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in February 2023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

 

岑樹基牧師
2023年2月

(學童飯盒事件與《吹笛人》的啟示)

農曆新年過後,疫情的困擾漸漸退卻,學界終於踏上「復常」之路。全面恢復全日面授課後,學校都好像重置(reset)到同一條「起跑線」上,鎗聲一響,大家就磨拳擦掌,蓄勢待發,要急於追回三年疫情所失去的教學進度。

不少研究或調查已說明,孩子們經過長期網課,甚至因「禁足、禁聚」多時,社交技能與發展不進則退,這令老師和家長都擔心。然而在排名和升學競爭氛圍下,家長們更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多會希望學校盡快安排「拔尖補底」的學科活動,務求迎頭趕上。學校在學生成長和學業表現增值方面,要取得平衡也絕非容易。老師們面對學生的各種需要,也是心力交瘁。

二月中,爆出學童「飯盒事件」,一所全港最大學童午餐供應商因食物質素出現問題,須暫停供應學校午餐兩天,全港近10萬名師生受影響,家長擔心,學校急需應變。傳媒的報導,除了指向政府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監控是否不足、公司員工流失有否導致品質管理出了問題外,也報導了學校不同的應變方法。

事出突然,學校急謀對策。有學校向區內餐廳張羅代購飯盒,又發動家長義工協助運送及派飯。有學校請家長和師生一齊煮飯;有學校改由家長送飯,或學生自備午餐、高小學生自行返家或外出午膳。亦有學校索性簡單直接,取消下午課堂。凡此各種自救方式,都是以原來的學習時間表為依歸,針對的主要是解決食的問題。

學校領導,其專業直覺十分重要,面對今次不大不小的危機,在謹慎計算之外,若能有冒險精神,敢於破格,便可開拓不一樣的境界,化危為機之外,更能一石二鳥。反之思維若比較保守的,必傾向穩定局面,見招拆招,按計劃常規行事,危機解決,卻錯失了成長的機會。難得有學校借此「機遇」,極速籌劃一次戶外野餐,另一天則留校野餐探索校園,讓同學享受陽光和遊戲,經歷不一樣的學習生活。學校敢於放下常規課堂,不單沒有損失,家長的好評和學生的興奮,已經讓大眾知道,校方在給家長的活動通告所說——秉承「一切為孩子」的理念,鏗鏘有力。這所學校的領導,應受表揚。

香港的孩子,深受功課壓力的影響,在他們的面上不容易看見笑容。筆者在家長講座中經常要解答的問題,總離不開「孩子做功課拖拖拉拉怎麼辦?」「每天放工之後還要幫孩子檢查功課,每天十數樣,好攰!」「親子時間?都用在溫習和應付大小測驗考試上了,比自己讀書還要辛苦!」是故,很多孩子視學習為苦差,在密麻麻被安排的課內課外活動後,最專注投入的,就是各種電子遊戲或社交平台視訊;會自主探索這個世界的、會自己找有興趣的書本來閱讀的,實屬異數。

最近友人談到一齣去年七月在串流平台收視高企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其中一集恰好呼應南韓政府正計劃對入學年齡進行的改革,帶來熱議。名為《吹笛人》的第9集,探討韓國學生的壓力與處境,娛樂之外更帶來反思。據報南韓教育部建議從2025年開始,讓兒童上小學的年齡從6歲提早一年到5歲,理由是在低生育率、高齡化的背景下,讓國民最快17歲就可以從高中畢業,能夠更早投入大學教育或職場,擴大勞動力。

眾所周知,南韓升學競爭壓力激烈。據統計,全國約有84%的小學生正在補習,沒有參加補習的學生可能被同學嘲笑。因著要考上好的大學,高中生平均每天花16小時在讀書上,睡覺、吃飯或做其他事的時間很少。同學之間互相鼓勵學習或共享補習班題目,在家長眼中是錯誤的。有南韓媒體曾報導,高中生每天放學後會上選修課或補充課程,晚餐自習之後,學生們會去補習班,有晚至11時才被「放行」,回家後幾乎還是不敢休息,繼續讀書到凌晨過後。

所以,當相關入學年齡改革消息公布後,來自教育界、學生家長和老師等的反對聲音不斷,許多人認為,5歲上小學實在太早了,從幼童的認知能力與情緒發展來看,讓學童提早一年就讀小學並不恰當,按社會競爭氛圍,只會讓孩子更早踏進私人教育。《吹笛人》的故事,正正呈現了南韓扭曲的「升學主義」,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老早就會將孩子送進補習班以超前學校進度。劇中補習班院長為自己能把三個孩子都送進首爾大學而自豪,這也擦亮了補習班招生的招牌。

院長三兒子方屁噗,看不過這種畸形「補習文化」的毒害,自稱為「兒童解放軍總司令」的他,有一天在得到補習班學生們的同意後,獨自帶着他們上山盡情跑跳玩耍。孩子們由腼腆到投入,由拘謹到享受,藉著簡單的童年遊戲,孩子們的心開了,展露出久違的笑容。方屁噗還和孩子們大聲朗讀「兒童解放宣言」。看到這裏,除了眼睛濕潤了一片,我記下這則「宣言」:一、兒童應該即時開心玩耍;二、兒童應該即時注意健康;三、兒童應該即時保持快樂。有哪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不需要將這「宣言」記在心上呢?

社會容不下也不明白兒童需要解放,方屁噗被控涉嫌誘拐兒童。律師團隊中患有自閉症的禹英禑,發現案中孩子都過着勞碌的生活,不僅學習壓力巨大,連飲食都不正常,孩子們才會追崇這「總司令」,才會認為他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法庭上,「總司令」讓這群孩子旁聽他的最後陳述,帶著孩子們再次朗誦「解放宣言」。他沒打算爭取減刑,反要孩子知道並相信,「宣言」並沒有因堅持者被判「犯罪受罰」而顯為錯誤,希望孩子能保持笑容,給予他們希望。

孩子玩耍、健康、保持快樂,與學習甚至升學,並不必然對立。《吹笛人》讓我們想起,不尋常事情的發生,往往讓習以為常的規律得以再被審視。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他們的健康和快樂無價,他們的童心應被珍視。一次學童「飯盒事件」,讓大眾再次窺見孩子天真的笑臉。聖經福音書上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或許有學校願意安排每週一次校內「野餐」,每月一次戶外午膳,使這次飯盒危機,最終可化為改變「應試升學教育」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