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份的分享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

 

岑樹基牧師
2023年7月

(AI能引導我們更接近上帝嗎?)

ChatGPT聊天機械人程式於2022年11月推出後,引起討論熱潮,有說這工具將會取代某些工種諸如翻譯、撰稿、音樂創作、設計、金融分析、客戶服務等,它的推理能力也在用家不斷使用和訓練之下,幾何級數般變得越來越強大。現在的ChatGPT除了被當成搜尋引擎使用,也有極高的潛在用途。

開發公司OpenAI今年3月創建了GPT-4,透過擴大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1,能夠通過圖靈測試(Turing test)2 ,並且能夠先進到和人類沒有區別。而OpenAI宣佈GPT-5將於今年12月完成「培訓」,能夠實現更強大的「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即具備人類同等智慧、或超越人類的人工智能,能嘗試作出正常人類的基本智能行為,執行全方位的人類認知能力。AGI也是科幻小說和未來研究的共同話題,是否會出現類似電影《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 系列 (1984-2019) 的機械人般,能夠直接模擬人腦的型態而在行為上無法分辨出「他」是機器?是否如電影《智能叛變,2004》(I, Robot) 般,機械人最終能超越「機械人三定律」?3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與一切事物互動的方式:衣食住行——還有宗教。全球主要宗教都在討論他們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有些人開始將這項技術引入他們的宗教生活中。

日本京都有 400 年歷史的高台寺 (Kodaiji),近年就添了一位叫明達(Mindar)的僧侶。這位有慈悲觀音樣子的機器人,能一遍又一遍地解說關於心經的預先編程講道,設計者正計劃賦予它機器學習功能,使其能夠根據崇拜者的具體靈性及道德問題提供反饋。高台寺首席管事後藤天照 (Tensho Goto) 說:「這個機器人不會死,我們希望它能夠增長智慧,不斷自我更新,幫助人們克服人生的困難。它正在改變佛教。」在這個宗教信仰日漸衰落的國家,人工智能也許能重新點燃人們的信仰熱情。

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東京早稻田大學機器人專家 Gabriele Trovato,利用人工智能編程,設計了名為 SanTO (Sanctified Theomorphic Operator) 的機器人神父,服務波蘭首都華沙的天主教徒。 配備面部識別功能及宗教信息記憶庫的SanTO,不到50公分高,卻如聖人雕像般親切,能叫出服務對象的名字。在接受信徒告解後,SanTO會提供適當且安慰人心的聖經經文,為行動不便和社交受限的長者提供精神支援。如果你告訴它你很擔心,它會說:「根據瑪竇福音,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今年6月9日,德國福音派教會代表大會 (German Evangelical Church Congress) 於德國巴伐利亞菲爾特鎮舉行了一場實驗性崇拜,超過 300 人參加。在聖壇上方的大屏幕,虛擬化身的大鬍子聊天機器人,以比較固定的表情和單調的聲音,歡迎會眾:「親愛的朋友們,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裡,作為今年德國新教徒年會中首位人工智能,並向大家講信息。」整個約40分鐘的聚會內容(包括祈禱、音樂、認信、證道和祝福),有98%由 ChatGPT生成文本,由兩男兩女共4位「阿凡達」在大屏幕上「上演」,帶領會眾站起來敬拜上帝。

雖然這是一項實驗性嘗試,卻掀起一陣子討論熱潮。今次的虛擬成象情感不足,說話單調,有與會者表示「說話無心,沒有靈魂。」但也有人表示對效果感欣賞驚訝:「人工智能的語言運作良好,儘管有時仍然叫人起疙瘩。」聚會內容設計者年僅30歲的維也納大學神學家和哲學家Jonas Simmerlein指出,今次的目的不是要以人工智能取代教牧領袖,而是以此作為工具,縮短撰寫講章的過程,讓牧者有更多時間花在個人牧養上。

問題再不是究竟聊天機器人所講的道是否吸引,內容是否新穎充實(在深度學習下,相信總有一天「它」比起某些閒懶或新手傳道表現更優勝),崇拜是一段神人相遇的神聖時刻,聖靈臨在於敬拜群體之中,感動引導會眾全人投入,與主相遇;上主會臨在於一個由人工智能帶領的敬拜嗎?抑或「它」仍只是複製的宗教服務?

