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
 

日期 2019-03-07
時間 17:30 - 19:30
電郵 mmfleung@eduhk.hk
電話 2948-7329

查詢

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公開講座

「幽默冷眼看人生的熱心人:林語堂的文學成就與重要評論綜述」

 

主講:須文蔚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時間:2019年3月7日,17:30-19:30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D1-LP-07

 

演講簡介
林語堂是華文文學「正典」討論上,最為跌宕起伏的典型。林語堂1958年一度旋風訪台,成為全台矚目的盛事,是海外知識份子支持「自由中國」的壯舉。其後,1966年返台定居,落腳陽明山,晚年生活往返臺灣與香港兩地,及至1976年於香港逝世,移靈臺北,長眠於故居後園。林語堂先生前後在台11年間,仍然著作、翻譯不輟,主編《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且數度代表中華民國筆會出席國際會議,1975年出席國際筆會於奧地利維也納舉辦之「第四十屆大會」,獲選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在臺灣作家中應是難得的殊榮。然而隨著1990年代台灣文學本土化的風潮發展,林語堂大量在美國刊行的文本是以英文書寫的,且書寫內容觸及臺灣生活者畢竟不多,究竟是否應當放進台灣文學正典的系譜中?相信人言言殊。
放眼中國大陸的現代文學史書寫,誠如徐訏所說:「我相信他在中國文學史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文學史中也許是最不容易寫的一章。」林語堂成名於1920年代,1924 年林語堂與魯迅共同興辦語絲社,開創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1932年創辦《論語》後,提倡幽默小品和性靈散文,一時風行,也招來左翼作家無情的批判。在1949年以後,林語堂是「思想右傾」的作家,作品絕版長達四十年以上,遭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界刻意忽略或負評連連。直到1980年中葉之後,林語堂的著作才逐漸解禁,隨著199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文學史重寫風潮的影響,林語堂在散文創作的評價上,重獲好評,重新回到大眾的閱讀視野中。2005年他的小說《京華煙雲》改編為44集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獲得年度中國全國收視率總冠軍,林語堂熱潮席捲中國,各家出版社爭相出版專書、選集與翻譯作品。林語堂文學地位的榮枯冷暖、昨非今是,相信也鮮少作家可以比擬。
林語堂評論與研究從1930年開始次第湧現,梳理評價相當困難,林語堂的書寫範圍相當遼闊,從雜文、小品文、紀實文學、小說、傳記與學術論述,本次演講將先點出林語堂著作的成就,再就近年來台灣、中國大陸與漢學界,就其生平、散文與小說之研究,選擇具代表性或觀點獨具者,加以評述,呈現林語堂研究的現況與侷限,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

 

講者簡介

須文蔚,詩人,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教育部「普及偏鄉數位應用計畫」推動辦公室主任,《新聞學研究》(TSCI)編輯委員,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東吳大學法律系比較法學組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博士。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曾任東華大學研發長、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文文學系主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等。曾獲得國科會89年度甲種研究獎勵,國立東華大學101 學年度延攬及留任國內外各類頂尖人才學術獎勵、102、104 學年度研究優良教授,以及兩屆全校教學優良教師。出版有詩集《旅次》與 《魔術方塊》、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台灣文學傳播論》,編著報導文學《台灣的臉孔》、《烹調記憶》,編輯《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紀弦、楊喚、楊牧、吳魯芹、馬森、葉維廉、劉大任、林語堂等共八冊。

 

查詢:梁明暉 (2948 7329/ mmfleung@eduhk.hk)
*無需報名,歡迎入座
*此講座為「中國歷史文化動漫」計畫的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