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in September 2025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

 

岑樹基牧師
2025年9月

(負耶穌的軛.享安息)

當信徒讀聖經的時候,大多喜歡以「背金句」方式來記誦某些經文,作為在生活上隨時的幫助。以這種方法帶給自己和別人勉勵和安慰,本是無可厚非,卻因為未有深入理解經文的背景文化及上文下理,容易將自己的處境和理解讀入經文,有時甚至帶來曲解。

現代人生活常要扛起各種責任和重擔,壓力和焦慮十分普遍。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就經常成為信徒的安慰:「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但擴濶下文來看,還有29至30節:「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原來要心靈得安息,不單要親近耶穌,主更期望並要求我們背負他的軛,向他學習。負軛是享安息的條件,這豈不是十分吊詭?

想起安息,常會誤解為休息、放假,擺脫勞累的工作。坊間雖有戲謔說「香港人好鍾意返工」,但每當新一年公眾假期表出爐,大家對甚麼請4日放9日的「聰明假」攻略趨之若鶩 。若是老師放假,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瞓到「自然醒」,就是安息吧!其實「安息」(28、29節,原文ἀναπαύσω (anapausō))並非指不再需要工作,而是指可以讓人重新得力的休息——放鬆、恢復精神,從勞苦中得釋放,安穩在上主的懷裏(參啟十四13)。

「軛」(原文 ζυγόν (zygon))原指套在兩頭牛或其他牲口頸背上的木製橫桿,讓牛可以同步犁地或拉車;在當時的文化,多用來比喻被人奴役、壓迫和服從。那麼耶穌的軛是怎樣的呢?耶穌強調他心裏柔和謙卑,並吩咐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學習」不僅指學像耶穌的謙和(如同太五5「山上寶訓」所指),或甘願被欺壓受苦卻不開口 1;而是跟耶穌學習他所啟示的(按上文25-27節選段:像嬰孩般謙卑領受藉耶穌基督的啟示來認識天父的心意)。

我們為什麼無法得著安息?不是因為我們假期太少,或休息不足,而是源於我們不相信上帝的恩典是充足的。我們想要更多,更有保障。耶穌在28節所指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並非針對每週超時工作的打工仔(當然也可借此暗示)。2 「勞苦」(原文κοπιάω (kopiao))乃指因辛勞、負擔甚至悲傷而疲憊不堪;「重擔」(原文φορτίζω (phortizó))不是指生活上的困難,而是因來自文士和法利賽人律法主義的教導,導致屬靈上的擔子和焦慮。(參路十一46)3

「律法主義」在今天對我們是什麼意思呢?曾金發牧師在本屆港九培靈研經會第五晚的奮興會中說:「要醒覺我們是被造成為一個有靈的活人,要留心三件事——我們是否經常生活在忙碌的狀態 (Busyness)?是否常常被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驅動 (Drivenness)?是否擁有許多但仍然感到失落空虛 (Emptiness)?自我反省下,我也經常面對以下的重擔:

1. 「需要認同」的重擔:希望職涯/事奉被認可;懷著雄心壯志要攀上更高的階梯;

2. 「渴求成就」的重擔:心底追求成功、美名、討人喜歡,甚至稱讚,自我滿足;

3. 「力求極致」的重擔:將一些好的事物變成無止境的追尋,變成偶像而不自知。

因著自以為「聰明智慧」(25節),我們按世界的價值觀,增添了好些成功的標準、處事的要求和規矩,成了自己和別人的重擔。這些重擔源自我們暗藏競逐和比較的心態,漸漸我們變得自我、偽善而經常與真正的安息擦身而過。

嬰孩是沒有能力和地位的一群,我們要像「嬰孩」才能明白安息之道。這樣無依無靠的人,不會以聰明智慧自居,卻全然謙卑地倚賴上帝。學像耶穌柔和謙卑,就是放下為得上主的接納、人的認同而不斷力求完美,放下為成就而力爭奮鬥,放下為獲得認可或自尊而無止境地要提升自己。耶穌的樣式,就是「他不爭吵,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太十二19~20)

耶穌給我們應許——負他的軛,我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耶穌的軛?是耶穌到世上來的救世工作嗎?然而這十字架的軛相信無人能擔得起!我相信耶穌所指的,是作為天地的主,他不會像外邦君王或當時的宗教領袖般,以難挑的重擔來治理百姓,我們不再被奴役,相反,耶穌給我們的擔子是輕省的。

然而哪有軛是容易的呢?和合本、和修本以至不少英文譯本皆將原文χρηστός (chréstos) 譯作「容易的」(light to bear))。作為基督門徒,以服侍主和服侍人為一生的召命,雖有聖靈助力,卻仍常有力不能勝之感。 我們會否求主挪開或換走給我們的「軛」呢?χρηστός在新約聖經共出現4次。路加福音記述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路五36-39)這裏χρηστός就譯作「好/比較好」(better)。在另外兩處,χρηστός就譯作「恩待」(kind) 及「主恩」(the Lord is good, gracious)。 以此看來,將χρηστός譯作「容易的」會使人誤解。主給我們的軛,是主的恩惠,是好的,更可以是「合適的」(新漢語譯本)、恰當的、有用的。

這是何等教人安慰呢!主說:「我不會把任何沉重或不合身的東西放在你身上。和我一起,你會懂得如何自由輕省地生活。」6「我會指示你如何獲得真正的休息。與我同行,與我共事。看著我如何示範那種沒有壓迫卻帶著恩典的生活節奏。」7 如此,當我們與基督同負一軛時,他會減輕你的重擔,引領你的步伐,引導你走向正確的方向。 


  1. 參賽五十三7。
  2. 全港打工仔近半每周通常工作40至49小時,共工時中位數為44小時,另38萬人每周工作至少60小時,佔十分之一勞動人口,《香港01 》(2017-11-27,2025-02-11 更新),https://www.hk01.com/article/13586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教大幼兒教育學系最新調查更顯示,幼師每周工作時數中位數達55小時,其中超過六成受訪者的平均工時達到或超過此標準,遠高於本港僱員每周工時中位數40小時。超過51%的受訪幼師每日在校工作10小時或以上,而當中接近一半幼師下班後仍需繼續校外工作超過2小時。超過六成受訪幼師表示「經常」或「每天」感到精疲力竭。〈教大調查:日工作逾十小時 六成幼師想轉職〉,《大公報》(2025-09-05),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25/0905/1119075.html
  3. 耶穌說:「你們律法師也有禍了!因為你們把難挑的擔子放在別人身上,自己卻不肯動一個指頭去減輕這些擔子。」(路十一46)這難挑的擔子,就是猶太人須嚴守律法教導的每項苛克細節要求來生活。
  4. 使徒保羅說:「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細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上帝。」(林後一8~9)
  5. 「……你們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αὐτὸς χρηστός ἐστιν, He is kind)(路六35);「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初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因為你們已經嘗過『主恩』的滋味。(χρηστὸς ὁ Κύριος, the Lord is good)」(彼前二2~3)
  6. 筆者譯自The Message信息本 “I won’t lay anything heavy or ill-fitting on you. Keep company with me and you’ll learn to live freely and lightly.” (Matthew 11: 30, MSG)
  7. 筆者譯自The Message信息本 “I’ll show you how to take a real rest. Walk with me and work with me—watch how I do it. Learn the unforced rhythms of grace.” (Matthew 11: 29, 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