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三期, 第二冊, 文章四(二零零二年十二月)
麥曦
廣州市小學跨學科課程發展的理念與架構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課程結構

採用主題模式組合方式,組構跨學科的教學內容。

一個較大的學習主題可分解為若干次主題,有關聯的主題組成模組,採用模組組合方法形成教材結構。模組之間或主題之間是滲透的、相互聯繫的。

  1. 科學課程結構:整合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宇宙科學的一些最初步、最簡單的知識和兒童生活接觸到的社會、科學常識,分成三個板塊--生命世界、自然世界、科技世界,每個板塊再由若干主題(主題之下有次主題)組成,其結構圖如下:

    生物世界以生物的生命性和動態性為主線組構教學內容;自然世界以人地關係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組構教學內容;科技世界以兒童生活接觸到的科技為切入口,以能量及其轉換為主線,從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問題選擇主題組構教學內容。

    教材內容的表述均以主題方式,聯繫兒童生活實際,突出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教材組構時,注意對傳統的自然常識進行篩選、重組,並在現代科技,例如能源、交通、通訊、太空、海洋和環境等領域,選擇切入口,形成若干主題,以對學生進行現代科技知識的啟蒙教育,以達到傳統的自然常識與現代科技知識的整合,跨學科之間的整合。教材內容注意以知識為載體,但不以知識學習為目的,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意識的啟蒙。下面是一個課程組構的例子。

    科學課程《生命世界》的教學內容概覽表
    板塊 主題 次主題
    生命世界  生物的多樣性 110 觀察生物體
    111 多種多樣的動植物
    112 微生物
    生物的共同性 120 生物的生存條件
    121 動植物的生活
    122 生物的基本構造和作用
    123 動植物的繁殖
    124 遺傳現象
    生物與環境 130 生物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131 人類與生物的依存關係
    132 生物的進化
    生活與健康 140 我們的身體
    141 良好的生活習慣
    142 人類的食物
    143 生理與健康
    144 人的生長發育

  2. 社會課程結構:從社會科學有關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地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中選取了最初步、最顯淺、最重要的,具有內在聯繫的概念、命題及社會生活中一些規範原則組成三條主線--社會發展、思想品德、政治文化和一條暗線--健康心理組構成基本內容,其結構如圖:


    簡稱四線貫穿(三明一暗)

    社會課程內容呈現方式,採取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較抽象的認識途徑,以家庭→學校→社會(家鄉)→國家→國際社會為序逐步展開。如圖:

    社會課程內容選取和組構,還強調了以下的若干原則,以此作為課程編制的理據:

    以社會角色發展需要進行思品、社會及其它社會科學常識的整合;

    以上述的社會結構為序呈現課程內容;

    社會課程學習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強調兒童在活動中的感受、體驗、熏陶和習得。


Copyright (C) 2002 HKIEd APFSLT. Volume 3, Issue 2, Article 4 (Dec.,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