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管

張仁良
香港浸會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 院長

2012-3-14
星期三
 

上一篇

香港「人幣業務超市」 力戰群雄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2012-03-14 國是港事 A31 金融中心自強 張仁良 鄭毓盛 曾澍基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有助本國金融中心的興起,但二次大戰之後歷史說明,某些城市抓緊機會,制定合適政策,也能大幅擴張其金融業務,建立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

  我們曾指出,倫敦利用美元離岸市場的發展,提升和鞏固了國際地位,成為耀目的金融城。事實上,倫敦的成功啟發更多城巿,爭相利用監管和稅收的差異,發展同類業務,各種形式的離岸金融中心遍地開花,其後美國和日本也在國境之內,發展離岸金融,冀能搶回部分業務。

戰後重建 促成歐洲美元市場

  目前全球金融業已有相當部分「離岸運行」,更清楚地了解全球離岸中心的發展軌[,將有助香港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定位。

  何謂「離岸金融中心」,至今仍沒全無爭議的定義。「離岸」原來是地理概念。但現今世界,金融業務是否「離岸」,已與服務地點關連疏遠,反而按照服務對象來界定,如果金融服務客戶是「非居民」(non-residents),就是「離岸」,國際貨幣組織(IMF)和國際結算銀行(BIS)都採取此定義。

  回看歷史,十九世紀後期,歐美已有離岸中心出現,但對近代有重要意義的發展是在一次大戰之後。隨虒騛珔T易增長,國家之間對收入的雙重徵稅成為備受關注問題。1929年,英國上議院規定,一家在英國註冊的公司,如果其董事在其他國家開會,該公司的控制中心在英國以外;只要該公司不在英國貿易,其英國政府便不應對其利潤徵稅。

  這一決議對離岸金融中心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一地註冊,但既不在該地貿易,也不在該地納稅的離岸公司模式就此形成。隨後幾年,避稅天堂出現,其主要優勢是吸引大量離岸公司,利用英國信託法的特點,創造了保密性和避稅的空間。

  二次大戰阻止了離岸金融中心的進一步發展,使一些避稅天堂無法發揮作用。戰後初期,馬歇爾計劃向歐洲輸入了大量美元,使歐洲美元市場發展起來。過程中英國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

  1957年10月,蘇彝士運河危機引發了對英鎊的攻擊,英國政府因而限制英鎊在非居民之間貿易信貸的使用。英國及其他國際銀行便在跨國業務中大量使用美元。在倫敦,銀行辦理非居民間外幣交易被英格蘭銀行視為在國外或離岸發生的業務,不受制於英國法律和監管。歐洲美元(Eurodollars)離岸市場就這樣被英格蘭銀行創造並迅速發展壯大。

  最初,英格蘭銀行不允許英國本土銀行參與離岸市場的操作,這些銀行便通過在英吉利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建立分支機搆達成目的,造就了澤西島(Jersey Island)和格恩西島(Guernsey Island)的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

美早於80年代 爭奪離岸業務

  一些規模不大的美國銀行,無力在倫敦城運營,或者因為當時跨越大西洋的通信和時差問題,它們注意到這個契機,意識到自己同樣可以通過在英屬加勒比海建立類似分支機構而取得相同的好處。1960年代初中期,該地區的避稅天堂應運而生。

  除了那些邊遠獨立小島之外,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嘗試以稅收優惠和較寬鬆的監管,發展境內非居民業務,建立離岸中心。1968年新加坡取消非居民的外幣利息稅,推動亞洲美元市場(Asian dollar market)。當時處理方法是要求參與的金融機構,設立獨立帳戶,資金不能進入「在岸」市場,只可與「離岸」戶口或對外進行交易,以免離岸資金流向直接影響國內經濟。

  美國為了爭奪離岸業務,於1981年成立「國際銀行設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 IBFs),日本則於1986年成立「日本離岸市場」(Japanese Offshore Market, JOM),雖設於東京,但獨立於「在岸」市場運作。及後曼谷成立「曼谷國際銀行設施」(Bangkok 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 BIBF),馬來西亞納閩也有類似的設置。

