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港事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8-4-23星期三
 

上一篇

確保老有所「醫」融資莫迴避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日公佈了「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文件中提出6個融資方案諮詢公眾意見。當然,市民也可以選擇維持現有政府撥款模式不變。以下筆者就醫療融資的迫切性以及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進行醫療融資改革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這是由於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不斷凸顯。一方面,香港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2006年香港男性平均壽命是82歲,位列世界第一位;而女性的平均壽命為世界第二,達到86歲;另一方面,香港的人口出生率持續偏低,未來一二十年本港的工作人口將會變少。預計到2030年,每四個港人中將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大,人們的身體狀況會變差,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會不斷增大,這是自然規律。與此同時,醫療儀器和藥物等方面的醫療成本也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雖然特首承諾會將醫療撥款占經常政府開支的比例由15%增加至2011/2012年度的17%,但是根據過往的醫療需求、經濟增長以及政府開支等資料進行預測,可以推算未來到2033年本港的公共醫療開支將達到27.3%。這中間的醫療開支空缺達到10.3%!而這個空缺將會逐年遞增。如果我們無所作為,仍然保持現有的政府撥款模式,那麼即使政府劃撥其他政府開支到醫療開支部分,我們所享有的醫療服務質素都有機會不斷下降。一個可能的情況是,目前的非急症醫療服務輪候時間可能由現時的六個月到2033年的六年。因此,如何解決未來醫療開支空缺當前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

我們在設計醫療改革融資方案時,要慎重思考進行醫療改革的原則問題,那就是無論何種融資方案,都應該讓有需要的市民獲得幫助,讓不同階層的市民能夠分享醫療融資所帶來的利益。對於高收入者來說,無論改革與否,他們都可以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對於中等收入階層,醫療改革希望能夠增加他們的選擇,使他們可以選擇到私人醫院或者公立醫院就醫。由于部分中等收入階層选择到私人醫院就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立医院的负担,對於基層人士而言,他們在公立醫院所得到的醫療服務質素將得到改善。

如果實行自願私人醫療保險,由於私人保險為不同人士度身訂做不同的保險計劃,保險費用必然會偏高,同時也可能會使一些特定人群,特别是老人,不能獲得必要的醫療保險服務。用者自付方案在某種程度上會比加稅好,問題在於「用者自付」並不能相互分擔風險,每個人都需要為未來可能的醫療費用進行儲蓄,市民不能預測未來用於醫療服務的預算從而進行儲蓄,因此一旦患病而需要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则可能因此倾家荡产。如果採用強制醫療保險,而由政府進行必要的監管,則可以有效分擔風險,無論年齡,健康狀況,強制參與則可以避免投保的逆向選擇和選擇偏差問題,眾多參與者可以有效降低保險費用。

在醞釀改革方案時,我們應該同時思考改革所帶來的其他衍生問題。首先,必須要思考的是改革所帶來的行政管理費用問題。無論何種方案,都必將有政府介入或者監管,由此引發的行政管理費用也必然相應的增加政府行政支出,因此我們必須有應對措施;其次,在方案中涉及到強制醫療基金的建立,這將壓縮市民的可支配收入。目前的強積金比例是5%,如果推進強醫金,則無疑直接減少了市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有可能會對消費支出產生相應的影響,需要進行評估;另外,如果參照強積金的做法,強醫金的推出是否需要雇主的參與,對雇員的醫療保險進行相應的配套支付。方案對這個問題也需要加以考慮;最後,進行醫療改革之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濫用醫療資源的情況,這在國外也屢見不鮮,對於這方面問題的防範也是值得思考的。

總體來看,進行醫療融資不是一個「要與不要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進行」的問題。我們在考慮各種方案的時候,需要審慎的考慮以上所提到的原則問題,由改革帶來的衍生問題以及執行的難易問題。

筆者是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醫療融資工作小組成員。本文旨在表達個人觀點,不代表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醫療融資工作小組立場。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