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in November 2023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

 

岑樹基牧師
2023年11月

(我們都走在未乾的水泥路上 )

這幾個月,學童輕生的消息接踵而來,個案數字明顯上升,令人痛心。政府不同部門都起來回應,教育局指出「按相關研究,自殺成因複雜,由多項風險及保護因素互相影響而成,不能歸因於單一因素,數字上升或與學生受疫情及復常後的挑戰影響有關。」

政府為處理緊急學校轉介個案,成立「跨部門三層應急機制」,強調識別、介入、支援、連繫和轉介,從資源、架構和程序來看自殺危機。但此機制亦只維持一兩個月,並要求學校及老師做好「守門人」角色,創造幸福感給同學,方法是提供一筆過津貼,給學校多做一些推廣及支援學生精神健康的活動和比賽

如是者,大家都將問題「分析」了,在會議室內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方案,發出一份又一份給學校的通告指引。然而,社會及學童身心健康福祉的深層問題是否就對應得到?

學校被看為第一層識別機制乃無可厚非,但老師在這一兩年間,在沒有選擇下被加添各種課程革新及社會任務,早已疲於奔命。老師要不斷在課後參與各式培訓,不停為多項活動寫「計劃書」,又要將各種績效指標量化,加上收生及縮班壓力,肩頭愈來愈重。兩年來不少學校經歷教師流失與更替,需重整人力架構、願景及文化。教學團隊亦需時建立共識和默契,卻要應對培訓及文件工作的倍增,百上加斤,而老師的精神健康也早已響起警號了。

政府經常迷信「培訓及推廣」,以為有問題出現時,讓老師上三小時工作坊,增加對問題的「理解」,他們就有能力解決問題。學生有不解及困擾,官員叫他們「要努力令自己開心」,叫老師「加把勁」多搞活動,就能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殊不知,死結不是要加,而是要減,釋出空間。我們深信,大部份為師者,都希望照顧好每名學生。有老師曾說:「想了解學生的需要,首要是時間,其次也是時間。」要識別學生深層問題,特別是隱藏的精神健康問題,老師要有時間和學生傾心事。要透析其中的風險因素如人際關係和個人問題,前提是老師先要得到學生的信任。而建立信任,首要的,是時間。「連書都教唔切,了解學生的時間也沒有,要做精神健康教育,最可能就是利用周會時間傳遞資訉,但學生缺乏的,是資訊不足嗎?」

「校園幸福感」,就是學校中的持份者都能感受到幸福,更是學生的需要「被看見」,他們的聲音「被聆聽」。筆者認識有小四生因功課太多每天討厭返學,家長煩惱不堪;有小一生中文功課要一次抄寫上百個字,擦了又擦,最後撕下整頁說為什麼要升上小學。他們的聲音有被聆聽嗎?再者,老師的幸福感又如何呢?他們的需要有被看見嗎?官員們有和學生和前線老師「傾吓計」嗎?我只聽過不少老師說:「砌個好睇嘅Plan出嚟唔難,執執整整就可以了,最唔開心,就係明知做咗啲嘢係冇乜用嘅!」

今日有困難的孩子,早就比我們想像中成熟。只是,我們仍常以他們是一個個Case(個案)來處理。筆者多年前研習家庭輔導與家庭教育時,老師就明確提醒我們不要隨便稱案主做Case,他們是人,是要被尊重和聆聽的,不是一個木箱 (case),我至今牢牢緊記。自殺現象也不單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要問:孩子在成長中有誰在意、又有空間和他們「同行」?

-----------------------------------------------------

早前看了人氣日劇《勿說是推理》電影版,感受良多。劇情除了是年青主角久能整(以下簡稱阿整)精采的懸疑推理,拆解豪門遺産爭奪寄案,引人入勝之外,更側寫出人性的深層需要與黑暗。編劇在家族爭產的主線下,不但挑戰日本傳統的父權觀念、集體主義,也特別關注兒童的成長。

劇中父輩那代全部因為一場車禍意外喪命,爺爺遺囑要四個遺產合法繼承人分別破解家族神祕倉庫中的謎團。同輩堂兄妹間明爭暗鬥,當各人都在爭分奪秒以套取對方的秘密之際,主角阿整仗義執言,理直氣壯地阻止莽撞的新音,誘導同是繼承人由良的小女兒說出媽媽所屬倉庫的秘密。這段對話以比喻說出了劇本暗藏的真理:「孩子就像未乾的水泥一樣。」

「孩子不是笨蛋,你小時候很笨嗎?」

不要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他們正從成人的一舉一動中學習。然而,他們的內心柔軟和毫無防備,壓上去的東西,將如實留下形狀,變成永久的痕跡;若不好好保護,「水泥」乾掉之後就很難復原。如果利用孩子的天真與誠實,成為大人之間的間諜,被誘騙說了什麼而影響遺產繼承的結果,她長大成人後,遺憾與愧疚也再抹不掉。為何要將孩子丢進成人世界的那潭渾水裏呢?

「妳還是個孩子,現在還能夠填補掉一些痕跡。」

主角之一女繼承人汐路,從少年時代起就背負著父親可能涉及謀害兄弟,自己害死爸爸的愧疚,直至水落石出後,阿整再以水泥的比喻,療癒汐路傷痕累累的心靈,勸喻她接受心理輔導,令她看見光明的未來。

每一個孩子走到輕生這一步,他們未乾的水泥路上曾有多少人因疏忽或蓄意踐踏其上?有多少因制度僵化或定型思維令水泥提早硬化?社會急劇改變帶來的不安、要達至成功被認同的焦慮、家人關係的疏離與張力、無孔不入的競爭比較文化,與及無窮盡的測考與課業壓力,早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或大或小的「破洞」。成年人有責任要保護孩子,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能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需要特別謹慎。

筆者細囡多年前是首屆中學文憑試考生,作父親的我說鼓勵的話「加油啊!俾啲心機!」看似正常不過。誰知有一次女兒狠狠的認真回應:「可以不再說加油嗎?我已經很努力了!是否你認為我仍未盡全力呢?」這下子我可當頭棒喝。原來我未真正觸碰到孩子的心靈,只將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她身上吧!所以,不要隨便說出「要努力令自己開心啲」這類說話,孩子大多已經很努力了!他們的努力有「被看見」嗎?

按觀察,由升上小學起,四方的壓力在孩子身上早已造成傷痕。學生的確受疫情及復常後的挑戰影響,制訂政策的官員必須認真聆聽前線教育同工和專家的意見,在「三層應急機制」之外,決斷的將給學校的課程內容及指定活動以「減」取代「加」;並提供足夠的支援給家長,使他們享受輕鬆愉快的親子活動,促進健康的溝通。讓老師們有真正閒暇,身心靈能健康一點,自然有心力和時間和學生建立關係和信任。

是誰肆意在孩子未乾的水泥路上踐踏?又誰有空間將水泥上尚未乾掉的「破爛」一一修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