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五期, 第三冊, 文章二(二零零四年十二月)
鄭美紅、孫愛玲
漢字部首及詞語與建立科學概念的關係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二. 詞語與科學概念的建立

了解教師對部首與建立科學概念的關係後,研究小組遂邀請他們就一系列既定的詞例,分析有關詞語對學習科學概念的影響。

有助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詞語

受訪教師認為部分詞語是有助學生理解當中的科學概念的,例如:潮濕、柱頭、腮腺炎、甲狀腺等。表三綜合了教師所舉的原因:

表三 有助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詞語示例

詞語 有助理解科學概念的原因
潮濕 兩個字都是「水」字部(T1)
「潮濕」兩個字也是「水」字部,學生會想起「濕淋淋」,老師解釋或者他們都會聯想到與水有關。有些學生不知道「濕」字下面四點是「火」,他們會誤以為是水,即是很多點,很多水(T5)
柱頭 學生未必知道「柱頭」是什麼,但看到「木」字部首,都知道是與植物有關,大概都可估計到是植物頂部最尖端的部分(T1)
腮腺炎、甲狀腺 「腮」和「腺」都是與肉體有關,是身體的一部分(T2)

教師指出上述詞語有助學生理解概念,與詞的所屬部首有關。教師認為學生可根據該部首了解或引申詞語的意思。

 

引起概念混淆的詞語

另一方面,教師亦列舉了一些會引起概念混淆的詞例,認為這些詞語中的語素所屬部首或語素的引申意義,都可能會誤導學生。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是最小的語言單位,也是構成詞的要素(胡裕樹,1992)。在語素的部首方面,三位受訪教師亦同時以「蝙蝠」這個語素為例,認為兩字皆屬「虫」字部,會令學生「誤以為是昆蟲類」,但事實卻是哺乳類。教師亦以「吸毒」一詞為例,解釋箇中原因:

『「吸毒」的「吸」是「口」字部首,於是學生容易混淆吸毒是用口吞食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海洛英」並非用口吞食的,所以學生就會誤以為只有用口吸食的才算是吸毒,利用其他方法吸食的就不是吸毒。(T1)』

在語素的引申意義方面,教師舉「流星」為例,認為「流」一字可能會令學生「以為它好像流水般長長的流過(T1)」。

以上結果是個別部首和詞語對科學概念學習的影響。其實在不同語言環境和詞語配搭下,同一個字會有不同意思。這種語言運用的情況對於科學概念的理解有正負兩面的影響,其中一位教師就以「脈」字為例,指出在「脈搏」和「山脈」兩詞的教學問題:

『其實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詞語上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脈搏」的「脈」就有幫助,「山脈」的「脈」就沒有幫助。如果我教授「山脈」時,就會避開這個「脈」字,不作解釋,但是對於一些較聰明的學生來說,他們就會提問如何解釋這個「脈」字。(T3)』

受訪教師亦認為,部分詞語對於不同學生來說,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教師以「日蝕」一詞為例,指出「日」一字可讓學生「聯想到是代表太陽(T5)」,而「蝕」一字可能會令學生誤以為「是太陽被蟲食了一部分(T1)」,然而實際上這是「自然現象,與蟲、食的動作無關,所以這個字詞會引起混淆(T2)」。

教師所舉的另一詞例是「蛀牙」。學生從小就聽過「牙蟲」一詞,自小抱有「有蟲蛀牙」這觀念,所以他們一看見這個字詞就知道有蟲的概念,是生活常識。不過,牙齒不是真的被蟲所蛀,「蛀」一字的部首有誤導成分。雖然如此,亦有教師認為可利用此結構特點為比喻,協助學生具體地掌握概念:

『「蛀」是蟲部,但事實上蛀牙並非有蟲進入牙齒,這裡就會有些混淆。但是在比喻上,對於一些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較為具體一些,因為當向他們解釋牙齒怎樣蛀時,就好像一條蟲在侵蝕他們的牙齒,我就覺得比較具體一些。這個字詞有它的好處。雖然有混淆之處,但可以令到學生在理解時候具體些、印象深刻些。(T5)』

以上所述結果均是從教師的觀點出發,至於學生實際上以中文學習科學概念是否遇到這些問題,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Copyright (C) 2004 HKIEd APFSLT. Volume 5, Issue 3, Article 2 (Dec.,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