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 Primary & Secondary > Self Study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而教師亦應嘗試採用有效的學與教策略,為學生締造活潑的學習環境。

提問教學:

如何運用「提問教學法」提高教學的效益?
– 提問教學法的理論和實踐 「提問」 (Questioning) 是增進課室互動、提升學生智能發展的其中一種有效的方法。本課程讓學員及教師從自學過程中認識到「提問」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與技巧,可以如何有效地在不同學習領域 (Key Learning Areas) 的教學上運用,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令學生知識能夠增長。

本課程主要分為三個學習階段 , 每個學習階段主題如下:
甲、提問的類型及功能
乙、提問的技巧
丙、提問教學的設計

完成此三部份的課程後,你便能夠解答到以下的問題﹕
(1)老師提問的問題有哪些類型?各種類型的提問問題達致甚麼效果?
(2)教師在實踐提問教學法時要注意哪些技巧?
(3) 如何利用提問教學法設計一個學習領域的教程?


作者: 林碧霞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 (cooperative teaching) 小組怎樣產生互動?
例如﹕一班學生有三十多人,教師會做一些分組活動,讓學生有合作的機會。這個教學策略就是提供互動的機會給學生。

本課程主要分為四個學習階段 , 每個學習階段主題如下﹕
合作學習的目的﹕
甲、 合作學習的形式及各項安排
乙、 合作學習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扮演的角色
丙、 合作學習的理論
丁、 利用合作學習教學的好處

完成此三部份的課程後,你便能夠解答到以下的問題﹕
(1)現時合作學習在香港教學上扮演甚麼角色?
(2)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扮演甚麼角色?
(3)進行合作學習時,需要注意甚麼事項?
(4)合作學習對學生來說,有甚麼益處?


作者: 林碧霞
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
三個學習主題 -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 (2001) 網上版《學會學習 - 課程發展路向》的文件指出,專題研習是「 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的關鍵項目,學生能透過專題研習,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等),拓闊學生的學習空間,達致全人發展。 專題研習(Project Learning)是由學生針對特定題材,作出深入的分析,主動去探尋問題,讓學生從「做中學」、「觀察中學」、「思考中學」。

本課程主要分為三個學習階段 , 每個學習階段主題如下:
甲、 專題研習的學習成果(第一階段)
乙、 專題研習技巧(第二階段)
丙 、 專題研習的設計(第三階段)

完成此三部份的課程後,你便能夠解答到以下的問題﹕
(1)專題研習有甚麼的學習成果?學生經過哪些學習歷程會導致這些學習表現?
(2)教師在實踐專題研習時要注意哪些技巧?
(3) 如何利用專題研習設計一個學習領域的教程?


作者: 林碧霞
多元智能的學習活動:
目標任務:
在教學策略中,常提及互動,而老師亦常運用「遊戲」和「角色扮演」以達致互動的效果。「遊戲」和「角色扮演」不但可發展學生的學科知識,還可發揮學生的多元智能。

本課程主要分為四個學習階段 , 每個學習階段主題如下:
甲、透過一連串的課堂例子,學習利用「遊戲」於教學的好處及技巧
乙、透過一連串的課堂例子,學習利用「角色扮演」於教學的好處及技巧
丙、總結「遊戲」和「角色扮演」在教學上的功能
丁、多元智能如何在小學課堂設計中發揮


作者: 林碧霞
有效學習:
學習程序:
有效能的老師:
有效能的老師是指老師具有效能感,當中的效能感來自老師個人的自我意識、教師本身對於教師職業的自我期許。

有效能的教學:
「有效」是指教學上可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及教育成效,要能達致有效的教學,首要是具有高效能的老師,因為高效能的老師擁有特質可達到高水平的教學效果,而本部份的課程將向大家介紹何謂有效的教學。

本部份的課程將向大家介紹何謂有效能的老師及提升教師效能的幾種方法。

作者: 林碧霞
教學設計:
目標任務:
「教學方案」,簡稱「教案 」,是一節課的書面教學計劃。它貫穿著教師的教學理念,規定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實施教學的設計藍圖,也是教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本課程主要分為三個學習階段 , 每個學習階段主題如下:
甲、 教學方案的意義和作用
乙、 鞏固教學設計的新方向
丙、 教案的結構及組織
丁、 教學設計的原則及考慮

完成此四部份的課程後,你便能夠解答到以下的問題﹕
(1) 教學方案有什麼意義?
(2) 教學設計背後的理念是什麼?設計背後的取向又是什麼?
(3) 教案編寫的形式是怎樣的?有哪些組成的部分?


作者: 林碧霞
課程統整:
三個學習主題:
課程統整是一種課程設計的方式,在學校課程發展的歷史中,這種課程設計的方式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不同時期、在世界各地統整課程都斷斷續續地被教育學者、教師或教育部門採用、實踐,並且反復地向前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又重拾「統整」的教學理念,促成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教育界以此重新構想、整合學校課程,期望統整課程能促進學生全面學習的效能,令掌握發展自我的方向,以期適應全球化發展的後現代社會。

本課程將與大家一同探討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踐,課程共分為三個階段:
甲、課程統整的意義、理據及發展
乙、課程統整設計的模式
丙、課程統整的設計


作者: 林碧霞
教學檢討: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四個學習主題會逐一為學員以實務的形式介紹行動研究的一些主要部分。

課程共分為四個學習階段,每個學習階段主題如下﹕
甲、認識行動研究的主要項目 -背景的交代 -目標及研究問題的撰寫方法
乙、撰寫行動研究計劃-設計蒐集資料/數據的計劃及工具
丙、撰寫行動研究計劃: 分析數據及討論結果-表達數據的方法 -學員修訂分析數據的計劃
丁、分析數據及撰寫討論結果的方法-撰寫反思及建議的方案 -重溫行動研究的意義與精神 -課程主任如何在學校推動行動研究


完成此四部份的課程後,你便能夠解答以下的問題﹕
(1) 行動研究作為檢討教學的一種方法,是教師改善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2) 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確定主題及教學法。
作者: 林碧霞
 
   
 
   
 
   
 
   

Copyright 2005-2016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