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四(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鄭美紅、孫愛玲
漢字結構與科學學習的關係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研究結果分析

選擇題分析結果

本部分主要找出學生對生物分類的認識、和他們如何解釋其選用的分類方法。於第一、第二及第八題,學生在甲、乙兩部分均答對的百分率約為64%至75%(見表一),表示大部份學生能同時正確地把青蛙、鯨魚及細菌分類,以及解釋分類的原因。不過,學生在其他五條題目的表現稍遜,能同時正確回答每題甲、乙兩部份的學生不多,由13%至36%不等;在這五條題目中,學生於「草蜢是不是昆蟲」一題的表現較佳,約36%的學生能指出草蜢是昆蟲,並解釋原因是牠們有六隻腳;於「草菇是不是植物」的表現亦尚可,其次是回應有關蜘蛛、靈芝及蚯蚓的問題。

如進一步分析學生能否正確分類及解釋分類原因,從表一的資料顯示,超過43%的學生能把蚯蚓、草蜢、草菇及靈芝分類,惟未能正確解釋原因。另外,亦有約28%的學生能正確地把蜘蛛分類,卻未能選出適合的解釋。學生能正確地把生物分類,但卻未能找出原因的情況,實在值得關注。這是否反映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只是胡亂猜測、或以死記背誦的方式把生物分類,不求甚解?這亦衍生出另一些問題:究竟語言是否能協助、還是阻礙學生學習?換言之,學生能否借助語言來促進科學學習?

表一 小四學生在選擇題部份八個問題的回答情況(以百分比顯示)

題目

甲部答案錯誤

甲部答案正確、
乙部答案錯誤

甲、乙兩部答案正確

1.     青蛙是不是昆蟲

8.3

20

71.7

2.     鯨魚是不是魚

31.3

4.6

64.1

3.     蚯蚓是不是昆蟲

44.1

43.5

12.4

4.     蜘蛛是不是昆蟲

40.5

28

31.5

5.     草蜢是不是昆蟲

18.3

46.1

35.6

6.     草菇是不是植物

21.7

44.4

33.9

7.     靈芝是不是植物

27

43.8

29.2

8.     細菌是不是植物

1.7

23.5

74.8

根據上表的資料顯示,部份學生在甲部已選錯答案,特別是「蜘蛛是不是昆蟲」及「蚯蚓是不是昆蟲」這兩個題目,分別約40%及44%的學生未能辨別這兩種生物的類型,筆者現嘗試分析學生答錯的原因。從表二可見,部分生物的外形或其名稱的部首均可能影響學生分類的準確性,最少約有40%的學生基於這兩個因素把生物分類,而把青蛙及蜘蛛分類時,甚至有高達90%至100%的學生,會因為其名稱的部首或牠們的外形,而錯誤地分類。

從表二亦可見,學生受部首誤導的情況以「蜘蛛是不是昆蟲」這題問題最為明顯,43%的學生認為蜘蛛是昆蟲的原因是「蜘」和「蛛」字都是以「蟲」字為部首。由此可見,教師於教授生物分類時,除了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物的各項特徵外,對有關名稱的字形或部首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亦須多加注意。另一方面,資料顯示有部份字形或有助學生學習;例如「草蜢是不是昆蟲」一題,80%以上的學生都能指出草蜢是昆蟲,而部份學生提出的原因是「蜢」字是「蟲」字部,可見部首或有助學生學習昆蟲的分類。無論部首是否有助引導或誤導學生建立分類的概念,教師在教學時也應留意語言的"字形"對學生學習可能構成的影響。總括而言,如語言這種思想溝通工具運用得宜,可刺激學生學習;相反,它們亦可能成為學習的絆腳石;而這種現象是拼音文字不會造成的干擾。

表二 學生以生物名稱或外形作分類基礎的百分比(不包括第五題)

與部首有關的選項

%(a)

與生物外形有關的選項

%(b)

(a)+(b)

1. 「蛙」字是「蟲」字部

20.00

1.   青蛙的幼體蝌蚪像昆蟲/外形似昆蟲

80.00

100

2. 「鯨」和「魚」都是「魚」字部

19.59

2.   鯨魚的外形像魚

16.22

35.81

3. 「蚯」和「蚓」都是「蟲」字部

17.70

3.   蚯蚓的外形像蟲

22.01

39.71

4. 「蜘」和「蛛」都是「蟲」字部

43.16

4.   蜘蛛的外形像昆蟲

47.89

91.05

6. 「草」和「菇」都是「草」字部

23.23

6.   草菇的外形像植物

28.28

51.51

7. 「芝」字是「草」字部

19.20

7.   靈芝的外形像植物

23.20

42.40

8. 「菌」字是「草」字部

25.00

8.   細菌的外形像植物

12.50

37.50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4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