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一(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蘇詠梅、鄺潤歡
在小學課堂進行「日蝕」的教與學研究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5.  研究計劃與方法

5.5 教學設計

除參考多份討論天文現象教學的科學教育文章外,學生在前測的回應也是教師們設計教學時關注及作考慮的因素 (附錄二)。

a.  引發學生聯繫與日蝕相關的原有認識

在前測中不是所有學生都知道「日蝕」的中國神話,且參考了 Mohapatra (1991) 的意見,在引起學習動機這部分中,先展示一些日蝕的網上照片,然後與學生討論「日蝕」的中國神話。

b. 模擬與日蝕有關的星體運動

在前測中只有六成多的學生能夠說出太陽、地球與月球三者之間的運動,參考 Davis (2002) 的提議,設計活動讓學生 模擬與日 蝕有關的星體運動。此外,亦 參考 Kangassalo (1994) 對運用電腦模擬的研究及多個網頁的動畫,設計及播放電腦模擬宇宙 俯瞰 動畫,讓學生看到太陽、地球和月球在宇宙間運行的情形。

c. 用多種方法讓學生體驗日蝕的成因:

在前測中只有六成多學生能夠指出日蝕的成因,就 ASE and PPARC (1999) 所建議,設計活動讓學生個別模擬體驗日蝕的成因。然後利用電腦模擬日全蝕及日偏蝕的形成。此外,學生運用「自製日蝕箱」模擬日環蝕的成因。

d. 找出發生日蝕的時間:

在前測中,有七成的學生選擇一年內地球上會出現一至三次的日蝕。活動設計是引導學生到香港太空館網站找出 2001年至2003年的日蝕時間。

e. 辨別觀察日蝕的正確方法:

前測中只有六成多的學生能夠選擇正確觀看日蝕的方法。活動的設計是由學生在播放的電視新聞片段中找出人們觀察日蝕的方法,就他們對觀察太陽的已有觀念討論正確的觀看日蝕方法,繼而播放短片鞏固學生的理解 。

 

f. 鞏固概念學習及延展活動:

活動讓學生扮演天文小記者訪問其他同學在本堂所學習到的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及找出在本課還是不明白的地方和想知道多些的地方。此外,學生要在課後繪畫卡通描繪日蝕的成因及過程。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1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