  據估計,在本世紀初,美國大約三分之一的跨國銀行業務是在IBFs完成,日本將近一半的跨國銀行業務是在JOM完成,足見離岸金融的重要性。

  顯然,離岸金融中心變得多元化,規模和功能都不盡相同。Marcel Cassard於1994年發表論文,根據離岸銀行資金的來源與運用、市場流動性及交易類型將離岸金融中心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國際級離岸金融中心。具有先進的國際結算與支付體系,有流動性充足的金融市場,滿足國際金融機構籌資和投資的需要,提供全球性全能服務。英國的倫敦、美國的國際銀行設施(the U.S. 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 IBFs)和日本離岸市場(Japanese Offshore Market, JOM)便屬於此。

改善監管 增離岸中心競爭力

  第二組是次要的區域型離岸金融中心,主要服務於所在區城。從資本流向可分為兩種︰一、資本輸入型,離岸金融中心從外部地區吸收資金為本地區融資,以當時東亞地區的香港、新加坡為典型。二、資本輸出型,離岸金融中心主要動員和籌集本地區非居民的剩餘資金向區域外貸款,比較典型的有中東地區的巴林。

  第三組是簿記型或島國型離岸金融中心,特點在於不須納稅的城市虛設金融機構,一般不進行實際金融交易,而是通過註冊公司帳戶劃賬、記帳,實際發揮是記帳中心的作用。典型是加勒比海地區等離岸金融中心。

  一些學者則從功能角度為離岸金融中心作分類。第一種是混合型,即內外一體型中心。資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離岸市場和國內市場是一個整體,居民和非居民享有同等的國民待遇。倫敦和香港便屬於此類型。第二種是內外分離型中心。離岸市場雖設於境內,與國內市場分離,若想進入離岸市場必須開設離岸業務專門帳戶,離岸交易通過此帳戶進行。這類金融中心包括紐約、東京、早期的新加坡等。分離型的中心也有逐步放鬆內外之間的藩籬。第三種是簿記型或避稅型離岸金融中心。

  1960年代至1990年代之間,離岸金融中心的數目和規模快速增長。它們為金融機構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因其缺乏有效的資訊披露、市場透明度較低,對國際監管提出了挑戰,給全球金融體系穩定帶來了風險和隱患。離岸金融機構傾向於追求高收益與高風險的目標群組合,具有更高的財務槓桿率和更低的清償能力,因此經營失敗或破產的風險也更大。在1990年代拉丁美洲和亞洲的金融危機中,離岸銀行就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

  國際貨幣基金想方設法改善情況,在2000年以後推出了不少措施。一些缺少強大實體經濟支M、甚至經濟基礎薄弱的離岸金融中心,為了提高競爭力,反而以改善監管為手段,加強金融機構和客戶的信心。例如,上面提過的澤西島和格恩西島,分別茩奏o展財富管理和保險業,在Z/Yen Group自2007年以來頒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中始終位列前12到31名之間。2011年9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行業分類指數中,澤西島更在「財富管理/私人銀行」領域居於全球第8名。澤西島和格恩西島在不斷豐富業務種類,力圖超越離岸專業中心的定位。

人幣版圖日擴 港憑便利取勝

  大量離岸中心和在岸中心共存,形成金融業的激烈競爭。像倫敦這樣卓越的中心,也不時檢討如何面對新冒起金融中心的挑戰。一種形象比喻是,這種競爭就像超級市場和其他商店的關係,超級市場貨品林林總總,每一類出售產品都可能有其他商店與其競爭,但其綜合性和便利性卻是最重要賣點。

  人民幣業務正在金融世界擴大版圖,倫敦和新加坡海外的中心都表明會大力發展,內地上海、深圳、天津、北京等,都有可能在離岸業務進行爭奪,已期發展成中國境內以「非居民」為服務對象的離岸中心。重慶又明言效發新加坡,以貿易結算為基礎,推動離岸金融發展,大有加入戰團意圖。

  香港的人民幣業務,在貿易結算,企業融資和財富管理等各個領域都已起跑,大可依仗其相對龐大的資金池,向「人民幣業務超巿」方向進發。

  (「香港金融中心在中國發展的角色」系列之五)

﹏﹏﹏﹏﹏﹏﹏﹏﹏﹏﹏﹏﹏

  註: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研究隊伍以「香港金融中心在中國發展的角色」為課題,獲得了港府研究資助局的撥款,作為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Strategic Public Policy Research)項目。該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將會以一系列文章刊出。研究組成員包括:張仁良、鄭毓盛和曾澍基三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