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期, 第二冊
前言

中國科學課程的改革


高凌飈 教授

華南師範大學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

電郵: gaolb@scnu.edu.cn


內容


一、背景

中國的科學課程改革是在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從2002年開始,中國的所有學校開始實施新的國家課程。新課程從目標、結構、內容、到實施與評價革等方面都與原有的課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被稱為中國近五十年來最深刻的一次改革。為什麼要進行這一次改革?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大的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從課程的角度看,主要是“精英教育”和“知識中心”的傾向(高凌飈,2002)。課程以保證學生獲取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最主要的目標,探究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的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沒有得到落實(高凌飈,1998)。全國基本上使用一套統一的教科書,其內容被普遍地批評為“繁、難、偏、舊”(王湛,2001)。從教學的角度看,傳授式、訓練式的教學成為最主要的教學方式,考試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大量的練習訓練使學生善於應付考試,成為教學的實際追求。學習的最大動力是爭取考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生為此而刻苦努力,無所謂樂趣,甚至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以紙筆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方法,用考試分數對學生進行排名,加深學生的分化(劉堅,2004)。表1列出中國教育部在2002年對全國10個省的2萬名高中學生進行的一次調查中學生對各學科的感受排位前4位的學科,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高中物理、化學課的感受全都是負面的。二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科學產生了厭倦和畏難的情緒,少數學生雖然能夠獲得關於科學的基礎知識,但是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沒有得到適當的發展。

表1、高中學生對各學科課程的感受[1]

最喜歡的

外語、數學、體育、信息技術

最不喜歡的

政治、物理、數學、外語

壓力很大的

數學、物理、外語、化學

實用性最差的

政治、歷史、美術、數學

內容偏多的

數學、物理、政治、歷史

內容太難的

物理、數學、化學、外語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各方面人才的嚴重短缺,由於國家經濟力量的限制,強調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注意培養選拔學習潛力較大的優秀學生,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打好基礎,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隨著九年義務教育在中國基本普及,基礎教育的任務和側重點發生了變化。實施素質教育,最大限度地促進全體兒童和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成為所有中小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和根本的目標(王湛,2001)。然而,現有的課程卻仍是以培養能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的學生為主要目標,以學科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基本任務,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不進行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會落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第二,這一次課程改革還是時代和形勢的要求。當今的時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國家間的競爭主要呈現為人口素質的競爭。為此世界各發達國家紛紛進行課程改革。一是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必備素質;二是改變人才的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三是在課程的內容方面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反映社會和科技的最新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要求;四是改革評價方式,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積極手段。面對這樣一種形勢,中國的課程如果不進行改革,就不能應對新世紀的國際競爭和未來的挑戰。

 


[1] 資料來源見劉堅 (2004)

 


Copyright (C) 2004 HKIEd APFSLT. Volume 5, Issue 2, Foreword (Aug.,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