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之間,中心主任每月分享由2017年初入職至今,已經寫到第100篇了。是什麼叫自己持續在這園地每月筆耕?相信是我深愛著香港這位處南方的一小片土地,生於斯,長於斯,這裏所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我、觸動我。既然對這時代仍有感覺,就繼續藉粗疏的文字抒發己見,與讀者交流,帶來祝福和盼望。
我的信仰也促使我叩問上主,在這時代,祂會藉卑微忠心的僕人發聲嗎?中心的願景之一,乃以基督教角度了解世界經濟、社會、文化、道德及心靈議題。教育是這所大學的本業,教育界出身的我,願意懷著愛老師的心,謙卑聆聽和體察上主心意,懇求祂賜下屬靈洞見,讓這些文字能擲地有聲,切中時弊,帶來改變。
重閱過去八年多所寫的,雖是一鱗半爪,卻驚覺香港整體社會以至教育界已經翻天覆地;社會面貌、媒體氛圍、教育生態,被一個又一個大浪撲上來,卻又一次又一次自我調整修復。我相信,只要持守初心,就算波譎雲詭,震盪過後,人總會找到出路和生機。
這八年多,心中最記掛的就是前線的校長和老師。由於在教育前線的日子不短,知道工作有多勞累,學校文化可以有多複雜。基督徒教育工作者更會思想自己的召命――「為什麼我要當老師呢?」「我是因什麼理想要當校長呢?」基督教教育是怎樣的一回事?我要在校內向學生和家長傳福音嗎?這些問題,是我一直希望和前線校長老師思索的。
今天,基督教會在香港仍能繼續興學傳道,但能認真花心力於基督教教育的不多,辦學理念雖掛著「六育並重」的金漆招牌,但因著世俗的名聲、比較和競爭,與及無可逆轉的生源不足,學校資源都放進學術成績比併、才藝活動獎項與收生推廣宣傳上去。一般而言,校內仍提供宗教課程,而近年也有不少有心機構努力在校園支援福音佈道的禾場,也改革了聖經課,帶來一片蓬勃景象,令人振奮。然而,新的一代已不如我們想像般,這些數碼原住民(從小就成長在充滿數碼科技產品的環境中)活在一個與老師完全不同的世代。手機是他們返學前後至睡覺前的貼身「朋友」,就算是飯桌上一日三餐,手機總是如影隨形。
按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的力作――《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所指1 ,Z世代兒童自小就以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伴,接收大量碎片化的聲畫刺激,使人上癮的數碼娛樂和虛擬社交活動將他們的大腦重塑 (rewiring of childhood),干擾了神經發育,導致各種傷害如剝奪正常社交發展、睡眠不足、焦慮、思緒不能集中等。加上幾年疫情影響下累積的心理衝擊,疫後又要追趕落後,青少年及兒童的精神健康每況愈下,潛伏的問題此刻好像一次過要爆發出來。而在Z世代之後的α世代,此現象可能更甚。
面對這景況,究竟基督教教育如何在這個時代立足於教會營辦的學校內呢?學校基督教教育就是要抓緊機會向學生傳福音,搶救靈魂?是否就是吸引學生決志,信耶穌?之後,進行栽培,教他們讀經、事奉?好的聖經課程是否就是基督教教育呢?有人說:靈育(靈性教育)始於「教導人認識生命之真諦與價值,知道生存之意義與目標,從而尊重生命、重視生命及熱愛生命。當然,心靈之培育跟信仰之建立乃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均源自豐盛的信仰生活。」2學生或兒女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體會靈性,經歷神,才能對福音有確切真實的回應。今日的學校基督教教育,應該是以基督教價值為本的靈性體驗。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第八章,海德特提出幾項靈性練習,可以抗衡靈性的退化 (Spiritual degradation)。3筆者認為學校應該恆常地以其中五項,發展出一些練習來建立學生靈性的「胃口」,然後才進到宗教教育或福音佈道活動層面。 (1) 共享神聖體驗:利用節期活動讓學生經驗群體和聖潔 (holiness through setting apart),更細心地設計周會崇拜,安排神聖時刻、空間及運用符號。 (2) 具象化的身體參與:老師與學生一起吃飯,最好用同一個盤子分享食物。配以儀式感的特別食物(如逾越節餐)以增強共鳴感和信任感。 (3) 靜止、寂靜和專注:安靜的與自己相處,培養專注力和意識歸一,減少進入眼睛和耳朵的刺激。每天10分鐘簡短的靜觀默想可培養專注;專注感恩進食。(4) 自我超越:靈性超越與幸福感相關,達致減少關注自我、心胸開放,更願意與自我以外的事物交流。學生可以進行各種創作活動,例如陶泥、自畫像、校園寫生、人生寶盒、時間廊、一人一故事等。 (5) 在大自然找到敬畏感 (awe):生活中有幾個媒介可以幫助我們體會敬畏感――道德力量之美、集體歡慶經歷、大自然、音樂、視覺設計、靈性及宗教、生命與死亡、頓悟的經驗。走進大自然能使我們找到敬畏,改變信仰和行為。至於活動,可包括野外營會、夜行、創作樹的故事等。
現代社會中,成年人和學生皆機不離手,精神繃緊而不自覺。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科技的角色,並尋找平衡,在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要重視心靈的成長,才能在這個焦慮的世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和意義。學校基督教教育需要為學生創造更多「靈性體驗」,才能掙脫數碼科技帶來的焦慮,也就更有空間與神聖相遇了。只有在學校教育中提升學生的靈性狀態,從世俗與虛擬中抽離,回歸真實,才能叫學生有空間體會生命的意義、感受與世界、與上主的連結,經驗內在的平靜。有了好土,道種才有機會發芽生長,福音才可以扎根到學生生命之中。
-
強納森.海德特:《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鍾玉玨譯,台北:網路與書,2024。
-
見陳一華:〈德育與靈育之培訓〉,《基督教週報》,第 2443 期(2011 年 6 月 19 日)。
-
海德特:《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頁265-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