空氣較多水份,因為水的蒸發量大,空氣便存有大量水 ; 秋天的空氣水份最少,由於風的關係會吹走空氣中的水份。他的答案似是而非,濕度的概念仍是模糊不清。

      最後,訪問者以圖片展示,著學生說出水的循環的次序,一年級學生不知從何說,結果說雨落下流入海洋,他不能回答,概念並不清晰。三年級學生大抵能順序答出,畢竟也要訪問者從旁提示,一些重點字眼不能表達清楚(如: 凝結、飽和)。反之,六年級學生則能依次序逐一說出,更能點出重要字眼。

      答出,畢竟也要訪問者從旁提示,一些重點字眼不能表達清楚(如: 凝結、飽和)。反之,六年級學生則能依次序逐一說出,更能點出重要字眼。

      總結,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對水的知識領域尚淺,並要多作實驗、講解才能獲知概念。然而,六年級學生已能掌握一般水的循環知識,但仍需不斷探索,發問才可鞏固已有知識。


水的概念
關閉本頁
水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