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in January 2023

 

       
返回『中心主任的 每月分享』

 

岑樹基牧師
2023年1月

(別讓孩子失去寶貴的靈魂)

踏進2023年,迎來一個早來的兔年,對老師來說,總算是一個難得的假期。

眾所周知,老師的工作周期和月份掛勾。九月開課後只有兩天公眾假,在週六以至週日,老師都有不同的學校活動或工作,然後「直踩」至十二月聖誕。一月,老師需安排考試、改卷、各類型學習活動、家長會,開放日、預備下學期的工作。早來的年假雖然帶來喘息空間,卻將學校「一氣呵成」的節奏打散了,假期之後老師要執的手尾不少。

經歷幾年疫情的打擊及政情的銳進,教育「常規」徹底改變了。移民潮迫使不少學校的教師團隊重組、收生壓力扭曲了學校文化以求生存。學生變得更沉迷於電玩及社交媒體,不少孩子因缺少群性互動而表達能力下降。隨著教育政策方針逆轉,教育目標以至課程框架經政府大動手術,以上一切都令老師們疲於奔命或疲憊不堪。

夜闌人靜,思前想後,老師受感召進入這個職事,為的是什麼呢?豈不是為了好好「教育」下一代嗎?

我認識不少剛入行的年青老師,在重重壓力下,他們關心的不單止是如何無止境地追趕教學進度、批改如山的課業,努力理解消化迎合各種上頭來的「指令」,更重要的是他們仍將學生的身心靈成長放在心上,愛學生的初心沒有改變。不少孩子的正常學習生活經過這幾年停課復課、半天全日、網課面授的洗禮之後,智能以至社交成長,在家庭支援不足之下,大不如前。復課後,小一生不懂得在學校自己吃午飯,中學生不知道怎樣和同學老師面對面溝通,家長也煩惱無助。這一切,都並非局方雷厲風行使校園變得「安全」的政策和一大堆的指引照顧得到。然而,堅守教育使命的校長老師們,仍千方百計絞盡腦汁,誓要將孩子失去的、應得的、必須擁有的,都挽回過來。

有老師得知學生確診無法上學,晚上逐一致電關心問候,聽家長訴苦。有家長不相信孩子在學校不肯進食,老師得家長同意後拍片向家長證明,以取得家長信任,合作來幫助孩子。有學生追不上課程欠交大量功課,老師陪學生「留堂」,循循善誘,不離不棄地令學生可以完成基本責任。這些都不是每天公布全港有多少班級要停止面授課、或按數字規劃如何部署縮班殺校可以比劃得到。真正的教育,必然源於一份使命、對孩子一份無私的愛。

當教育變成了產業,追求知識變成了想要征服世界或比拼成就的工具,教育便沒有了靈魂,只餘下作為提供社會生產勞動力的功能,為經濟和當權者服務。如果一個教育體制和政策,只著眼於競爭(甚至鬥爭),透過各種思想管理、高強度的監控(或稱指導)來達致「人才」培訓,個人的群性發展必然被工具化,距離人與生俱來的靈性便愈來愈遠了。我們生而為人本不是一張「白紙」,各有其獨特性,富有感情,有主動參與和求知的本能;教育應該使我們能認識世界,也幫助我們認識和敞開自己,與外界的人、事、物互動,形成一個互相尊重、互相負責的群體,參與在彼此的生命中,協力同心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推動現代教育的都應該看巴默爾 (Parker J. Palmer) 的著作,四十年前,他在"To Know As We Are Known: Education as a Spiritual Journey"一書已經指出「當我們獲取的知識不容讓我們對內在的自我進行檢視時,我們就會成為操縱者,……世人以至國與國之間的操控和利用,皆因為我們的教育正在否定並摧毁群體,把學生放在為要不斷超越別人無休止的競爭之中。……如果學生是改由透過協作、重視群育的過程而得到知識,所獲取擁抱的知識將能用於彼此合作,而非操縱和利用別人。」1

疫後三年的今天,本地的教育正面對難以彌補的損害。五育方面,德、智、體、美育四方面或許仍能靠網課勉強維持,反觀群育——就是使人能夠透過生活的體驗,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明白人際與自然關係及處事之道,進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社群,正是教育的重災區。2 今天,我們若不重視的群育與靈育,看學生為一個將來可以被「使用」的「人才」,灌輸一套套的「客觀知識」框架,限制了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和運用知識來建立群體的能力,則我們的學生縱有百般武藝,長大後能飛天下海,也只會是言聽計從,維護自我權力和利益的人。

當我想起曾看過四十年前的英國前衛電影《迷牆》(Pink Floyd–The Wall, 1982),其中一幕一排排戴著無表情面具的學生,在一個巨大的工廠內,機械式的往前走,沒有靈魂,跟著老師的指揮,最後落入絞肉機中,我的心開始發毛,還打了好幾個寒噤。

「教育不是職業訓練,以為可以藉此操縱世界:教育,是創造未來的生命。」這是上述巴默爾的書2015中譯本的封面註腳。但願所有教育工作者——老師、校長,以至政策制訂者,都懷抱著愛,洞悉孩子靈魂的寶貴,使他們未來的生命得著豐盛。


  1. 筆者試譯自巴默爾"To Know As We Are Known: Education as a Spiritual Journey", HarperCollins Paperback Edition (1993), pp. 37-38部分內容。
  2. 在內地,五育並舉指的是「德智體美勞」,勞育是培養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的教育。這和港澳台地區傳統以來所指的「德智體群美」有別。在香港,不少基督宗教辦學更以「靈德智體群美」六育為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