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in April 2025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

 

岑樹基牧師
2025年4月

(讓孩子的童年回到地球 )

這文章的標題,是否令你摸不著頭腦?

它其實來是去年出版的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中譯《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一書的結論標題。標題直指我心中的渴想,因為我親身目睹過以手機陪伴成長的孩子,他們的身心成長招來多大的破損。今天家長若不拋棄使用「電子奶嘴」,孩子將來長大後必然後患無窮。家長若放任讓未成年的孩子進入不設防的虛擬網絡世界,他們會越早出現各種社交障礙、增加焦慮及孤獨感,甚至心理疾患。

香港人使用智能手機早已非常普及。按2023年的統計,近乎所有15-64歲人士皆擁有智能手機(各年齡組群皆在99%以上)。10-14歲學童(高小至初中)擁有手機比率也有87.6%。雖然沒有10歲以下組群的相關統計數字,但相信他們使用手機亦十分慣常。

在地鐵車廂內,不難見到有幼童手持發光小螢幕嫻熟地按撥觸控介面,貌甚專注。在公眾地方用膳時,不少家長習慣亮出手機,孩子就乖乖安靜地進食(或說是由父母或傭人一口一口地餵食)。青少年就不在話下,同枱食飯,各自以手機「修行」,鮮有在飯桌上溝通。然而也怪不得,成人也都是人手一機,這樣有問題嗎?大家都不去想了,只因人人都這樣做。

《失控的焦慮世代》的作者,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指出,Z世代(於1995-2012年間出生,即13-30歲)的年青人像生活在火星,他們成長於網絡和社交媒體科技爆發的年代(iPhone 2007年面世,Z世代剛開始進入青春期),口袋裏有一個隨意門 (portal),一瞬間就能通往一個遠離社群,可以得到娛樂、認同、滿足的虛擬宇宙。若果自童年起,不斷接收這些令人上癮的刺激,大腦會經歷快速重塑 (rewiring) 而影響心智成長,就好像參與了一場成長實驗,成了「在火星長大的第一代」。

Z世代的孩子因父母的過度保護,漸漸失去自由玩耍的機會,卻將玩耍和社交轉往「被以為更安全」的線上,實質卻是風險極高。最近爆紅的英國短篇網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講述一個平日沒有明顯暴力傾向的13歲男孩,卻因涉嫌謀殺女同學而被捕。是因朋輩欺凌?是網絡文化影響?是扭曲的自我形象?是親子關係疏離?是學校預防失效?導演並不打算把問題指向單一因素。但肯定長期閉門流連社交媒體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虛擬世界、網絡論壇、網絡欺凌、有害的社群文化,讓少年人過早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及富爭論性的道德議題,也可能接觸到極端思想。劇中爸爸說:「他整天在房間裏,我們以為他很安全。我們不是覺得他很安全嗎?他在房裏能造成甚麼傷害?」 結果孩子受到最大的傷害的地方,就是網絡上的攻擊和言語。

Haidt明確指出,以手機為主的童年,與近年青少年以至大學生心理健康下滑,焦慮症和抑鬱症、以至自殘和自殺率的上升(2010-2015期間),有直接的關係。研究團隊發現,這個現象在美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也幾乎同期出現,正與智能手機的出現和爆炸式普及相乎。Haidt稱這青春初期大腦的關鍵發展階段,因被過度螢幕活動影響(手遊、視像遊戲、遊走於各種社交媒體及虛擬網絡)而大幅減少甚至排擠現實世界體驗為「童年大重塑」(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帶來嚴重的傷害。青少年長時間花在手機上,剝奪了正常的社交發展和睡眠時間,也會導致專注力碎片化 (attention fragmentation) 及心理依賴和成癮。這些現象,相信香港的家長和中學老師也必會感同身受。

Haidt在書中向政府、科技公司、學校和家長作出多項建議,希望能扭轉局面,並展開推廣、倡議及政策改革行動。我並不完全贊同一刀切的禁止或限制,畢竟科技的發展無法走回頭路,我們的衣食住行已經離不開手機了。特別在香港這個資訊高度流通、生活環境擠壓,學業壓力高企之下,青少年更重視朋輩的認同,口袋裏的隨意門就成為他們「另一個世界」的入口,結識友誼之餘(哪怕可能是虛假和危險),又可逃離父母和師長的嘮叨與期望。然而,我仍要承認,要在「α世代」(於2013-2024年間出生,即13歲以下的兒童),作出更多撥亂反正的行動。

小學應該製訂並落實校園無手機政策。很多家長以要知道孩子上學及放學行蹤和安全爲由,要求子女帶手機回校。學校也有方法確保學生在上課時接觸不到手機。然而,手機在手,校外時間就是孩子掉進「黑洞」的時光,加上學生被安排參加各式課後活動(以學習各種技能為主),在非常受保護和結構下進行,自由時間就等於手機時間,孩子哪能抗拒手機的魔力?Haidt指出導致焦慮世代的主因——在實體世界過度受保護,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

當小學已經推行以AI 功能來學習,而BYOD(自攜裝置)電子學習在中小學亦已推行了十年,要扭轉「童年大重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要落實在校內校外恢復真實的社交和戶外活動,制定「無電子學習日」、休整日、全校閱讀日、全方位學習體驗日等,讓兒童享受沒有網絡的生活。不少幼稚園已經推廣「自由遊戲」(Free Play) 多年,教育局和學者也有不少支援及論述,但升上小學階段便消失了。若能在小學時間表內加上沒有結構的玩耍 (Unstructured Play),例如在正式上課前開放操場半小時,又加長小息及延後放學時間,不同年級的同學就可以在真實世界中積極互動和相處。校園內需要盡量設計更多遊戲空間,增加或改善遊樂設備,讓學生在極少規則下完全自主,在玩耍中學習創造力、協調合作、溝通及各種社交技能,而老師或教學助理只需像救生員般在緊急情況下才介入干預。筆者曾見過有小學在空間不足之下,建造了一艘在海上漂浮的「方舟」,學生在方舟上進行歷奇活動,發揮創意,鍛鍊思考,發揮想象力,學校也傳遞出希望與重生的訊息。這種良性及正向的「放電」,寓教於玩,實在值得教育當局、學校與家長認真考慮和推行。

放手讓孩童成長,需要學校與家長凝聚共識,共同規劃,例如設定家庭作業讓兒童獨自完成,減少過度保護孩子,又可按班別安排住宿體驗計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社交技巧、解難能力等。3 孩子只有一個童年,過早的進入虛擬網絡世界,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可能是種傷害,要一個家庭獨自面對「童年大重塑」,和α世代孩子使用手機角力,多以失敗告終。撰文之日又見一名學童輕生了,教育當局和學校何不徹底進行一項教育實驗,與家長們建立連結與支援,將孩子的童年帶返地球!

 


  1. 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80號報告書——互聯網和個人電腦普及程度》,2024年6月27日,https://www.censtatd.gov.hk/tc/wbr.html?ecode=B11302012024XX02&scode=453 (retrieved 5-4-2025)。
  2. 可惜方舟因學校發展已被移走,可參考《挪亞與方舟——我的大同生活點滴:它是一個終點;亦是一個起點》https://www.cnectt.edu.hk/-_-copy,及《散發愛與盼望的校園》24-8-2022,https://www.eduhk.hk/christianfaith/view.php?secid=54965
  3. 住宿計劃可參考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培基家書》,10-4-2025,頁2。https://www.spkc.edu.hk/wp-content/uploads/2025/04/3c8f0beb2bb8f44ae73ebf300462c9e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