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B096
運動科學及教練榮譽理學士(四年全日制)
如欲了解英文版本,請瀏覽︰https://www.apply.eduhk.hk/ug/programmes/spsc
運動科學及教練榮譽理學士(四年全日制)
課程簡介
本課程具備以下特點,旨在培訓學生成為專業教練:- 在香港、大灣區和海外體育組織進行實習培訓,與行內領袖交流,廣建人脈,豐富學養,為職業生涯紮穩根基;
- 課程融合運動科學、教練學、科技和生命教育多個學科的知識,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培訓,成就多元職業路向;以及
- 由行內具領導地位的專業團隊教授學科尖端知識,領先同儕,盡享機遇,在學術領域及職場盡展所長。
學習模式 | 修讀年期 | 聯招課程編號 | 教大課程編號 |
---|---|---|---|
全日制 | 四年(一年級入學) 兩年(高年級入學) |
JS8726 | A4B096 |
查詢(入學) | 查詢(課程) | 下載章程 |
---|---|---|
(852) 2948 6886 網上遞交入學查詢 |
陳枷彣女士 (852) 2948 8166 kamanchan@eduhk.hk 呂嘉豪先生 (852) 2948 8754 khlui@eduhk.hk |
下載章程 |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教導學生有關運動科學、教練學和提升運動表現方面的學科知識和科技應用,培訓學生成為專業的運動教練。畢業生透過積極參與運動行業之相關活動,提供專業指導和意見以幫助市民大眾改善運動表現及個人健康,以積極回應社會和市場上的迫切需求。課程預期學習成果
學生在修畢此課程後,應能夠︰課程預期學習成果一
能有效地培訓運動教練和分析運動表現,並擔任領導角色,從而展示對運動科學及科技的理論及實踐有著充分的掌握;
課程預期學習成果二
應用運動科學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在體驗式學習所累積的經驗,設計和實行專業及創新的體育運動訓練方案;
課程預期學習成果三
辨析在應用運動科學,以及於不同地域推廣體育運動訓練時所遇到的障礙及困難,成就學生在學校、社區和商業機構多元的運動教練職業路向;
課程預期學習成果四
透過積極追求運動科學及科技、運動教練學、以及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來發展可傳承的終身學習及培養運動訓練的能力,並透過生命教育來推廣倫理責任及正向價值,從而幫助受眾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識和體育精神。
課程結構
範疇 | 一年級入學 | 高年級入學 | |
---|---|---|---|
學分 | |||
主修 | 主修核心科目 | 51 | 27 |
跨學院核心科目 | 3 | / | |
主修跨學科課程 | 3 | 3 | |
實習 | 3 | 3 | |
畢業專題研究 | 畢業論文/總整專案 | 6 | 6 |
副修/選修 | 組合課程 | 9 | 6 |
副修/選修 | 15 | 9 | |
通識教育 | 22 | 6 | |
語文增潤課程 | 9 | / | |
總學分: | 121 | 60 |
備註: | |
1. | 視乎課程需要,課堂將於大埔校園、將軍澳教學中心、北角教學中心、九龍塘衛星教學中心或運動場館內進行,一切課堂安排由大學決定。 |
2. | 2023/24 學年起入讀本課程的學生必須前往大灣區及/或內地其他城巿考察,課程亦可能要求學生必須參加非本地活動以完成課程。雖然有關考察團將獲大學大部份的資助,學生仍須繳付考察團的部份開支(“學生繳費部份”),然而,個人娛樂、飲食、旅遊證件及個人保險之費用將不獲資助‧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通貨膨脹、考察團所需時間、旅途開銷、匯率等,2024/25 學年入學學生的考察團的估計團費未能確定,大學仍未能提供學生所需繳付費用的詳情。 |
範疇
主修科目
主修核心科目涵蓋運動科學、教練學和生命教育三個學科的知識(包括人體解剖學、人體動作分析、運動機動技能、運動營養學、肌力與體能訓練、運動心理學等)和實用技能。
主修跨學科課程旨在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擁有所需的知識、技能及性格,能夠透過運動來培養受眾生活技能。
跨學院核心科目由三個部分組成,各佔一學分並設個別評核。科目旨在擴闊學生視野、放眼世界。第I部分課堂將包括與基本法/國家安全法相關的主題;第II部分會安排學生到大灣區實地考察;而第III部分課堂則由學院提供與大學發展領域相關主題。
主修跨學科課程旨在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擁有所需的知識、技能及性格,能夠透過運動來培養受眾生活技能。
跨學院核心科目由三個部分組成,各佔一學分並設個別評核。科目旨在擴闊學生視野、放眼世界。第I部分課堂將包括與基本法/國家安全法相關的主題;第II部分會安排學生到大灣區實地考察;而第III部分課堂則由學院提供與大學發展領域相關主題。
實習
