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管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6-8-17
星期
 

上一篇

中介機構失誠信無異集體自殺


 

最近,市場上違規事件層出不窮,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二:其一,鴻運、大發、永業三家證券行在兩個多月內相繼「爆煲」;其二,海域系八億多存款突然失蹤。兩者雖是不同類型的爆煲事件,但都涉及到證券市場上中介機構的誠信問題,關乎中介機構的長遠發展。

證券業骨牌效應一觸即發

兩個多月內,繼鴻運和大發證券之後,永業證券又遭證監會勒令停業,因其曾挪用客戶證券及偽造結單,涉資至少四百多萬元。

細證券行短時間內連續出事,一方面是因為證監會加強對證券行的突擊巡查,從而令早有隱患的經紀行陸續爆煲;另一方面,也突顯了本港證券業存在的一些安排,給部分證券行以可乘之機。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小型證券行的市場佔有率有三分之一,現在跌到只有約一成,愈來愈多客戶通過銀行進行證券買賣,證券行尤其細證券行處境艱難,令不少細證券行鋌而走險。

如果客戶在證券行開戶,股票將存放在證券行,證券行既負責交易,又負責交收清算,因此對客戶股票具有很大支配權,可以輕易挪用客戶股票而不被客戶所知。雖然投資者可選擇在中央結算系統(CCASS)開設投資者個人戶口(IP)或附結單獨立戶口(SSA),但前者買賣都要由戶口持有人核實,每次交易證券行均需客戶作出確認,涉及手續過程繁雜,所以不大受投資者歡迎;後者雖然操作相對簡單,但亦因為公眾了解不夠而沒有得以廣泛推廣。

現在證券行短期內相繼出事,投資者難免對證券行信心動搖,業界擔心會引發提倉潮,導致出現骨牌效應,影響整個證券行業。

海域觸發核數危機

今年七月,海域集團及海域化工八億多元巨款不翼而飛,除款項下落及董事會集體跳船之外,其核數師更換亦引起了監管機構注意。

當發現上市公司有問題時,核數師有責任提出警告,而不是一走了之。為海域系服務了超過五年的核數師,在今年初突然辭任,惹外界猜測其辭任理由是否充分,尤其辭任前是否已發現海域賬目有問題。這無疑令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對核數師的獨立意見產生懷疑。

監管機構有可能追查海域前核數師是否對海域事件有應付責任,這令核數業紛紛態度轉趨謹慎。自從海域事件後,已有多間公司的核數師對公司業績出具保留意見或不表意見。

筆者始終認為,一個成功的證券市場,離不開誠信的中介機構。證券行和核數師都是市場上的中介機構,本應為投資者服務,卻屢屢發生誠信風險問題,影響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誠信是中介機構立身之本,如果失去了誠信,中介機構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可能有長遠發展。中介機構若失去誠信,無異於集體自殺。

自二○○三年取消最低經紀傭金制度後,證券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細證券行經營困難,長期來看,證券行業可通過合併或者收購,進行重新整合,從而提升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加強行業競爭力。

從行業發展角度看,證券業應加強行業自律,反省當前體制下的安排是否合理妥當,並積極探索新的風險管理模式,以穩定投資者信心。筆者建議,證券業可考慮細分行業,由一些證券行專門負責證券買賣,另一些機構專門負責交收結算,這樣雖然會使證券行的業務變得單一化,但有助於更好的管理風險,給投資者以信心保證。

推個人投資者戶口建預警機制

同時,聯交所及各證券行應進一步簡化投資者個人戶口和宣傳推廣附結單獨立戶口,推薦投資者轉用中央結算系統提供的該類戶口,以能夠全權控制持有的股份,保障自己的利益。

從監管角度看,監管機構應加強結合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加大監管力度,提高中介行業透明度。最好可以建立一套預警機制,防患於未然,而不是亡羊補牢。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