我們深信,信仰對於人的重要性,乃在於一種真實的靈性感通。「上帝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以靈以真理來敬拜)。」(約四24,和修版、新漢語譯本)而由塵土而出的人,也是有靈的活人。(參創二7)當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個階段,可以包辦大部份宗教及心靈服務,甚至出現如多啦A夢 (Doraemon) 或小飛俠阿童木 (Astro Boy) 的人形超級AI,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回答信仰問題,提供精神關懷,這是否意味着它已經成為「有靈的活人」?

天主教禮儀神學家吉爾馬丁 (Edward Kilmartin) 在《基督教禮儀:神學與實踐》第一卷 (Christian Liturgy: Theology and Practice, Vol. 1) 中指出,人的身體應被視為「人類靈魂的真正象徵」(the real symbol of the human spirit),並且人就是具身化的靈魂 (embodied spirit) 」。他提醒我們,身體的這種象徵意義對教會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上帝臨在於禮儀聚會中,而教會以肉身的方式對上帝作出群體性的回應。反觀疫情期間出現眾多有關網上聖餐和崇拜的討論,多以實用解決牧養信徒的角度,5 鮮有探索在敬拜及聖禮中,神的靈如何在科技/人工智能下與我們的精神和身體相適應。你會誠心領受由機器人牧師給你餅杯和祝福嗎?

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參與敬拜者都應該是通過唱詩、祈禱或聆聽主道,甚至在群體的共融中不斷重新轉向神。身體和心靈在敬拜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而每一個禮序也應和諧地讓我們的心靈與身體同步,使我們能有意識地以身、心、靈靠近上帝。「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上帝。」(詩八十四7)敬拜不是各自留在家中單以心靈隔空進行,朝聖者身體流著汗水的上行,正是代表他們心靈對錫安的嚮往。

以身體朝見神重要嗎?阿當和他妻子吃了園中不應吃的果子,就藏在林中,躲避耶和華上帝的面(創三8);耶和華吩咐摩西上西奈山頂見面(出十九24);神子耶穌成為肉身進入人類歷史;耶穌在山上讓彼得、雅各和約翰得見他變了形像(可九2);保羅在書信末的祝福語也題到人三個不可分割的部份——「願你們的靈、魂、體得蒙保守,……」(帖前五23)所以在崇拜中,靈魂體三者合作,使整個人有意識地讚美和崇拜上帝。人工智能機器人無法像人類一樣有意識地回應上帝的恩典和榮耀,也無法引導人類敬拜上帝。6

人類創造了「通用人工智能」,成了「它們」的神,但「它們」卻能日漸强大,成為一個發展文明的群體,成為人類社會的平行宇宙,甚至取代了上帝,成為我們膜拜的對象。7 那真正按着心身合一來創造我們的上帝又去了哪裏?信仰最終會變成怎樣? 

註:這篇文章並沒有採用ChatGPT技術。


  1. 深度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本質上是一個三層或多層的神經網絡,可試圖模擬人腦的行為,使其能夠從大量數據及例子中「學習」,並持續改善其準確度。無人駕駛汽車就採用了深度學習作為背後的一項關鍵技術。
  2. 「圖靈測試」是英國加密學和人工智慧先驅艾倫·圖靈(Alan Turing)於1950年提出的一種測試方法,用於檢測機器(電腦)能否表現出與人同等或無法區分的智慧。多年來圖靈測試是衡量人工智能的「智慧」最常用標準。但當AI 在視覺、聽覺、多感測器融合(Multi-sensor fusion)、決策規劃等多方面取得長足發展時,基於文字的圖靈測試已失去意義。
  3. 「機械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是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於1942年在他的短篇小說為機械人設定的行為準則。(1)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2)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3)除非違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4. 參Simeon Ximian Xu, AI Can Preach and Sing. So Why Can’t It Worship God?, Christianity Today, August 25, 2022.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2/august-web-only/artificial-intelligence-praise-worship-body-carbon.html (retrieved 26-7-2023)。
  5. 參〈疫情下網上聖餐崇拜 分享神學意義及挑戰〉,《基督教週報》,第 2980 期(2021 年 10 月 3 日)。
  6. 參Simeon Ximian Xu, AI Can Preach and Sing. So Why Can’t It Worship God?
  7. 參郭怡君:〈宗教AI隨想〉,《新使者》,2022年6月7日,https://www.newm.app/blog/ai (retrieved 27-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