本課程提供三個學分予學生在香港、大灣區或海外的體育組織或機構進行實習,將所學得的理論和技巧實踐運用,增潤知識和提升技能,同時與行內的領袖建立聯繫和瞭解機構運作,為未來事業奠定穩固的基礎。
畢業專題研究
畢業專題研究包括(1) 畢業論文 I/總整專案 I:研究方法與計劃及 (2)畢業論文 II:研究報告/總整專案 II:項目作品。三個學分的畢業專題研究可以以論文或專案形式完成。畢業專題研究以探究形式為學習導向,讓學生鞏固、融合及反思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所習得的經驗,為未來修讀更高階的課程和職場發展作好準備。學生將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畢業專題研究。
選修/副修
一年級入學的學生需要修讀合共24個學分的選修科目,當中包括指定科目 “21st Century Skills and Values Education”(3個學分)及選修「組合課程」中的兩個科目(共6個學分)。餘下的15個學分,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或職業取向選修大學其他部門所開辦的科目。學生亦可以用選修科內的15學分修讀副修課程。
高年級入學的學生需要修讀合共15個學分的選修科目,當中包括指定科目“21st Century Skills and Values Education”(3個學分)及選修「組合課程」中的一個科目(3個學分)。餘下的9個學分,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或職業取向選修大學其他部門所開辦的科目。
高年級入學的學生需要修讀合共15個學分的選修科目,當中包括指定科目“21st Century Skills and Values Education”(3個學分)及選修「組合課程」中的一個科目(3個學分)。餘下的9個學分,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或職業取向選修大學其他部門所開辦的科目。
組合課程
編號 | 科目名稱 |
---|---|
指定科目 | |
1 | 21st Century Skills and Values Education |
一年級入學學生︰三科選讀兩科 高年級入學學生︰三科選讀一科 |
|
2 | Practical Sports Skill Training |
3 | Mindfulness, Sports and Wellbeing |
4 |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ports |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課程透過擴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協助他們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把正規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連繫起來,最終能裝備學生,讓他們能夠積極地推動改變。
通識教育包含四個範圍,基礎課程、拓寬課程、經驗學習及大學電子學習歷程檔案。同學需在第一學年修讀基礎課程(四個學分)。拓寬課程包括三個組別:拓寬課程(「新六藝課程」)(2+1 學分)、「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及「通識教育跨學科課程」,學生需於每個組別選修一科(即三個學分),共三科(合共九個學分)。學生可同時在修讀基礎課程的學期或完成修讀基礎課程後開始修讀拓寬課程(「新六藝課程」)和/或「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課程」,而「通識教育跨學科課程」需要在指定學期修讀。經驗學習(六個學分)包括「聯課及服務學習課程」及「經驗學習課程」。學生需在最後一個學年前選修一科「聯課及服務學習課程」(三個學分)。另外,學生需在指定學期修讀「經驗學習課程」中的「創業與創新經驗學習課程」(三個學分)。大學電子學習歷程檔案需要在修畢拓寬課程(新六藝課程)、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課程、以及通識教育跨學科課程後在指定學期修讀,佔整個通識教育課程的三個學分。
*課程相關資料⼀切以英文版為準。
高年級入學
通識教育課程透過擴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協助他們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把正規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連繫起來,最終能裝備學生,讓他們能夠積極地推動改變。通識教育包含創業與創新經驗學習課程及大學電子學習歷程檔案。
*課程相關資料⼀切以英文版為準。
通識教育範疇 | 學分 |
---|---|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 4 |
通識教育拓寬課程 | |
