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管

張仁良
香港浸會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 院長

2009-5-28
星期
 

上一篇

商科教育的未來


Publication :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 Page : P 11

  筆者日前剛剛參加完以「商科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主題的商學院院長年會,在金融海嘯的大背景下,商學院教育理念的調整勢在必行。

  過去,人們非常關心商學院的名牌效應。名牌效應的衡量標準之一,是比較各個商學院畢業生畢業當年起薪水準的高低,尤其比較MBA畢業生的起薪水準,畢業生薪水愈高,則該商學院名氣愈大。

  這種「金錢至上」的衡量標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在比較商學院孰優孰劣的時候,人們需要把培養學生視作一項投資,並利用直觀、容易獲得的畢業生薪資水準這一變量,來計算各商學院教育投資的收益大小。

天之驕子成始作俑者

  現在,商學院已經取代醫學院和法學院,成為最優秀學生升入大學、選擇專業時候的第一選擇。大部分學生都更偏愛到知名商學院接受大學教育,或者至少要從最有名的院校(如美國的常春藤盟校)拿到MBA學位。

  大部分商學院現今的教育則集中於教導學生如何實現最大化股東財富的目標,該目標往往以公司股票的短期股價為衡量標準,支撐短期股價的最有利因素便是短期商業利潤增加。而商業社會的實踐經驗表明,不擇手段地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往往會損害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並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環境惡化、收入兩極分化等等。

  就目前大家所經歷的金融海嘯而言,當你仔細審視那些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成為金融危機始作俑者的金融大鱷們的履歷時,會發現他們之中有相當大的比例都畢業於美國常春藤盟校(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驕子。

  在貪婪欲望的驅動下,他們廣泛參與了有毒金融資產的創造、估值、打包、行銷、購買和銷售的各個流程,瘋狂追逐短期商業利潤的同時,對於包括社會、債權人、僱員和政府等在內的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視而不見,過分的貪婪、過高的槓桿和過度的投機,終於引發了金融海嘯,造成金融市場動盪,使無數人的巨量財富瞬間蒸發,各國政府也不得不投入成千上萬億美元來拯救世界經濟,而這些「精英」自身卻還能帶著非常肥厚的花紅和退休金全身而退,幾乎毋須為他們不負責任的行為承擔任何後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融海嘯的發生意味著過往商科教育的失敗。

  因此,現在是時候反思商學院究竟應該提供哪種教育給他們的學生,使商科畢業生不再僅僅以追逐公司短期商業利潤為目標,還要想方設法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而創造一個商業部門和公共部門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並承擔起社區發展的社會責任。具體而言,商學院可以在擬定教育計劃時,強化「公司管治」和「企業社會責任」這兩個領域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事實上,「公司管治」水準和「企業社會責任」也是企業能夠取得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支撐因素。簡而言之,企業及其管理者必須讓公司的運作和發展具有更高的透明度、更大的社會責任、更強的環保意識、更加關愛員工、更關注社區發展,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追逐公司的短期商業利潤。筆者相信,「公司管治」水準的提高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最終都將使公司在長期中受益(如企業長期股價的提升、顧客對公司品牌忠誠度的上升等等)。

「賺之有道」最為重要

  總之,商學院的教育不能再將重點放在培養那些只知道盲目追逐公司短期商業利潤的學生上,借用日常所用的「發財立品」的俗話來說,「只顧自己發財」或是「先發財後立品」的觀念都顯然是錯的。筆者認為,這兩方面的教育應該同時進行,後者在今天尤其值得強調。作為商學院的教授,筆者認為賺錢並不是不重要,但怎樣去「賺之有道」,這才是最重要。商學院必須調整教育計劃,致力於培養既有專業素養,同時視野更加寬廣、對社會更有承擔的畢業生。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才能重新贏得人們對金融行業的信心。當然,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整個環境取得可持續、協調的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文章編號: 200905283910044

 

~ 完 ~