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三期, 第二冊, 文章四(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麥曦
廣州市小學跨學科課程發展的理念與架構
下一頁

廣州市小學跨學科課程發展的理念與架構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電郵︰master@trs1.guangztr.edu.cn

收稿日期︰二零零二年五月七日(十 一月四日修定)


內容


基本理念

  1. 加強跨學科課程整合研究和實施是當前小學課程改革的重點

    教育部(2001)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根據兒童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一般來說,年級越低,課程綜合程度可以越高。

    對兒童和少年進行自然科學常識啟蒙教育及社會科學常識啟蒙教育適宜採用整體的、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和兒童自身實際的、活動的方式進行。廣州市小學科學和社會課程正是根據上述理念而設置的跨學科綜合課程。

    課程的整合,可以有不同的層次(水平)、模式和方法的。跨學科課程整合,除了設置綜合課程外,還可以在更宏觀層次上進行,例如設置綜合程度更大的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和開展社區綜合實踐活動。

  2. 科學、社會課程的宗旨,應以發展學生科學素養及人文素養為本,對兒童進行自然科學常識及社會科學常識的啟蒙教

    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本是構建廣州市小學科學與社會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並以此作為建構課程標準的核心理據,它鮮明地區別於那種以知識為本,以教師為本的課程觀。

    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本的課程是注重面向全體,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發展相統一的課程,是注重由師本轉向生本,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的課程。

  3. 程內容選取注重社會化、生活化和本土化

    科學、社會課程內容必須聯繫社會,聯繫學生生活,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和有利於他們奠定終生發展的基礎所最需要的內容。正確處理好社會需求、學科體系和學生發展這三者的辯證關係。

    加強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方式之間的聯繫和配合,從而提高教學策略和學習活動方式、方法的有效度,重視課程內容選擇的生活化和本土化,使學生感覺到學習的內容是熟悉的、親切的,這些都是選擇課程內容時重要的價值取向。

  4. 課程結構,採用跨學科主題方式整合原分學科知識體系。主題之下,可有次主題。主題之間,採用模組組合方法形成課程的基本框架

    例如,小學科學課程,由眾多主題組成生命世界、自然世界和科技世界三個板塊(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001年12月)。三個板塊的內容相對獨立,但又相互滲透和聯繫。這種課程結構,打破了原學科以知識為中心,按認識的邏輯順序去組織課程內容的結構方式,強調了以問題為中心,重視跨學科內容和方法的整合,有利於兒童整體地感知和認識世界。

  5. 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設計教學過程

    在教師主導下,學生自主參與的各種學習活動,是小學科學與社會學習的主要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活動設計不但要求形式多樣、生活活潑,而且以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自主發展為基本特徵。這種教學活動設計,著重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科學或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程,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發展為目的。

    廣州市小學科學和社會課程的教學,將以探究式學習(啟發教學)、討論式學習(合作教學)、活動式學習(活動教學)為課堂教學主要的教學方式。大力倡導上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將有力地衝擊和改革傳統課堂教學。

  6. 發展校本課程

    課程編制時,留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時間,給學校彈性處理。學校可從本身的條件和特色出發,以師生為主體,補充編制某些課程內容和專題活動,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與能力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7. 建設、發展和運用開放的課程資源

    把兒童學習科學、社會課程置於開放的資源環境之中。例如,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通過網路和各種媒體拓展兒童瞭解世界,獲取資訊的渠道。把學習內容、學習活動、作業和練習、考核和評價等延伸到家庭和社區,使學生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使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多元性。

  8. 課程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目的

    要改變過分重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激勵和獎懲的功能這種價值取向,強調評價的導向和調控的價值取向,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Copyright (C) 2002 HKIEd APFSLT. Volume 3, Issue 2, Article 4 (Dec.,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