- 新六藝課程 | 2+1 |
- 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課程 | 3 |
- 通識教育跨學科課程 | 3 |
經驗學習 | |
- 聯課及服務學習課程 | 3 |
- 創業與創新經驗學習課程 | 3 |
大學電子學習歷程檔案 | 3 |
總學分︰ | 22 |
通識教育包含四個範圍,基礎課程、拓寬課程、經驗學習及大學電子學習歷程檔案。同學需在第一學年修讀基礎課程(四個學分)。拓寬課程包括三個組別:拓寬課程(「新六藝課程」)(2+1 學分)、「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及「通識教育跨學科課程」,學生需於每個組別選修一科(即三個學分),共三科(合共九個學分)。學生可同時在修讀基礎課程的學期或完成修讀基礎課程後開始修讀拓寬課程(「新六藝課程」)和/或「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課程」,而「通識教育跨學科課程」需要在指定學期修讀。經驗學習(六個學分)包括「聯課及服務學習課程」及「經驗學習課程」。學生需在最後一個學年前選修一科「聯課及服務學習課程」(三個學分)。另外,學生需在指定學期修讀「經驗學習課程」中的「創業與創新經驗學習課程」(三個學分)。大學電子學習歷程檔案需要在修畢拓寬課程(新六藝課程)、正向教育與價值教育課程、以及通識教育跨學科課程後在指定學期修讀,佔整個通識教育課程的三個學分。
*課程相關資料⼀切以英文版為準。
高年級入學
通識教育課程透過擴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協助他們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把正規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連繫起來,最終能裝備學生,讓他們能夠積極地推動改變。通識教育包含創業與創新經驗學習課程及大學電子學習歷程檔案。
*課程相關資料⼀切以英文版為準。
語文增潤課程
為協助學生發展英文和中文(包括普通話)的有效溝通能力,語文教育中心將提供一系列必修帶學分和不帶學分的語文增潤課程,以達成目標。整個語文增潤課程總計不少於297小時的授課式課堂和自學時間。在四年課程內,同學將修讀138小時英文(包括兩個3學分科目),99小時中文(包括一個3學分科目),以及60小時普通話增潤課程。同學應善用大埔校園內的沈艾達語文研習中心(ASLLC),或相關校園設施,以促進學習成效。
學生倘若達到個別課程豁免標準,或可豁免修讀部分中文、英文和普通話增潤科目。
非粵語學生將須修讀兩個不帶學分的廣州話科目。而非華語學生可修讀廣州話和普通話科目。
學生倘若達到個別課程豁免標準,或可豁免修讀部分中文、英文和普通話增潤科目。
非粵語學生將須修讀兩個不帶學分的廣州話科目。而非華語學生可修讀廣州話和普通話科目。
授課語言
英語為本課程主要授課語言。所有主修科目均以英語進行教學。其他非主修科目則會根據教學成效而採用普通話或粵語作為授課語言。課程認證
畢業生可獲驗證等同教練級別認證計劃第三級運動通論教練的資歷。有關資歷驗證計劃的詳情,請瀏覽香港教練培訓委員會網站。就業前景
修畢此課程後,畢業生可以投身私營機構,擔任運動教練、康體主任、健身教練、體育活動策劃經理、運動營銷顧問等職位,亦可選擇投身公營機構,擔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康樂事務經理、運動科學主任、體能教練、營地管理經理等職位。畢業生亦可選擇修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投身教育界及升讀本地其他相關課程(例如香港教育大學開辦的「運動教練及管理社會科學碩士課程」),或赴海外升學。
聲明
大學保留一切修訂課程的權利,如有需要,可隨時酌情修改課程(包括但不限於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等)。因應教學人員、入學人數、實際具體安排、課程內容改動及其他無法預計的情況,大學有權變更課程。已繳學費,概不發還。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correct. Changes to any aspects of the programmes may be made from time to time due to unforeseeable circumstances beyond our control and 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make amendments to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without prior notice. The University accepts no liability for any loss or damage arising from any use or misuse of or reliance on any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