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時代負創牧人:《以西結書》後創傷閱讀初探

活動: 「生命教育.古經今讀」午間講座 
日期: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時間 下午12:45-2:00
形式:

ZOOM網上聚會

講員:

盧家輝先生

(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研究神學碩士生,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同工)

經文: 《以西結書》第一章
大綱:

 

精神病或情緒病以往會被社會污名化,患者能否在生活上適應?在社會有否「價值」?講者在引言中,展示一系列精神病患藝術家的畫作及雕塑,指出患者可能在生活上常有不安,但亦無阻他們很高的創作水平。

以西結書一章,記載先知以西結和以色列人一起被擄(displacement)到巴比倫,長者要被迫遷徙至老遠不同文化的地方,會有很大衝擊。一章(1:1)所指的時間可能是以西結三十歲,開始可任職作祭司,卻被迫離開耶路撒冷,後來更得知聖殿被毀,無法實踐作祭司的抱負,心靈受創可想而知。

以西結書一章描述的「異象」很難明白,學者Daniel Block(1988)指出一章用的希伯來文文法、用詞和格式相當混亂。他理解為以西結見到上帝榮耀的異象,情緒高漲,語言無法清晰表達。

不少香港人這一年也經歷創傷(來自壓迫、暴力和驚恐的持久傷害)。從創傷理論看,其結果會是與此超出負荷和理解的經驗隔離(disconnect),從自己信服的世界觀崩離,導至失語、消失忘記(斷片),以保護自己。

到以西結書第十章描述所見異象時,已清晰很多,文法及用詞轉趨正常,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相隔超過一年),當以西結再遇上帝時,以能用較為清晰的語言來表達。遇上創傷時,人要有機會反覆重述、被聆聽,經驗才可以獲得整理。講者假設先知以西結也曾經歷創傷,以「創傷文學」的方式(很多重覆甚至混亂),來表達這種創傷處境和經歷;而以西結書就以此提供了一種語言和故事,引起當時受眾的注意,使人共鳴。

講者再介紹幾位歷史人物,包括患抑鬱症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有躁狂症的佈道家宋尚節及南韓的金壽煥樞機,上帝都使用,對教會歷史及社會有劃時代的影響,服侍了那時代。

以西結亦可能以他自己的創傷經歷,說自己的受傷故事,來服侍他那一代的受創群體。讓受創的人用故事(像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來表達,能讓人的負面情緒得著關注和照顧。認同和逗留,讓負面情緒有足夠機會「發聲」,才能慢慢被醫治過來。

學者Kathleen M. O'Connor表示,創世記中也以很多災難慘事(始祖被逐、謀殺、大洪水、天火焚城…),用創傷角度來解釋,以「神話」來表達歷史,帶來語言、故事,給讀者機會整理他們受創的片段,以此帶來牧養果效。以西結亦以一些獨特、不能言說的「行為藝術」,來牧養扣連(engage)有類似創傷的會眾。

 

下載簡報

 

媒體報導

原載於《時代論壇》網頁- 2020年9月29日新聞消息,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 http://christiantime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