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暑假是必須的。有老師和筆者說:「我只想『瞓到自然醒』、讀一兩本好書!」暑假老師可以暫且放下工作的壓力和忙碌,讓自己休息充電,修復心靈。但其實老師在暑假也有不少工作,包括安排新生分班試、適應班、補課、活動集訓、當值等。至於負責策劃行政的主任,八月初就要預備新學年的工作,有謂「食得鹹魚抵得渴」,校長的勞碌也就不在話下了。雖然如此,「真正」假期還是有大約兩週的,外遊是老師熱門選擇,而終於也有多點時間陪伴孩子、照顧家人、和朋友見面相聚。
那邊廂,暑假這幾星期卻是雙職家長的惡夢。孩子長時間待在家,就算有家傭或「長老」(意指公公婆婆爺爺嫲嫲),要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孩子會否無所事事,浪費了學習的機會(香港家長最緊張「學習」)?於是坊間形形色色的暑期興趣班就看準這個龐大的「市場」,家長就絕不手軟,將孩子的時間表填得滿滿;家長安心上班,留下一個手機給孩子繼續「返學」。我膽敢說,惡夢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我見過太多小孩子(大概高小吧!)在快餐店、地鐵車廂內,已經沉迷在電玩及連續短片世界,加上啟動了社交網絡平台,孩子已經在「數碼時間黑洞」強大引力邊緣,很快就會被吸進去,不能自拔。
當大家知道,視頻遊戲公司花了多麼龐大的資金精心設計遊戲、策劃行銷策略,更透過社交媒體與玩家建立深層的聯繫,大家就明白,兒童在未有自控能力的發展階段,跟本無法抗拒電玩及短視頻 (short video reel),而短視頻更已成為「謀殺時間」的利器,就算成人也不容易逃脫。這些跨國電玩及社交媒體公司有清晰的目標市場,掌握玩家的心理需求和偏好,遊戲內容有豐富的互動性,經常保持新鮮感,令人著迷甚至沉溺。當然,電玩遊戲有其娛樂和減壓的價值,也許可以提高學童解決問題及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社交媒體也可幫助青少年與同儕建立聯繫。但一旦進入了不健康的成癮狀態,會造成的情緒焦躁不安,損害健康,以至與家人朋友疏離,逐漸失去對豐富世界的感知。初中級以下的學童,容易跌進「數碼時間黑洞」,終日機不離手。
面對那巨大的網絡遊戲及社交媒體引力,家長除了憂心如焚、負隅頑抗,還可以怎樣做呢?坦白說,如果中學階段的孩子已經出現數碼沉溺行為,要從「黑洞」拉他出來,要費的力量、忍耐和智慧可不少。本文希望給家有幼童的讀者一些建議,能引導孩子遠離數碼引力,在數碼世界健康航行,快樂成長。
1. 對孩子來說,童年真正的任務是玩耍。我們已經進到知識可以垂手可得的年代,自由的玩耍才是認真的學習,可以促進大腦的健康發展、創造力、決策能力、解決問題的技巧和社交技巧。對小學生來說,「自由玩耍時間」一天至少要有六十分鐘,可以是連續或是零碎的;沒有限制、充滿想像力、由孩子自己主導的遊戲,沒有任何特定的「教育目標」,唯一關鍵就是盡情和自主。家長切勿以排滿了才藝技能訓練、補習班等的結構活動,剝削了孩子的「玩耍時間」。
2. 無論生活多繁忙,愛孩子的父母必須騰出時間,和孩子玩耍。太多家長將家變成督促孩子學習的另類「學校」,以至孩子想盡快滿足成人的要求後,走進自主可控的隱匿世界來減壓,而數碼虛擬遊戲和社交網絡往往是孩子無法抗拒的隨意門。兒童和青少年都喜歡待在好玩的地方,想想如何在家創造一個孩子們一起玩耍的友善空間。幾個家庭的孩子每週共聚玩耍,一起用餐;或每週有一晚訂為「家庭之夜」,讓全家人玩得盡興。家應該是每個成員都能放鬆一點的地方。
3. 延遲孩子擁有第一部智能手機的時間,初中級的孩子也只可有基本型號的手機。家長和學校協調組成群組,抗拒過度使用數碼設備。禁絕「電子奶咀」,進小學前限制幼童使用螢幕時間。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戒掉自己「碌手機」的時間,移除手遊Apps。若我們希望孩子好好讀書,自己就開始愛書看書;若希望孩子培養某項興趣,自己就開始學習新事物。家長要與孩子共同經歷這些改變,就能貼近孩子的感受、瞭解他們無法改變的難處,訂規定時,能找出適合切實可行的方案。
4. 記得小時候,小學大考之後總有一星期要上學但不上課的日子。同學們都懂得以捉棋來打發時間。各種棋類,互相對弈,都是訓練腦袋的方法。最好玩的是陸戰棋,如何佈置軍旗和手榴彈,工兵可以消滅地雷,遇上難題就要繞道而過,考盡心思。波子棋易學易玩;鬥獸棋玩法簡單,大象最強但遇上老鼠會喪命;還有飛行棋和康樂棋。當然,玩中國象棋就更能提升專注力、培養邏輯思維、增強記憶力。面臨輸贏時更有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壓力、衝動和失敗。棋盤會勝過手機。
5. 父親和孩子捉象棋,增進情感之餘,可訓練腦筋。至於動態的活動,筆者就推薦跳繩。聽聞內地一間小學推行跳繩訓練近十年,每名學生都學會。校長說︰「我們的學生人人會跳繩能表演。跳繩讓孩子們更加陽光、自信和健康,近視率、肥胖率也逐年下降。」跳繩是一個經濟實惠又有趣的活動,不僅全家能享受運動的樂趣,鍛鍊心肺功能,提高反應和協調能力,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其實甚麼也可以玩,只要循孩子的視角,烹飪和煮食再即場品嚐,也變成好玩的遊戲。
最緊要好玩,所有以上筆者提出的遊戲,包括各式棋類,甚至煮食、跳繩運動等,早已有線上版了。開了電腦或手機,讓孩子一個人用螢幕打發閒暇,是否會「節省」家長不少陪伴時間呢?孩子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健康互動、情感的連結及交流,建立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們需要的是社交、情感和心智等多種能力的發展,對自身價值的肯定,而這一切,手機及螢幕「保姆」是無法完成和取代的。
這個世代的孩子比任何一個時代的孩子都「孤獨」,過早催逼他們走進自我沉醉的數碼虛擬世界裏,萬劫不復。而家長方面,最欠缺的是時間(覺得玩樂奢侈)、心思(生活勞碌沒趣)和耐性(壓力帶來焦躁),也忘記了自己童年時沒有監管自由玩耍的快樂時光。
孩子們渴求資訊,但更渴望建立社交圈子,與人交流,給予自己安全感和自信。過去幾年疫情,學校被迫以網課取代實體學習,卻加速了這稱為數碼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 的新一代對科技、網絡、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產品的依賴,一個不可逆轉的嶄新時代開啟了。Alpha世代早已毫無抗拒地接受「非實體」人際互動方式,習以為常。但無論世代如何改變,AI時代的來臨,真人遊樂場被數碼虛擬實境遊戲取代,最重要能讓孩子繞過「數碼時間黑洞」引力的方法,就是穩定的親子互動關係和良好的家庭氣氛。好玩的家庭玩樂時間,將成為孩子長大後最寶貴的回憶。
「他(耶穌)所說的這話,他們(耶穌的父母)不明白。
……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路二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